第6章 勤學孝親授教業,德眾學廣著述多(1)(1 / 3)

聽過上七章的講解,大家不禁會問:恕穀先生可倒是生龍活虎、叱吒風雲了,那他的顏禮學說倒底怎麼樣?諸位別急,學術問題一直是個十分難講的問題,講深了很多人理解不了,講淺了又說不透,所以得找一個切入點,把深入淺出聯起了。那就用故事聯吧,把學術的主要特征用有代表性的小故事表達出來。

勤學故事:

恕穀從小就受到父親和爺爺的嚴加管束,對其學習抓得很緊。但這隻是外界環境起作用的結果,等恕穀長大了後,就有了自己的目標,也就有了自動力,對自己的學習抓得更緊。不過,在與顏習齋接觸後,才開始了他人生的航向。那是1673年,恕穀十五歲,娶了王氏夫人後,與其大舅哥五法乾互學甚歡時,拜識了顏習齋先生,以師相稱。恕穀與其結識的初期隻是為了博學,以助於求仕當官,對科考還是矢誌不渝。功夫不負有心人,十九歲考全縣第一,二十歲又科考一等,夠補廩生。真正改變人生目標的是二十一歲那年,是因為有個叫李毅武的邢台人來結交恕穀,李毅武聽說顏習齋做聖學,非常羨慕,便非要恕穀領著去拜師求教。恕穀這才對顏習齋的學問才有了真正的認識,也讓他徹底改變了人生,將人生追求放在了做聖學上,從而放棄了科考八比學,專攻實學實用的六學六藝正學。恕穀早就知道顏先生有記日譜的學習方法,但是一直沒效仿過,既然專心顏先生之學,於是就從記日譜開始起步。這是在二十二歲那年,恕穀去勸顏習齋改正賣妄室的事時,得見了習齋的日譜,於是故事開始了:

恕穀拿過日譜一看,開頭是日譜記寫規則,上麵寫著:1,以六學六藝為學,天天都學,不用寫在日譜上。2,一日之中,自身有過錯,直接寫明,不隱瞞任何醜事。3,在盡孝的問題上,如果遇到難以落實的阻力,當日必須訂正,以求能達到盡孝,若有悖逆不孝、大逆不道的舉止言行,必須記載。4,不記載與已無關的他人的過錯,如果別人的言行對自己有益,自己又能效仿的,就一一記載。5,成為習慣的言行舉止不用寫,但是有關自身得失的必須記下。恕穀看完規則綱要,如醍壺灌頂,頓然開悟:原來真學是這麼的實用、明顯、有效。覺得自己以前學的四書五經、科考八股等學問,象遠處的高山可望不可及。而顏先生的實學,就像身邊的花果草木,隨處可見,隨手可得,而且能迅速長進,能及時看到成果,對提高自身非常有利。覺得自己仿佛走上了求學的“高速公路”,學習效率肯定會大大提高,臉上也流露出了內心的喜悅。習齋看到恕穀的神情,在一旁微笑著,覺得恕穀要能真正從此步入聖學,自己也算是後繼有人了。以恕穀的天賦,肯定會遠遠超出自己,自己的聖學肯定會被推向一個意想不到的高潮。過了一會兒,見恕穀臉上起了一些疑雲,習齋不知何情,心裏激起了波瀾,急忙問恕穀:“四有!你看日譜可用否?”恕穀正在思索事情,聽到習齋突然發問,恍然醒過神來回道:“師傅的日譜,對我太有用了,我回去馬上製定自己的日譜。我可算是找到做人求學的陽光大道了,今後我的學業肯定會突飛猛進。以前自己隻知道勤學苦練,卻沒能找到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終於收獲到了……”習齋聽得心裏高興,隨即就把剛才恕穀的疑雲給忘了,滿麵笑容地插話說:“這是我多年來總結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既能修身養性、立身做人,又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做學問也會增進迅速,對你求學會有幫助的,你好好運用吧!”恕穀話還沒說完,就被高興過了頭的習齋給插了話兒,等到師傅講完後,自己又婉轉地提問到:“師傅!我還有一點沒有弄清……”習齋心急又打斷話茬兒:“快說,哪裏還有疑問?”恕穀恭敬地答到:“師傅!我不明白為什麼不記載與已無關的他人的過錯?他人的過錯不是也可以當成反麵的教訓嗎?”習齋先生這才猛然間弄清了剛才恕穀臉上的疑雲,很為得意地說道:“這就是立身做人的最精妙之處,別人的過錯多如雲海,而且各自因人而宜,雖然有的過錯能給別人帶來教訓,但也隻是些皮毛而已,不一定能有多大教育價值。因為同樣的錯誤可能出現在這個人身上,卻不會出現在那個人身上。因為人有差異,錯也有差異,對他來說是錯,對你來說可能就是對。所以求學要抓住要點,要照清淅可辨的鏡子,不要照模糊不清的鏡子,要不然浪費了時間,就是浪費了人生。這也是我求學多年來體會最深的一點,也是求學人經常弄不清的地方。”恕穀似有領悟,點頭稱謝。習齋略停片刻,喝了口茶,又講到:“象‘東家長、李家短、王家的媳婦沒洗臉’等都是閑來無事之人談天論地的通病,也是品位、心胸、德行、作人方麵有缺陷的人的不良習慣。然而做聖學,必須要修身心,要脫離低級趣味,要追求高雅,如果隻把眼睛盯在別人的短處上,就會慢慢地把自己變成揀骨頭挑刺的奸妄小人,那就與聖道越來越遠。吸取別人的教訓雖然對,但不如用吸收別人長處的方法來增長自己的效果更好,所以記日譜要記對自己有益的並且能效仿的。把自己用好包圍起來,壞自然就進不來,所以壞的反麵教育價值對做聖人來說就可有可無了……”習齋先生越講越興奮,因為做日譜這個事是自己從做學問的實踐中得來的精華,而且也是自己深為得意之處,所以就滿口滔滔不絕。恕穀因為做聖學不久,也沒有真正上心,所以就聽的似懂非懂,一時也消化不了那麼多,就把習齋的日譜背記於心,等日後細細琢磨。後來,恕穀就把記日譜當成了自己學行的監督員,而且創新了方法,具體是:每個時辰在日譜上畫一個圓圈,如果多說了沒用的話就在圈上邊劃個“×”,無故過份發火憤怒了就在圈下邊劃個“×”,動了貪利之心就在圈右邊劃個“×”,動了求名之念就在圈左邊劃個“×”,動了懶惰之心就在圈裏邊劃個“×”,動了憂慮之心就在圈的上下左右都劃上“×”。後來習齋先生看了他的日譜後,覺得很有創新之意,雖然想表揚他一番,卻又怕他滋生驕傲自滿之心,為了讓徒弟盡快步入正軌,還是糾正了他日譜中的許多缺點:記事要減冗繁而錄大綱,家務事減瑣小而惜精力,讀書要現讀現學不要貪多,學習要求精而不要求雜。恕穀深受師傅教晦,於是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深研習齋之學,又加以創新改進,到後來經過恕穀的廣泛傳播和推行,就形成了當時有名的顏禮學派。

勤學會學是顏禮學說的一個重要觀點,說白了就是今天所說的學習效率的雛形。古時由於科舉製度的約束,求學界基本上是讀死書,死讀書,縱有頭懸梁、錐剌股的精神,也隻是一個勁地在之乎者也裏邊鑽,不講實際,不講效果,更談不上講效率。所以顏禮學說是真正的推行學習效率的開拓者。恕穀作日譜畫圈的方法,更是使用了歸納法,更直觀的進行統計總結,哪多哪少,哪優哪劣,讓自己明白自已的全麵狀況,以便及時修正,減少失誤,減少浪費,少走不必要的彎路。有的學者認為恕穀這個記日譜的方式是“小兒科”,其實不然,而是非常高明有效的學習方法。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要從當時的環境下講,那時科技不發達,生活非常單調,農村人除了讀書、種地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可幹,娛樂最多也是唱歌跳舞,下棋彈琴,喝酒聊天,沒有大事也不跑天南地北。對於文人來說最多的也是呆在家裏讀書、吟詩、作畫,時間很充裕,作日譜是舉手之勞,也算是學習之外的娛樂。通過統計自己記下的圈圈,就能顯而易見地歸納出自己的學習情況,就等於用當今的高科技統計手段來完成統計結果一樣,借助統計結果,總結歸納,整合提高。所以在那個年代來說,恕穀先生是開創了一個新穎的統計方法,這是一個新生事物,就相當於當今社會一項新的高科技。這在以後的傳學中,多少人看到日譜都一見傾心、爭先效仿,就是當時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