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故事:
恕穀的父親李明性是個海內聞名的大孝子,所以被海內人士稱為孝殻先生。從“殻”字的字麵意義上講是“車輪”的意思,該字在年譜上的古體字是在“殻”字的下麵還有個“心”字,可能是個古體的會意字,字麵意義是“有人心的車輪子”。具體的意義應該是“有心有行、有情有義,象車輪一樣身體力行的孝道踐行者”。恕穀的親娘也和孝殻一樣,是個大孝媳婦。從恕穀留下的書著中記載有許多父母行孝的故事,現簡摘幾朵花絮:
花絮1:
孝殻先生侍候老父素先翁時,每天的情景差不多都是雞鳴而起,洗涑完畢後,先去給老父問安。在老父未醒時就在堂屋裏靜候,聽著老父的睡覺聲,感知老父的情況,為的是不擾醒老父。等聽到老父起床聲時,就進屋裏侍起、問安、照料,然後把老父的狀況了解後,安排當日的工作,分工讓媳婦孩子們去做,百分百做到不疏忽,所以,素先翁從沒有出過意外和老來難的問題。
花恕2:
孝殻對待老嶽父如同親生父親一樣。有一年鬧天災,嶽父家窮的揭不開鍋,孝殻就把自家在農村的地分給一些,並接濟家用,幫助嶽父一家度難關。後來,嶽父那頭親戚的叔父家裏也遇了窮,孝殻就把叔父及其兒子接到城裏來,把自己的產業分給他們一份叫他們打理。時間長了,孝殻家裏也就出現了經濟危機,但是孝殻從來不讓外人知道,自已硬挺著,雖然家裏也日漸衰落,但是孝殻先生為了行孝道人義,從不後悔。
花絮3:
恕穀生母馬夫人,也是孝道的力行者。在和孝殻一起侍奉素先翁時,也是夫唱婦隨,每天三更半夜就起來,燒火做飯,好把飯做得讓素先翁能吃的順口。素先翁老年時食量小,馬夫人就每天做五六次飯,給素先翁加餐,以保證先翁身體的營養需求。素先翁喜歡吃肉,但又嚼不動,馬夫人就每次都把肉煮得爛乎乎的,煮到用手一抓能把肉象麵一樣攥成團時才算為止。素先翁也最愛吃這種肉,所以馬夫人餐餐都是親自動手做,從不讓其他媳婦們代勞,為的是不讓素先翁受待慢。
花絮4:
在孝殻母親吳太君老年時,眼睛老瞎看不清物,馬夫人隨時陪伴在老人身邊。吃喝拉撒親自服侍,溫湯煎藥、洗身潔廁都是細致入微,對老太君恭恭敬敬,從來沒有過一句怨言。在人們的眼裏她與孝殻先生是誌同道合、齊心協力履行孝道的榜樣。
恕穀先生從父母的言行身授中也學到了孝道的真諦,對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身體力行孝道的同時,還把孝道真正的做為一門學問研究開發,撰述了《孝經》、《禮學》等重要書目。是他把孝道推上了學術的高度,推向了全國,影響了一個國家,影響了一個時代,並且經久流傳,延續至今。
花絮5:
恕穀倡明學術,影響廣大,許多人前來拜學。恕穀的母親非常好客,並且非常講禮節禮貌,也很要“麵子”。一有人來時,不管是誰都像接待皇帝一樣盡家裏所能熱情接待。有時因為家裏窮,沒有什麼好待食,就翻筐倒簍地找出所有能招待的東西來招待,而且樂此不彼。恕穀看到母親這般的辛苦操勞,非常心疼,覺得是因為自己無能,隻顧做學問,卻不能發家致富,導致家況不濟,不能讓母親跟著自己享福,也是自己的罪過,從而打心底裏激發了敬老孝親的胸火,致力於研究開發孝道學。
花絮6:
恕穀在研究孝道的同時,也親身力行。恕穀年輕時就非常孝順,因為家窮,就在城裏住,兼行醫賣藥,掙點家用。但是每到初一、十五的前一天傍晚,就步行二十五裏路到村裏,住一宿,給父親、嫡母省安,把家裏的事都盡量做得周到細致。次日淩晨天不亮就起來,給睡覺的老人靜靜扣拜後,返身回城,再給城裏住的生母省早安、扣拜禮。月月如此、次次不斷,從不因任何事由而耽誤。後來在村裏住下後,更是行孝禮不間斷,每天早晨起來省父母安,扣拜祖宗、先聖的靈位。他一生中隻有一天早晨沒行孝禮,使他遺憾終生。那是因為那天早晨起來後因有急事便匆匆忙忙出了門,等事辦完了,回來才知道今天沒有行孝禮,於是就非常痛心疾首,深深自責。家人們勸他說是因為急事耽誤了,這情有可原,而恕穀卻萬分的不能原諒自己,認為不是事急,而是粗心。從此就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履行孝道。
花絮7:
恕穀有一個朋友叫張自天,有一天,張遭到繼母的虐待,心裏憤憤不平,找恕穀先生來訴苦,恕穀就用自己總結出的孝道理論來勸他。
恕穀說:“父母有一份不慈,即子有一份不孝。”
張自天委曲地說:“那我就任她怎麼虐待我都受著!”
恕穀又說:“不是那樣的!,古人說得好,當父母的發怒了,晚輩就應當不作於意,不見於色,深受其罪,讓父母把怒火完全發放出來。”
張自天疑惑不解:“這可很難做得到啊!”
恕穀接著說:“這是上等的孝道,還有稍次一點的,那就是不作於意,但是把不愉悅露在了臉上,這樣也不為過。”
張自天舒了口氣,說:“這樣的話我還能做個差不多。”
恕穀又接說:“這稍次的孝道,不能叫至善至美。假如我們不能把和善融入親人之間,自怨自艾,無所適從,所以就說自己深受其怒,也是挺可憐的!雖然也能說的過去,但就算不上行孝了。如果對父母的怒責不聞不問,不放於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忍,其實不叫忍,隻能叫做疏遠親情,那就不是孝道的真意了。
張自天若有所思地發問:“那我這算不孝吧?”
恕穀眉頭閃過一絲喜紋:“你不算不孝,也不算孝,介於兩者之間,隻是你不懂盡孝的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