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

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天帝黃帝的臣子,樂官,古音樂的奠基者和創造者。

相傳,黃帝主宰世界的時候,就有了音樂這一藝術。音樂在當時發揮著不少作用,在許多場合都派上用場。打仗時,用它鼓舞將士;勝利時,用它來慶功助興;平常,用它來娛樂,陶冶性情;祭奠時,用它來敬神免災。然而,那時的樂器是些棍棒、石器、皮鼓、瓦罐之類東西,互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單調、嘈雜。對此,黃帝很不滿意。特命樂官伶倫來改變音樂這一不良狀況。基本要求是兩條:製作的樂器應該精美;發出的聲音應該旋律和諧。

伶倫領旨後,挑選了一批有才華的樂師,打點行李,帶上相關工具,翻越西方的大山,在昆侖山腳下,安營紮寨,選材製作樂器。剛開始,伶倫讓樂師各按自己的想法,去選取材料,製成樂器。不久,大家就製作了一堆用枝幹、葉片、石頭、骨頭等作材料的千奇百怪的樂器。經伶倫一一辨別後,認為竹管製作的樂器奏出的聲音富於變化,清脆悅耳,委婉悠長,便讓眾人選擇竹腔壁薄厚均勻的部分,製成一批長約三寸九分的竹管樂器。但經樂師演奏,其聲音仍不理想。

伶倫陷入苦苦思索之中。經過反複試驗和琢磨,聰明的伶倫發現同樣粗細的竹管,隻要長短不同,發出的聲音就不同。最後,伶倫和眾樂師齊心協力,終於製成了一套由十二根竹管組成的精美樂器。可以說是初戰告捷,達到黃帝的第一個要求。下一步是完成樂律。

伶倫經過千思萬想,最後覺得百鳥之王鳳凰的啼叫聲最美,何不用它確定樂律呢?昆侖山是鳳凰出沒的地方。於是,伶倫早出晚歸,廢寢忘食,鳳凰叫,伶倫和;鳳凰的啼叫千回百轉,伶倫的樂聲悠揚動聽。經過反複選配和推敲,他掌握了樂律的變化之標準。伶倫依據鳳凰的十二種啼鳴聲,把音從低到高確定為十二律。據說,樂師一旦依據十二律來演奏,紛至遝來的鳳凰就會隨之翩翩起舞,場麵壯觀,令人流連忘返,其樂陶陶。至此,伶倫及其樂師完成了黃帝下達的任務。

伶倫帶著成功的喜悅,為黃帝表演樂器的美妙之聲。黃帝對他的工作相當滿意,便封他為全國天地上的最高樂官。據說,黃帝對音樂酷愛至極,他親自改造過伏羲製作、少昊彈奏過的瑟,使其更完備,聲音更動人。

後來,黃帝又傳令伶倫造鍾之樂器。根據黃帝旨意,伶倫和一位樂師榮將聯合鑄造了十二口銅鍾。此鍾和各種樂器相互配合,可演出各種各樣的音樂,十分令人陶醉。黃帝親自欣賞過後,稱之為“神樂”。並規定,這種音樂在特定時刻方能上演,不得隨便演奏,否則,要興師問罪。

偉大的樂師伶倫不愧為遠古音樂的宗師,他的英名和業績,流芳百世,千古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