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頡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造字者,黃帝時代的史官。蒼頡同倉頡。
遠古時代,沒有什麼文字,普天之下發生的事情無從記載。後來,有人發明了“結繩記事”的方法:要把發生的事情記下來時,便找來一根繩子,在繩子上打個結,放在顯眼的地方,保存起來,使人們引以注意。遇到大的事情,就在繩子上打個大結;遇到小事時,則在繩子上打個小結。至於事件發生的諸如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原因、經驗、教訓等,無法記述下來或加以標記,這種辦法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很多的不方便。
這種“結繩記事”的辦法,古人使用了不知多少歲月。隨著情況的發展變化,此種辦法越來越不適應古人各方麵的需要,其本身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黃帝成為中央天地的主宰之後,深感“結繩記事”的缺陷,下決心來改變這一現狀。
某天,黃帝召見史官,即掌握記載國家發生如重要活動和事件之權的蒼頡,經商議,命他想方設法創造出一種比“結繩記事”更優越更方便的記事之法。
蒼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下來就聰明過人,長大後勤奮好學,才華橫溢,很快就當上了黃帝的大臣。蒼頡領旨回來,漫步在茫茫原野,深感自己身上擔子的重量不輕,責任重大,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發明出來最新記事的辦法。
蒼頡全身心地投入到發明創造記事辦法的活動上,經常一個人徘徊在荒野,仔細觀察鳥獸留下的足跡,發現不同的動物留下的足跡也各不相同,千奇百怪。大自然中動物足跡的變化給了他若幹有益深刻的啟發。他反複思考,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終於明白:不同的形狀,代表著不同的事物。他按照自己的大膽設想,根據不同事物的形狀,繪製出相應的圖案,以表征特定的事物。比如,蒼頡用代表“水”,用代表“目”,用表示“日”,用表示“月亮”,等等。經過艱苦的努力,蒼頡創造出許許多多的這類圖案,供人們之用。黃帝聞知,經驗證比較,證明這種辦法比“結繩法”好得多,遂命全國推廣蒼頡發明的記事辦法。
蒼頡“究天地之變,……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蒼頡發明的象形文字,宣布了結繩記事時代的結束,開創了我國漢族文字的曆史。
蒼頡造字,功勳垂天,英名遠揚,他的業績激勵著炎黃小孫去更好地創造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