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疣及其他皮膚病(3 / 3)

處方2

【處方組成】花椒10克,食鹽20克。

【功效主治】除濕解毒、殺蟲止癢,主治腳濕氣。

【洗浴方法】將藥加水煎煮片刻,待溫至不燙腳時,即可泡洗雙足。每晚泡洗20分鍾,連續泡洗一周,即可痊愈,加熱可反複使用。

處方3

【處方組成】苦參、金銀花各15克,刺蒺藜6克,豬膽汁適量,幹木瓜500克,白礬3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消腫、疏散風熱、殺蟲止癢,主治腳濕氣,適用於劇癢者。

【洗浴方法】先將前四味藥研碎水煎,熏洗雙腳,每日1~2次,再將後兩味藥加水煎汁,熏洗雙腳。

處方4

【處方組成】木瓜、甘草各30克。

【功效主治】清熱除濕、解毒除痹,主治腳濕氣。

【洗浴方法】將兩味中藥研碎,加水煎煮,濾取藥汁,待溫後泡腳。每日一次,每日10~20分鍾。

處方5

【處方組成】蛇床子50克,地膚子、蒼耳子、白及、紫荊皮、苦參、百部、五倍子各30克,白鮮皮20克,防風25克,水楊酸1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收斂消腫、殺蟲止癢,主治腳濕氣。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2升浸泡,以文火煎煮,濾取藥汁1升,加水楊酸攪拌溶解,將患腳放入藥液中浸泡30分鍾。每日兩次,連用三天即可痊愈。

注:將所穿鞋襪也放入藥液中浸泡,以防複發。

九、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其特征是初起並無皮膚損害,由於經常搔抓,患處可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化或濕疹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

瘙癢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多呈陣發性,癢的程度輕重不一,有的難以忍耐,可引起失眠及神經衰弱等,與中醫學的“癢風”相類似。

處方1

【處方組成】甘草、花椒、白鮮皮、蛇床子、大楓子各20克,苦參3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主治皮膚瘙癢症。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清水煎煮三次,取汁1升,再加入粉劑,攪拌均勻,趁熱用毛巾浸取藥液擦洗患處;然後換上幹淨的衣被,換下來的衣被須經洗淨消毒後方可使用。每日擦洗1~3次。

注:粉劑製作方法:芒硝、磺黃、滑石、白礬各30克,共研成細末,加黃丹粉同研細均勻。

宜忌:忌內服,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處方2

【處方組成】黃柏、蒼術、荊芥各6克,蛇床子9克,明礬3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消毒、殺蟲止癢,主治慢性皮膚瘙癢症。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3升浸泡煎煮,濾取藥汁,趁熱熏蒸,待溫後浸浴。每次20~30分鍾。

處方3

【處方組成】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土槿皮各30克,黃柏、白礬各2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主治皮膚瘙癢症。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倒入木盆,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2次,每日一劑,每次熏洗後再搓擦15~20分鍾,七天為一療程。

處方4

【處方組成】路路通、蒼術各60克,百部、艾葉,白礬各15克。

【功效主治】祛風燥濕、通絡散寒、殺蟲止癢,主治皮膚瘙癢症、慢性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1.5升,煎煮20分鍾,濾取1升藥汁,待溫後浸洗患處。每日兩次,每次15~20分鍾。

處方5

【處方組成】生地黃30克,白鮮皮、苦參、金銀花、連翹各15克,地膚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荊芥、防風各10克,升麻、薄荷、生甘草各6克,蟬蛻3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涼血解毒、祛風、殺蟲止癢,主治皮膚瘙癢症。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煎煮兩次,頭煎內服,二煎取汁倒入木盆,用毛巾蘸藥汁反複擦洗患處。每日2~3次,痊愈為止。

處方6

【處方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荊芥、防風、白礬各10克。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透疹消瘡、殺蟲止癢,主治全身或局部瘙癢。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清水適量,煎煮數沸,濾取藥汁,倒入木盆,趁熱熏洗患處。每日熏洗兩次,每劑可連用兩天。

處方7

【處方組成】當歸60克,熟地黃、防風、白芍、艾葉、威靈仙、火麻仁、白鮮皮、地膚子各30克,雄黃6克,輕粉0.5克(研細後下)。

【功效主治】活血驅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透疹消瘡,主治幹燥型皮膚瘙癢症。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清水適量,煎煮濾取藥汁,待溫後用毛巾浸取藥液擦洗患處。每次擦洗30分鍾,每日洗1~2次,先洗局部,若1小時後皮膚紅腫,則停用輕粉,若無紅腫可洗全身。

處方8

【處方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5~15克,相思子20克,梓白皮、土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各15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消炎,主治皮膚瘙癢症。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清水適量,煎煮兩次,合並藥汁,於臨睡前外洗患處。每次洗15~20分鍾,每日一劑,洗兩次。

注:①相思子:別名紅豆,性平味苦,果仁有大毒,外用治療疥癬、癰瘡、濕疹。

②梓白皮:即梓樹的白皮,梓樹即臭梧桐,性味苦、寒,有小毒,利濕殺蟲,外用治療濕疹、皮膚瘙癢。

十、多汗症

汗液分泌過多,常汗珠點滴淋漓,甚至如浸泡雨淋,可為全身性,也可為半身、局部,稱為多汗症。

中醫認為白日動則出汗為“自汗”,主要是陽氣虛;夜間入睡後出汗為“盜汗”,主要為陰虛,與體弱、精神因素、神經因素有關,常因多汗而使身體有臭味,局部多汗可使皮膚腐白發軟、發紅、疼痛等。

處方1

【處方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各10克,薄荷30克(後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透疹、疏散風熱,主治多汗症,陰虛者。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待溫熱後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2

【處方組成】白礬50克。

【功效主治】解毒殺蟲、祛濕止癢,主治多汗症。

【洗浴方法】將白礬研成末,加清水溶解,放入浴盆,進行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3

【處方組成】麻黃根10克,五倍子30克。

【功效主治】固表止汗、固精止遺、收濕斂瘡,主治多汗症。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煎煮10~15分鍾,濾取藥汁,放入浴盆,進行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4

【處方組成】五味子、黃柏、麥冬各10克,生地30克。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燥濕解毒、益氣補腎、斂肺止汗,主治多汗症,適用於盜汗者。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加水浸泡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放入浴盆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5

【處方組成】生黃芪、茯苓、黨參各10克,白術、甘草各6克,山藥30克。

【功效主治】補氣健脾、益衛固表、燥濕止汗、補腎澀精,主治多汗症,適用於自汗者。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加水浸泡,煎沸15分鍾,濾取藥汁,倒入浴盆進行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6

【處方組成】浮小麥30克,甘草15克,大棗10枚。

【功效主治】固表止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主治多汗症,適用於自汗者。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加水浸泡煎煮15分鍾,濾取藥汁,放入浴盆中浸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7

【處方組成】黃柏、糯稻根、白礬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固表止汗、解毒殺蟲、止癢,主治多汗症,適用於盜汗者。

【洗浴方法】將前兩味藥搗碎,加水煎煮,放入白礬溶解後,濾取藥汁,放入浴盆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8

【處方組成】鬱金30克,五倍子10克。

【功效主治】活血涼血、行氣解鬱、清心除煩、固精止遺、收濕止汗,主治多汗症。

【洗浴方法】將兩味藥搗碎,加水煎煮濾取藥汁,放入浴盆浸浴。每日一次。

處方9

【處方組成】菊花、野菊花各10克,金銀花30克,穀糠3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主治多汗症。

【洗浴方法】將藥加水煎煮水開,停止,浸泡10分鍾。濾取藥汁,放入浴盆浸浴或淋浴均可。每日一次。

處方10

【處方組成】葎草、徐長卿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行氣消腫,主治多汗症。

【洗浴方法】將兩味藥粉碎,加水煎煮片刻,濾取藥汁,放入浴盆浸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