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曆史陳列館占地麵積15900多平方米,展館麵積4200多平方米,擁有館藏展品7458件。館內陳列分為“歲月大慶”、“鬆遼驚雷,油出大慶”、“艱苦創業,光輝曆程”、“大慶赤子,油田脊梁”、“大慶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貢獻,卓越品牌”、“春風化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暢想”九部分。通過編年體和專題式有機結合的方式,全麵展示了大慶油田輝煌發展曆程、油田領導的泱泱風範、企業文化的繼承創新、大慶油田的巨大貢獻、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等內容,突出表現了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工業企業成功典範的主題。
大慶油田曆史沿革
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石油勘探,主要的技術手段是尋找石油露頭。三十年代玉門老君廟油田的發現是因為石油溝裏漂出油花,五十年代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是因為維吾爾族老人販運黑油山流出的粘油。鬆嫩草原的神奇在於它把石油隱藏得極其神秘,在地表上找不到任何蹤跡。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占東北的“滿洲國”時期,曾經派遣地質勘探的專業人員以尋找石油為目的,在阜新和海拉爾盆地進行過鑽探,但是一無所獲,日本人信奉海相生油的理論,認為鬆嫩草原是典型的陸相沉積不可能出產大量石油,陰差陽錯地沒讓日本侵略者發現草原下蘊藏的油田。
當年,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了地質力學的假說,預測新華夏沉降帶一定有生成和儲存石油的地質條件。地質部的總工程師黃汲清是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的創始人,加上蘇聯和匈牙利專家的協助,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曆史:鬆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如今,二十三位大慶油田發現者的銅版雕像還矗立在陳列館內,寓意大慶將永銘記他們光耀石油史冊的功績。
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幾萬名石油工人響應黨的號召,從西北的甘肅玉門、新疆的克拉瑪依、四川各地奔赴到了大慶,緊接著又從南京軍區、濟南軍區和沈陽軍區動員了上萬人的部隊轉業官兵加入了石油會戰大軍,再後來從大慶附近的城鄉招收的大批學徒工和半工半讀的學生也雲集到了大慶。一幅長7米,高2.5米的巨幅油畫“會師大慶”,正是當年全國各地勞動人民紛紛彙集到大慶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當代工業題材最大的一幅架上油畫,它被一直陳列在紀念館中。
當時的大慶可以說是在國家最需要石油的時候解了燃眉之急,它的發現可能不亞於“兩彈一星”試驗的成功。中國有了大慶石油的資源基礎,就有了傲視群雄的底氣。多年來,曆經大慶人的開發建設,大慶仍然以在中國石油儲量第一,企業規模第一,原油產量第一,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的石油之都,跨入了世界著名石油城市的行列。
每一個盛產石油的國家都有一座或者幾座鑽機和煉塔相映生輝的石油城,美國的休斯敦、俄羅斯的秋明、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和中國的大慶。1976年以來,大慶年產原油一直在五千萬噸以上。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麵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10年,對於大慶油田來說,是繼往開來的一年。油田開發建設5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建成了中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0.4億噸,上繳各種資金近2萬億元,為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支持國民經濟發展,持續做出了高水平的貢獻,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工業持續發展的道路。
大慶精神
大慶精神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石油會戰這一特殊曆史時期。“鐵人”王進喜一句“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感動、激勵了幾代人。當年輕的共和國經濟建設急需石油的時候,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大慶石油人”憑借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開發建設了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油田,從此大慶油田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石油,結束了中國人依賴洋油的日子。
大慶精神主要包括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創業精神、求實精神和奉獻精神。這四種精神相輔相成,是大慶石油工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的高度概括。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有外國專家到中國考察石油並武斷地宣稱“中國沒有石油,中國的石油資源匱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在石油部黨組的領導下,短短3個月的時間裏,一路路大軍從祖國的四麵八方,集中到了北方荒原。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們,事事以國家利益為重,集中體現了大慶石油職工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高度主人翁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幾十年來,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紮根於大慶油田,截至2011年,中國的原油產量達到約兩億噸,成為世界第四大產油國。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在排名中居第5位。中國石油事業的發展,壯大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中國的聲譽,大長了中國人民的誌氣。
大慶油田的勘探與開發,是一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大慶精神的形成、發展,離不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
在開發油田初期開赴新探區時,一次從火車上卸下來的設備離井場有200多公裏,不巧正遇上了曆史上罕見的特大雪災,風雪交加,一片茫茫雪海,氣溫降到零下30多度。上百台車和設備困在雪海中,進退不得,廣大石油工人決定用推土機搶搬設備。他們餓了啃幾口凍饅頭,渴了吃把雪,連續奮戰3個晝夜,終於把設備運到井場,安裝就位。
大慶油田會戰時期,勤勞智慧的石油工人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緊密結合起來,每打一口井,都要取全取準20項資料共72個數據,一個都不能少不能錯。為了及時掌握油層變化規律,技術人員每天要從2萬多口井中提取10萬多個數據資料,每年進行2次大檢查,以便提供科學依據。
1963年6月14日淩晨,在值夜班的射孔中隊技術員金世英,收到大隊轉來的一份射孔測井圖。在審查圖紙的時候,他發現圖紙標的井口四通高度為43公分,比慣常高度少了1公分。出於對工作的高度責任心,他決定一定要搞清楚,決不讓工作出現一絲誤差。他立即來到大隊調度室,得知這口井當天就要射孔,心裏異常著急,一路小跑來到地質室,叫醒了正在酣睡的地質員,翻出射孔設計書和彙報記錄本,查出是測井七隊負責這口井的測量工作。他又跑到測井七隊,但全隊的人都到井場去了。跑了一早晨,一天一夜沒合眼的金世英極為疲勞,肚子也餓得咕咕直叫,但他顧不得吃飯,帶上圖紙和卷尺,徒步趕到很遠的井場,決心不讓差錯從自己手裏放過。他走了好久來到井場,對在場的同誌說明了情況,隨即對井口四通進行實地測量,實測結果正是44公分。就這樣,金世英憑著對工作科學認真、求實嚴謹的態度,連續工作了30多個小時,先後跑了6個單位,詢問了9個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裏,終於消滅了這1公分射孔深度的差錯。
正是有了在對待祖國的石油事業、對工作鮮明的求實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大慶油田職工才能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地工作;才能經得起無數的艱難困苦、挫折打擊;才能在十年動亂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進程中繼續前進,取得輝煌的成就。
大慶油田開發初期,幾萬名會戰職工抱著為國爭光、替國分憂的堅定理想信念,奮戰在鬆遼大地。他們不講條件、不講時間、不講報酬,為了出油,他們可以舍棄一切。“文化大革命”期間,在黨和國家、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國民經濟瀕於崩潰邊緣的時候,大慶石油人始終以黨和國家、人民的利益為重,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多作貢獻,使原油年產量躍上了五千萬噸台階。改革開放後,大慶石油人能繼續堅持和發揚奉獻精神,尋找接替資源,保持穩產高產5000萬噸以上,就是因為有一支甘願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的職工隊伍。
大慶精神是大慶石油人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創造出來的時代產物,並在開發建設大慶油田的曆史進程中逐漸豐富和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成熟和深化。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工人階級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中華民族精神和革命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升華,是中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道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吉林省
吉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片白山黑土上,打響了震驚全國的四平戰役和“四保臨江”戰役;發現了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礦工種種橫死的屍骨;埋下了以楊靖宇為代表的千千萬萬革命英雄的忠魂……沉重的曆史需要後人銘記,未來的重任將賦予吉林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