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往北穿梭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處。靜立著無語,心中沒有湧起壯烈之類的感覺;如此安排也是一種相宜,傳統之於現代。拜神是一種祈福祛災的儀式;瞻仰英雄,不忘卻曆史,也是人最基本的品質。以我的本心,去捕捉撞擊心靈的東西,還是歸去吧。
呆的時間長了,人們漸漸散去。似乎鳥兒的鳴叫也停止了,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充滿了倦意。看到一個中年人,帶著約莫四五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一邊玩一邊吃東西,他們快活地說著什麼。我覺得看著他們就是一種幸福,這是一個令人愜意的意境:做父親的仿佛很滿足,當女兒的自然很高興。
突然想起那次去大理。有聯:“偉哉!具蒼洱大觀,到此邦才知此地;果然!是古南名勝,非斯塔莫稱斯樓。”佚名題寫的“成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可以體會一些妙處。最有名的是——“三塔倒影”,此處照相者甚眾,能攬三塔於心。看三塔與藍天白雲,日月星辰和蒼山雪景及四時鮮花包涵、融入,誰人不稱奇讚歎。總以為,人文的東西多些,這才是曆久彌新的,從思想情感深處觸動,誰都會來享受風花雪月,成就風花雪月的故事。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在《天龍八部》小說中描述的“天龍寺”,應該就是輝煌的崇聖寺。
知識性的,旅遊手冊上有,不去多看。往高處行,山茶很豔,紅過女孩的臉。香火很旺,祈福還是祈求平安,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要燒高香,多是求財保位,不可說破的。見到一個蹲地玩手機的和尚,似乎也太悠閑。蒼茫的山作為背景,殿宇更顯出莊嚴肅穆,落陽餘輝,格外燦爛。
走得悠然,不急不躁。沒人催促,東遊西逛。也留下一些影像,多是景物、殿宇、文字等,可以回去後再品味一番。想再去不是一種衝動,而是有一種誘惑,至少有一種美妙的感覺充溢著。
不如歸去,心中又湧起了這種情感。是啊,我四歲半的女兒在家等待,我該歸去。就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無論如何,人啊,你得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