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什麼地方政府會有如此高的積極性去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呢?伊斯特利在對發展中國家的實踐觀測後曾提出“人們對激勵作出反應”,把“把激勵搞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保證。對於中國而言,過去30多年間社會發展經曆了幾次大的調整和轉型,地方政府卻一直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和製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因此,這背後一定有強烈的激勵因素支撐著地方政府的積極行為。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地方政府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深層原因。
地方政府競爭的概念來源於“競爭性政府”(competitive governments)的研究。艾爾伯特·布雷頓(Albert Breton)認為政府是競爭性的。競爭普遍存在於政府內部、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非政府部門之間。政府競爭是整個社會生活的驅動力。同時,他還認為政府提供產品與服務時應盡可能將任務分散化,並由相互競爭的機構來承擔,這樣才有助於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提高。隨後德國教授何夢筆將“競爭性政府”這一範式引入到中國和俄羅斯的大國轉型的分析之中,以試圖得出大國內部政府競爭的一些基本規律。現在地方政府競爭主要指涉的是地方政府參與其中的政府間競爭,它的界定主要基於一種一般性的想法,即市場經濟各地方經濟體中的政府和其他行為主體涉及競爭戰略(包括製度環境、政策、區位、營銷等),圍繞吸引具有流動性的要素、促進提高本地產品的競爭力和外銷市場份額而展開競爭,以增強各地方經濟體自己的總體競爭力和當地的福利和人均收入。
關於地方政府競爭對於中國增長奇跡的促進作用,大多數學者都表示了極大的讚同。張五常在其正規學術論著的“封刀”之作——《中國的經濟製度》一書中特別提到,“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是我前所未見的。雖然在不同的程度上,地區之間的競爭其他國家都有,但我將申述,從性質與活力這兩方麵看,中國的地區競爭自成一家,天下獨有。中國的情況,是在同層的地區互相競爭,而因為縣的經濟權力最大,這層的競爭最激烈。以我之見,多加了一層競爭是回答我說的‘中國問題’的重要新意”。而在更早些時候,複旦大學的張軍教授就曾直白地指出:“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沒有任何力量有競爭產生的能量這麼強大;沒有任何競爭有地方‘為增長而競爭’對理解中國的經濟增長那麼重要。”從上述這些論斷我們可以看出,關於中國的經濟奇跡,一種最具解釋力、也是最為學界所認同的理論就是“地方政府競爭”的理論。這一理論主要由兩個解釋維度構成:財政分權和政治集權。下文中就將對這兩個維度分別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