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可兄弟
原著
《金瓶梅》第1回:“伏為桃園義重,眾心仰慕而敢效其風;管鮑情深,各姓追維而欲同其誌。況四海皆可兄弟,豈異姓不如骨肉?”
釋義
天下的人們都可以像兄弟那樣相親相愛。意指與人為善,與人交往,廣泛結交四方朋友。這是中國古代江湖中人廣交朋友的經典語辭。
出典
春秋·孔丘《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例句
漢·蘇武《雜詩》:“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晉·陶潛《與子儼等疏》:“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宋·陳剛中《陽關詞》詩:“客舍休悲柳色新,東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宋·黃庭堅《竹枝詞二首》詩:“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兄弟。”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2折:“賢士,豈不聞聖人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3折:“不是我便誇富貴,問什麼請來那是誰,豈不聞四海皆兄弟!”元·鄭廷玉《金鳳釵》第1折:“如今等討人衣,似剝了身上一張皮,誰想四海之內皆兄弟?”元·無名氏《替殺妻》第4折:“哥哥,萬剮我不後悔,這裏便死嗬無招對。常學著仗義心,四海皆兄弟。”明·範受益《尋親記》第18出:“不曾相識,何以克當?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明·徐霖《繡襦記》第6出:“同袍誌合,又何必骨肉相親。雖然四海皆兄弟,未必知心能幾人。”明·鄭之文《旗亭記》第16出:“誰那裏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兩口兒終日奔忙,實是欠情。”明·王稚登《全德記》第14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何須見外。”明·無心子《金雀記》第10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明·無名氏《桃園記》第3折:“常言道:四海皆兄弟。同席飲酒,正當歡樂也。”明·無名氏《怒斬關平》第4折:“則您這眾將軍來勸伊,想當日四海皆兄弟。有馬孟起趙子龍,有黃漢升與張車騎。”明·無名氏《鳴鳳記》第8出:“四海之內皆兄弟。就請同去。”明·李濂《汴京勼異記》卷1:“大範見時吃半角,小範見時吃碗羹。人生四海皆兄弟,酒肉林中過一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32:“公子道:‘萍水相逢,何當厚擾?’孫富道:‘說那裏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10:“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些小東西,值得幾何,怎麼說這奉酬的話!”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26回:“這個不足為禮,貧道平日好飲貪杯,難得相遇二位,四海之內,皆相識也。”明·陸人龍《型世言》第13回:“四海之內皆兄弟,實是寬解之詞。若論孩稚相攜,一堂色笑,依依棲棲,隻得同胞這幾個兄弟。”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9:“四海之內,皆為兄弟。我斷不負今日之言,吾兄聽我此言,便也瞑目,切勿記念。”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回:“陳達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相煩借一條路。’”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回:“趙員外便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何言報答之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楊林便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何傷乎?且請坐。’”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驚奇》第1回:“四海之內皆兄弟,實是寬解之詞。若論孩稚相攜,一堂色笑,依依棲棲,隻得同胞這幾個兄弟。”明·無名氏《混唐後傳》第2回:“懷清道:‘自古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何況你我。’”清·袁於令《隋史遺文》第12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恐怕是個中朋友,不好挽回。”清·李漁《風箏誤》第2出:“老世兄,自古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何況我和你兩世通家,說什麼同胞異姓,都是一般昆季。”清·方成培《雷峰塔》第21出:“展轉風塵賽馬機,他鄉賢主喜相依。人生四海皆兄弟,蓬蓽生輝不我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劉鍛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店中果無容膝地耶,與小弟同榻可也。”清·錢彩《說嶽全傳》第62回:“員外道:‘好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下就此引道。’”清·吳璿《飛龍全傳》第6回:“柴兄說那裏話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助力扶危,人之常情,這敝靴能值幾何,如此掛齒。”清·李修行《夢中緣》第2回:“太細心了,四海皆兄弟,況是朋友,何論生熟。”清·陳天池《如意君傳》第21回:“容易!這麼件小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看要先小人,後君子,要二老爹同眾位居中。”清·徐震《燈月緣》第9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況當客中寂寞,幸獲聯床,不妨消閑一話耳。”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快休說這話!你我丈夫行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88回:“豈敢,豈敢!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焉有見笑之理!”清·王夢吉《濟公全傳》第67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區區銀兩,何足掛齒!”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29回:“從來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爺們天生的如親兄弟一般,小僧就是主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