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
原著
《金瓶梅》第73回:“常言道: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自古:镟的不圓,砍的圓。”
釋義
好人往往壽命不長,惡人反倒老而不死。惋惜好人早逝,憤恨惡人在世。禍害,指惡人。
出典
漢·王充《論衡·治期》卷17:“夫賢人有被病而早死,惡人有完強而老壽。人之病死,不在操行為惡也。”
例句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3折:“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第23回:“俗語說得好:好人不在世,惡人磨世尊。這個老爺,魆急死了,我們窮百姓那得個出頭的日子?”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3回:“好人不長壽,禍害幾千年。再說還魂日,應知話更長。”清·無名氏《林蘭香》第38回:“海氏道:‘正是:好人不長壽,禍害幾千年。’”
好心不得好報
原著
《金瓶梅》第18回:“奴好心不得好報。那淫婦等不的,浪著嫁漢子去了。”《金瓶梅》第97回:“這春梅道:‘過往勾當,也罷了。還是我心好,不念舊仇。’敬濟道:‘如今人好心不得好報哩!’”
釋義
好心對待他人,卻得不到好的回報。意指不被人理解,表達出怨憤之情。
出典
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卷12:“學人便問:‘如何是和尚好心?’師雲:‘好心無好報。’”
例句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17:“曰:‘為什麼卻喪身?’師曰:‘好心無好報。’”宋·克勤《碧岩錄》卷6:“和尚快與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這漢識什麼好惡,所謂好心不得好報。”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回:“隻見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好意叫他洗腳,顛倒嫌冷嫌熱,卻不是好心不得好報!”清·無名氏《小兒語補》:“好心不得好報,勸你不用焦躁,忘恩負義由他,自有天公知道。”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48回:“古今盡是一骷髏,拋露屍骸還不修。自是好心無好報,人生恩愛盡成仇。”清·無名氏《玉嬌梨》第13回:“真是好心不得好報!且請問相公高姓?貴處那裏?今將何往?”
好男不吃分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原著
《金瓶梅》第85回:“你思慮出病來,沒人知你疼熱。等奴出去,不與衣裳也罷。自古:好男不吃分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釋義
有誌氣的好男兒不靠分給的家產過日子,有出息的好女子不靠陪嫁的財物生活。意指有能力的人,自己自立自強。
出典
宋·賾藏主《古尊宿語錄》卷24:“尚雲:‘男兒不用分時財,衲僧家合作麼生?’”
例句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2折:“常言道: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小姐放心,小生若出去嗬,拚的覓些盤纏,便上朝求官應舉去也。”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10:“男子不吃分時飯,女子不著嫁時衣。多少白手成家的,如今有屋住,有田種,不算沒根基了,隻要自去掙持。”清·張士登《三分夢全傳》第3回:“過公登時變臉,向女兒說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48回:“有句閑話說:好男勿吃分家飯,好女勿著嫁時衣。賽過就是耐。”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的功名好,靠著祖父,隻算做不成器!”清·無名氏《幻中真》第3回:“自古道得好:男兒不吃分時飯,女子不穿嫁時衣。這幾畝薄田,要他何用,不如還了他,我們回家去住,倒落得幹淨。”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
原著
《金瓶梅》第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曉的了,隻瞞著武大一個不知。”《金瓶梅》第85回:“常言: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不消幾日,家中大小都知金蓮養女婿,偷出私孩子來了。”
釋義
做了好事隻有家裏人知道,做了惡事很快盡人皆知。勸誡人們行善止惡,棄惡從善,以免惡名遠揚。
出典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疾謬》卷25:“談者含音,無足傳之美。令聞不著,醜聲宣流。沒有餘敗,貽譏將來。”
例句
宋·普濟《五燈會元》卷9:“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裏。’”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6:“契丹入夷門,號為曲子相公。諺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裏。士君子得不戒之乎?”明·陸采《南西廂記》第28出:“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俺的女孩兒鶯鶯不秀氣,近日神思恍惚,閨門不守,想是與張生做下來也。”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2:“石城縣把這件事當做新聞,沿街傳說。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裏。”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21:“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妹子被強人劫去,家門不幸,今日跟這紅臉漢子回來。”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9:“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揚千裏。隻為陳小官自家不要媳婦,親口回絕了丈人,這句話就傳揚出去了。”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3回:“正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馮奇又知道了,劈麵走到,錢岩就把老嫗說的話,告訴一番。”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道了,隻瞞著武大一個不知。”明·吳承恩《西遊記》第73回:“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象我如今皈正佛門,你就不曉得了!”清·吳璿《飛龍全傳》第1回:“卻說那些看的人民,紛紛議論,隻說個不了,一傳十,十傳百。正是:好事不出門,奇事傳千裏。”清·張南莊《何典》第9回:“誰知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一霎時滿關都曉得了。那些陰兵見主將逃走,便都弗怕軍法從事,亂竄起來。”清·曹去晶《姑妄言》第3回:“古人說: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這是他衙門裏事,不知怎麼就傳出來。”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5回:“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又道:人嘴快如風,登時內外男女,都知道譚紹聞家鬧出搜賭亂子來了。”清·李寶嘉《活地獄》第36回:“但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黃大老爺進省,也不曉得怎樣含糊回報的。”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回:“常言道:好事不出門,惡言傳千裏。王伯臣接著電報十幾天不報丁憂,這話早已沸沸揚揚,傳的同城都已知道,就有此耳報神到瞿耐庵麵前送信討好。”民國·蔡東藩《兩晉演義》第22回:“俗語說得好: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這漢至聰的不法行為,才經數夕,已是喧傳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