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讓你生氣怎麼辦
蘭茜在工作單位忙碌一天之後,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她剛一走進臥室,眼前的景象便令她目瞪口呆:7歲的兒子把洋娃娃、小玩具車、連環畫冊等扔得滿地都是。當看到兒子仍興致勃勃地扔著這些物品時,她雙眼燃燒著怒火。突然之間,她的怒火像火山一樣地噴發出來了。
“混蛋!”蘭茜聲嘶力竭地叫道,“為什麼把臥室搞得這麼糟?你犯病了?”她對兒子的抗議置之不理,把他心愛的玩具統統裝進一個大袋子中,隨手把它扔到垃圾箱內。
“我恨死你了!”孩子哭叫道,“我希望你快快死掉!”
當蘭茜把自己的這段經曆講給大家聽時,似乎沒誰感到震驚。要知道,世上沒人能比家長更清楚地認識到,能給家庭帶來溫暖、幽默、能量及創造力的孩子們,同樣也能給家庭帶來憤怒與騷亂。致使家長惱怒的原因很多,小到家長三番五次地叫自己的小孩過來,而他或她卻沒有過來;大到已長到十幾歲的孩子公開抵製自己做出的規定。
事情過後,家長卻往往感到羞愧,他們心裏一直納悶,為何孩子剛一拒絕喝自己從醫院給他拿回來的藥,就令自己怒火中燒呢?然而,疼愛孩子的家長們,又如何才能在不動手打他們的孩子,或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並妥善解決矛盾呢?
盡管沒有十全十美的答案,但通過十幾年的潛心研究,接觸了成千上萬的家長們,仍然摸索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接下來所要講述的,就是有助於你把和平帶到家中的七大指導準則。
●確定出哪些是最重要的。
製定家庭規章時,家長必須確定在他們的家庭事務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優先辦理的。不妨捫心自問:“這項事情一周之後再辦行嗎?”為了讓孩子吃好早餐,或及時換洗已經穿髒的衣服,而和他或她吵得不可開交,這麼做值得嗎?
列出兩份家庭規章,其中一份所列的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必須認真執行的家庭準則,而另一份所列的是執行起來靈活性比較大的家庭準則,這樣做將對你有所幫助。家長們在具體到這方麵的事情時,常常有種比較難辦的感覺。“難道不能要求所有的準則都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必須嚴格執行嗎?”一位家長問我,“如果我的孩子知道我會讓步,那麼他們就會利用這一點。”
實際情況則相反。家長若讓孩子知道有些家庭規章執行起來有商量的餘地,那麼在執行那些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家庭準則時,他們更願意采取合作態度。家長在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過程中,需要給孩子一些自由。
●進行冷處理
失去控製的惱怒是非常可怕的。芭芭拉有一次她在向兒子怒吼時,正好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臉。芭芭拉所看到的,令她自己都大吃一驚。“鏡子裏麵出現一個麵目扭曲、凶相畢露的女人,”她說道,“我當時心想:天哪!這就是我!”
琳達要求她8歲的兒子開始做家庭作業,並上前把電視機關掉時;她的兒子卻突然將她從電視機前推開,並重新打開了電視機。
孩子的做法讓琳達勃然大怒,她揚起手準備打他,就在這一刹那,她的理智戰勝了胸中的怒氣,嚴肅地對兒子說道:“我現在對你非常生氣,我要離開這個房間,什麼都不管你了。”過了一會兒,她的兒子主動向她道了歉。
有些家長擔心倘若自己主動退避或等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向他們屈服了。實際上,家長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沒有哪個孩子會把家長的主動退避或等待視為他或她自己取得的一次勝利。那位媽媽嚴肅地提出要離開房間,不再管兒子了,會讓兒子明確意識到,自己做的過了頭。如果那位媽媽當時一怒之下,給了兒子幾個耳光,那麼以後她就很難讓兒子信服。
退避是表明你認為局勢多麼嚴重的一種有力手段。在沉默中等待的好處之一,就是你從來不必去收回自己過激的言辭。
●盡量簡單明了
我認識一位愛嘮叨的婦女,她家中新買了一台電腦,但她怕兒子弄壞,就明確告訴兒子不讓他使用這台電腦。有一次,當她回到家中,看到兒子正在使用電腦時,氣不打一處來,把兒子使勁數落一頓。她說她對他的所作所為十分氣憤,接下來就開始指責他把起居室搞得亂七八糟,沒把牛奶及時放到冰箱中,忘記按時喂狗……等她終於數落完了,她的兒子氣得掉頭走出家門。大多數孩子傾聽過家長所說的第一句話後,便聽不進家長接下來的長篇大論。如果你在對孩子說什麼事情時能夠做到言簡意賅,那麼孩子就會得到你想要傳達給他或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