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不喜歡孩子的朋友
莎莉剛拿起電話後,心裏便突然感到一股涼氣。她13歲的女兒米切爾與一個新結交的朋友,在商場偷竊時被當場抓住。商場經理認識莎莉,便把電話打到家來,稱自己不想把事情搞得嚴重了,那樣對她女兒的前途將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是……莎莉一直都害怕在米切爾身上發生此類事情,這是因為自從米切爾與帕姆開始交往,米切爾便時不時晚回家,並且時常編些破綻百出的借口來搪塞爸爸媽媽。但當桑迪詢問女兒和帕姆交往對她有何影響時,她卻極力為帕姆辯護。如今,令莎莉傷心不已的是,她的擔心最終還是不幸地發生了。
讓莎莉多少感到些安慰的是,商場最終隻對米切爾與帕姆罰款了事。莎莉後來了解到,女兒的這位新朋友帕姆是個商場慣偷,他和自己的女兒結識沒多久,便開始教她如何在商場購買商品時耍花招。
莎莉的真實故事,證明了許多家長在自己孩子結交新的、靠不住的朋友時,心中產生憂慮也不無道理。當我們年幼的孩子結識一位似乎責任心不強、目空一切、不懂禮貌或老於世故的新朋友時,我們都會為孩子感到擔憂。但許多家長都擔心由於自己的介入,免不了要使自己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受到損害。其他一些家長則采取高壓政策,結果隻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讓孩子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做出更加糟糕的舉動。
社會學教授薩佛德·多恩巴斯指出:“在這個方麵,你能夠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家長們時常覺得,當自己的孩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他們就對孩子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了,”薩佛德·多恩巴斯說道,“然而,孩子們一直都需要家長的聲音回蕩在自己耳邊。”薩佛德·多恩巴斯所進行的專項研究表明,那些隻在諸如衣著、所聽音樂等小節上效仿同齡人的孩子們,碰到像教育、行為表現之類的大事時,都還會求教於自己的父母。
接下來所要講述的,是專家們就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朋友,給眾多家長們提出的忠告。
●關注孩子的動向
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兒,是對十幾歲孩子的父母的一個基本要求。當阿肯色州費耶特維爾市的本傑明·漢姆著雷升入初中後,他的媽媽迪布拉給他買了一個呼機。迪布拉告訴自己這位12歲的兒子說,如果他需要坐車去別處,或者放學之後會晚回家,他就可以及時與媽媽取得聯係。但迪布拉給兒子配呼機的真正目的,在於想及時掌握兒子的動向,知道他在做什麼,和誰一塊兒。一旦對兒子有些擔心時,她就可以通過尋呼台給兒子打個傳呼。“在我們這個費耶特維爾市,青少年中有不少吸毒的,”迪布拉說道,“我想確切地知道,我的兒子沒有和那些可能會把他引入歧途的壞孩子們呆在一塊兒。”
尼娜·蒙特斯是一位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的科學家,她在對許多初中生及高中生所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孩子越多地受到家長的監管,其沾染吸毒惡習的可能性就越小。她的另一項調查結果更是讓人大吃一驚:甚至那些到家後被要求給在外上班的父母打個電話的、雙職工家庭中的“掛鑰匙孩子”,與那些媽媽在家等著他們回來的孩子相比,更少惹麻煩。
父母應在每天早上詢問一下你的孩子,今天都打算做些什麼。但不要隻滿足於聽孩子對你說他或她將去一個朋友家玩。你應當留個心眼,晚些時候,給他或她這位朋友的家長打個電話,問問自己的孩子是否在那兒。
與孩子新結識的朋友見麵,也很有益處,尤其是當孩子新結識的是位異性朋友時。“當我們的孩子開始約會時,我們請他把自己的女朋友帶到家來,”從事人類科學研究的保拉·頓克博士說道,“這麼一來,我們就能對自己兒子所結識的那位女孩有更多的了解,並且知道他們兩人的交往對彼此是否會產生積極影響。”
●幫助孩子決策
徹麗的女兒薩拉·理查德與一位染有抽煙、說謊及逃課等不良習性的同班同學交上朋友時,她便保持著警覺。但徹麗並沒有去逼著女兒和這位同學斷絕來往,相反,她卻允許女兒和她親密交往,並讓女兒努力去幫助這位同學改掉自己的那些不良習性。“我想讓女兒自己去做出正確的抉擇,”徹麗回憶說,“在她們開始交往的時候,我對薩拉說,‘你不會去做任何給這位朋友帶來麻煩的事情,對吧?你也不會在她做壞事時為她隱瞞,對吧?’當然了,女兒的回答是肯定的。幾天之後,這位朋友在學校裏找到我女兒,並建議兩人到校外找個清靜的地方‘抽支煙,解解悶。’我女兒當即予以拒絕,並告訴她說,‘我不讓你去做任何會給你帶來麻煩的事情。’最終,我女兒主動與她的這位朋友斷絕了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