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4年7月28日起,曆時僅3個月,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衝突就發展成為世界大戰。德、奧、土為一方,俄、法、英、日、比、塞及門的內哥羅為另一方,兩個陣營血腥拚殺。歐洲戰場硝煙彌漫。
大戰初期,美國受孤立主義的影響,很多有影響的人物,比如亨利·福特等人都強烈地反對美國參戰,亨利·福特發表演說,認為“戰爭”這個詞是用犧牲士兵的鮮血拚成的,隻有那些軍火商、惡棍、欠債人,以及華爾街那些不勞而獲的投機者才想加入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采取中立的態度,袖手旁觀,隔岸觀火。
可是政府可以中立,商人們無法中立,銀行家們更無法中立。誰都知道,戰爭是發財的最好時機。以往的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都少不了銀行家的身影,他們奔走於各交戰國之間,預測戰爭的結局,為即將獲勝的一方提供貸款,當然失敗的一方也會獲得銀行家的貸款,因為那是國家債務,在任何講信用的國家,銀行家提供的貸款都不會打水漂。傑克的祖父朱尼厄斯就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敗局已定的前提下,和法國做了一筆生意,為法國提供必要的貸款,而摩根銀行則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也成就了朱尼厄斯一流銀行家的美譽。歐洲著名的羅斯柴爾德銀行也是在戰爭中崛起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甚至能左右一場戰爭能不能開始和進行下去,因為沒有他們提供的金錢,仗就沒法打下去。
商人為戰爭服務,這是誰都懂得的道理,銀行家為戰爭提供貸款,就和生產商為戰爭生產武器一樣,戰爭是毀滅性的,是殘酷的流血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的發展,過去的曆史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作為一個精明的銀行家,傑克更是在戰爭中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財之機:參戰各國都需要戰爭物資和軍火,為了購買這些物資,當然就需要大筆資金,如果為參戰國政府籌集資金和采購軍火,那麼摩根家族將獲得巨大的利益。
傑克意識到這一點,便立即采取行動。傑克一直把英國視為自己的第二祖國,他立即把目光投入到英國,英國成了他成就自己輝煌事業的基點。
大戰爆發不久,傑克就通過各種活動,獲得了為英國政府代理在美國的一切軍需采購事務,代理費為2%。
1915年1月15日,摩根公司同英國方麵簽署了合同,開始了同英國政府的合作。此後,摩根公司駐巴黎分公司同法國政府也建立了類似的合作關係。紐約本部當然成為英法在美國進行軍火采購的主要代理商。在“十月革命”以前,摩根公司還為俄國政府采購軍需。
采購軍火是一個極好的發財機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摩根家族沒少賺盟國的錢。僅1916年,盟國在美國就購買了價值30億美元的物資,摩根公司代理了其中的絕大多數合同。據估計,他在那一年獲得的收入大約是5000萬美元。英法等國當然也沒有什麼異議,因為它們急需物資,當然也更需要錢。
摩根銀行還為盟國籌資,為各國政府發行公債,由美國各大銀行組成辛迪加向公眾推銷這些債券。盟國從美國人手中借走了巨額資金,其中大部分都是摩根銀行經手的,其中的手續費就是驚人的。
在美國政府保持中立時期,摩根和一些美國公司實際上都在積極參與盟國的軍事活動,隻不過他們是在金融領域參與這場戰爭。摩根公司同盟國的經濟往來如此之多,影響非常大,以至於很多年以後,有人指責摩根公司與同盟國的大量生意是把美國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壟斷資本與戰爭雙方往往都有密切關係,這是不能否認的,隻是摩根公司把這些事情做得太大了。
實際上,美國的大亨們都在做著發戰爭財的美夢。戰爭引起了各交戰國經濟的改組,千百萬的勞動者被動員到前方去了,糧食、衣服、軍用品的需求頓時緊張起來。所有這一切,都使美國的資本家有獲得空前利潤的希望。生產開始迅速擴大了,新的工業托拉斯出現了。以在戰場上作戰的千百萬人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無數金融投機者及商業投機者的財富大大地增加了。1913年時,美國的商品輸出為24.8億美元,出超6.9億美元。到美國參戰前的1917年,輸出額增加到62.8億美元,主要運往歐洲的糧食、食品和軍需品,1916年的軍火出口為1915年的9倍,出超達32億美元。美國公司的淨收益,在1912年是38億美元,而在1917年會計年度,猛增至105億美元。根據美國參議院奈伊委員會1934年12月13日發表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武器貿易的情況報告,卡魯麥-赫克拉銅礦公司1917年利潤高達800%,美國鋼鐵公司1917年的利潤額為1913年的4倍多,高達5.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