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健康的愛情心理(2)(1 / 3)

戀愛中的戀舊心理既是難以擺脫的情感印記,也是人們內心的一種自我束縛。人有權選擇愛與不愛,但是如果在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之前,拉著另一個人來一起背負這樣的情感重負,至少是對他人的不尊重,這樣對任何一個異性都是不公平的,是情感生活中的極端自私行為,這決不是愛情。

當然,事實上大多數青年男女都會對方初戀保留一份美好的回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的情感空間,而且大多數人一般都能把握好分寸。由於人們存在著一種普通心理:“失去總是最美好的”,所以最好把初戀的記憶收藏好,不要去做無謂的比較。其實記憶中的內容並不是事實,而是一個變形的幻象,與其說是他或她的形象,倒不如說是自己的想象和美化。

戀舊者心目中愛著的是記憶中的幻象。

4.從眾心理

從理論上看,戀愛是雙方自願的事,哥有情來妹有意,自古以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誰愛上誰,誰和誰好,那是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隻要自己滿意,其他的一切都無所謂,別人的意見也隻能是做個參考,但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尤其是女性在麵對愛情的問題上,往往更注意於別人的評價,找了一個對象,如果別人都誇好,她聽了也會高興得不得了,並且看著也會越看越順眼,感覺這個人是真正的完美,慶幸自己找了一個好對象。如果,別人的評價不好,說這個人哪有毛病,哪有缺點,她也會特別在意,並注意留心,看了也覺得真的有毛病。其實呢,什麼也沒有,那隻是她自己的一種心理產生的錯覺,再看別的吧!雖然別人沒有說出來,但卻看著這個人怎麼不像以前那麼順眼了,怎麼看怎麼別扭,渾身上下沒有一處可取的地方,全是缺點了。這時候,就不禁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了,埋怨起自己怎麼會是這種眼光呢?

這種心理就是所謂的從眾心理。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外部的評價大大地影響著內部的評價,到最後可能會使兩者達成一致,從而使個人的戀愛變成了眾人的戀愛。

產生從眾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對自己的不信任,對自己的愛情並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說我認準了他,就不會錯,就因為沒有把握,所以才會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這樣的人大多數是沒有主見的人。

2,為了保險起見,覺得大家都是為了自己好,聽聽別人的意見也沒有什麼大事,多聽一些可以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幸福的機會更大一些,都說是旁觀者清,當事者迷,很可能自己看不清的東西,別人能看清楚,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別人能看得到。

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女性在戀愛中追求愛情總是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對待愛情的態度也不是從實際出發,不經過認真分析考慮,而隻看到外界的評價標準如何,然而,事實上,外部的評價代表了慣例和世俗的偏見,如果一個女人過於注重這些外界的評價,也就難怪他們在愛情中陷人困境了。

5.羞澀心理

戀愛中的人,也許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雖然很想與對方有較親近的接觸,但卻又不敢主動行動,並且也總是避免談到雙方都比較敏感的話題,諸如性等等,也很想說一說與彼此雙方都有關的事情,如,現在的戀愛,有及今後的婚姻生活等等。但大多數的時候,都覺得不好意思,覺得很難說出口,都顯得有些拘謹,不自然,最明顯的表現則是臉紅,說話語無倫次,支支吾吾,或是手腳不知該怎麼放……這些都是因為在戀愛中有羞澀心理所產生的現象。

愛情的羞澀心理,指的是男女在談情說愛過程中,極力掩飾兩性接觸和親呢溫存的一種心理活動。它往往表現為既想與對方接觸交往,又不敢主動采取行動;在談論兩人的戀愛關係時,表現得十分拘謹,很不自然;即使是和所愛的人單獨在一起,即使是在隱秘的環境裏,也盡可能避免談到有關肉欲和色情的事情。害羞,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在人們情緒上的反應,不一應隻表現在談情說愛上,如平日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表揚、誇獎,心裏高興,在臉上往往有羞澀的表情,這是很正常的。但無可否認,在男女戀愛過程中,羞澀則表現更為經常,它是“心靈的一種特殊反應”,是一種“道德和審美的反射”,是“人高於動物的特定形式”,它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社會性內容。

在戀愛中有這種羞澀的心理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很好的現象,雖然這種現象是很短暫的,它會隨著交往的逐漸加深而消失,但卻是一個人道德情操的表現,講得明白一點,也就是說這個人有修養,有道德。有這種羞澀心理的戀愛,比起那些在戀愛中有急躁、狂妄的情緒,有放縱親呢動作和輕怫不文明行為的戀愛要純潔得多,真實得多。

羞澀這種心理現象的產生和消失,都比較迅速,停留的時間較為短暫。產生的原因,往往來某種特別的(如與陌生人會見。男女之間約會等)外部刺激,而重要的原因,則是由於人們自身對於這些外部刺激的出現缺乏心理準備,沒有應付的經驗,或者過分緊張等,因而,一旦某種外部刺激發生時,就會使人失去常態,感到局促不安,困窘不已,很不好意思,臉龐上也就不由自主地浮現出紅暈,並且不自覺地用手、衣物或其他東西掩蓋身體的某些部位。

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長期的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羞澀,作為一種常見的人類心理現象,通常是女性比男性多,或者說主要是屬於女性的,尤其是稚氣未脫的清純少女和情竇初開的青年女性。這在文學作品中有不少生動具體的描繪。

羞澀是女性美的重要方麵,它使女性顯得嫵媚優雅、柔婉可愛。呈現出一種朦朧美、嬌柔美、含蓄美。

當然,我們說羞澀以女性為多,但它並非隻是女性的專利,男性有時也有明顯的表現。

戀愛中保持一定的距離,懷著羞怯心理,以便使愛情建立在更牢固的基礎之上,最起碼不能太放縱自己,讓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肯定羞怯心理,應反對一種傾向:反對戀人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之所以這樣說,就是想提醒戀愛中的人,做什麼事都應該把握好分寸。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自己應該掌握好,不至於引起別人的非議。

6.錯覺心理

所謂錯覺就是指對事物的不正確的反映。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錯誤的反映。

俗話說:“情人眼裏出西施。”是愛情心理的一種錯覺。不過,它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錯覺不同,它是一種審美錯覺。一般說來,錯覺和審美錯覺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隻是單純地感知形態的變化,往往受生活經驗、情緒狀態的影響,反者則是主體對審美對象深人體驗後所產生的意象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審美觀念。審美心理的影響。

關於“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情錯覺,美學大師黑格爾說過這樣一段說:“每一個男子或女子都覺得他或她的愛的那個對象是世界上最美,最高尚,找不到第二個的人,盡管在旁人看來隻是很平凡的。但是既然一切人或是多數人都顯出這種排他性,每個人所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惟一的女愛神,而是每個人把他所心愛的女子看成女愛神或是比女愛神還強,我們從此就可以得出結論:可以看成女愛神的人多得很;事實上每個人也知道世上有無數的漂亮或是品質高尚的姑娘,她們全體(或是其中大多數)也都找到了她們的情郎,求婚者和丈夫,在她們的眼中,他們都是美麗的,善良的,可愛的……等等,所以偏愛某一個人而且隻愛這一個人的現象純粹是主體心情和個人特殊情況方麵的私事,戀愛者隻肯在這一個人身上發現自己的生命和最高意識…… ”美國美學家喬治·桑塔耶納也指出:“如果幻想為某個人的形象所盤踞,而她的品質也有力量促成這種變革,那麼一切價值都集中在這一形象上了。這個對象就顯得十全十美,而我們就是所謂墜入情網。”他倆都對“情人眼裏出西施”這種愛情錯覺的心理狀態作了生動、具體的描述。

出現: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情錯覺,既有客觀的原因,又有主觀的原因,是二者相互統一的結果。

所謂客觀原因,由於愛情的對象本身在外形或內心方麵有著某些美的品格和特質,這些美的品格或特質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基本前提,這才有可能契合愛情的對象審美化的理想“模式”,即符合愛情的對象的審美意象化。盡管“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愛情錯覺是愛情的對象的一種不確切甚至歪曲的反映,但愛情的對象總在某些方麵具有美的品格和物質,隻不過被加以“擴張”、“放大”、“誇張”罷了。

愛情,離不開彼此對對方的審美觀照。在這種各以對方為審美觀照的“對象”時,也都在“對象”上肯定和確認了自己積極的內在本質,使對方成了“實現自我”的需要。還有,人具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兩個方麵。如前所述,有的人外貌一般,甚至醜陋,但他(她)卻有著卓爾不凡的內在美,“情人”眼裏之所以出“西施”,是在於有些“情人”重視內在美超過了外在美,愛情對象心靈的美、人格的美,精神的美、意誌的美、道德情操的美。文化修養的美、智慧才能的美等,而這些美又通過他(她)們的舉止、動作、談吐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等方麵表現出來,形成為一種獨特的風姿、風度、風骨、風采。風趣、風範、風格和風韻,從而使情人忘掉了他(她)外表上的缺陷,而欽佩他(她)內在的美,並深深地愛上了他(她)。

所謂主觀原因,就是正在熱戀中的人的主觀情感的能動作用。作為審美者的“情人”,對其所喜愛迷戀的對象,主觀感受上總會覺得是美的。這可說是愛情審美的一個帶普遍性的規律。因為情人對其喜愛迷戀的對象,總難免有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這是由於愛情的神奇力量和微妙作用所造成。“情人眼裏由西施”,從某種意義上說,主要是“情人”主觀情感的產物。另外挑選戀人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因為個人審美觀不同。可以說,再沒有比在愛情的審美追求中更能顯示各人的個性偏愛了。對所愛對象的美,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迷戀,環肥燕瘦,各有其美,你喜愛豐滿一點的,他卻欣賞苗條一些的。春蘭秋菊,各有其妍,你喜愛文靜的性格之美,我卻欣賞瀟灑的風度之美,是很難用一個“模子”所能規範得了的。由於對所愛者的要求各有側重,著眼點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由於愛情審美規律“情人”與非情人之間在對同一對象審美時有差異。同是某一姑娘,在甲的眼裏是“西施”,在乙的眼裏就成了“東施”;同是某一小夥子,在甲的眼裏是“潘安”,在乙的眼裏就可能成了“豬八戒”。這裏不存在愛情審美誰對誰錯的問題。再說,由於兩人真誠相愛,傾心相許,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在對方麵前充分地顯露出來,而發現對方的美,熱戀中的人不僅用眼睛,而且還靠心靈,由於雙方接觸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較深。比起一般人來,有時還會對美的獨特發現。凡不是“情人”局外人,就終隔一層,能了解的和發現的就很有限了,當然眼裏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裏出西施”這種心理錯覺現象,其功用的主導方麵是積極的,它說明了愛情審美觀照不是機械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不是消極的物理反映,而是富有想象和創造性的心理反映。它有利於愛情的忠貞專一,可以使愛情更高尚、更甜蜜,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它甚至還可使有嚴重缺點的人、失去的信心的人重新領略到人生的樂趣,燃燒起對生活的熱望。

然而,對“情人眼裏出西施”這一種心理活動,我們必須辯證地去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地加以推崇。因為,對於缺乏理性和理智的人來說,一味沉浸在“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心態中,頭腦狂熱發昏,就有可能播下苦澀的種子。因為正處在熱戀中的人,展現給對方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麵,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最中人意的,哪怕是小小的爭執,也都以愛的主式傳遞,有著一種誘人的魁力。當一個人被熱戀的情絲纏得暈頭暈腦的時候,一切都會覺得“稱心如意”、“美不待言”。而等到結婚以後,或頭腦比較清醒的時候,對方的缺點或缺陷,就開始顯現出來,甚至成了眼裏抹不去的砂子。我們應該看到,有些男女愛情之所以破裂,常常是受了“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心理錯覺的影響,對對方的優缺點缺乏全麵、正確的了解,從而導致了生活中悲劇的發生。因此,對於真正的愛情,既不能依賴於一時的錯覺,又不能以隱瞞來騙取,而必須建立在雙方共同理想、意誌、興趣的基礎上,不為一時的愛情錯覺而蒙住了眼睛,才不會使愛情因年華的流逝而減退,也不困境遇的變遷而消失,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曆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