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蒙古族

第一章 蒙古族概況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萬。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部分分布在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曆史、文學、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麵的大量珍貴典籍。其中,《蒙古秘史》是中國最早用蒙古文寫成的曆史文獻和文學巨著,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蒙古族的口頭文學以英雄史詩《江格爾》最為著名,它以巨大的概括力生動反映了蒙古族部落戰爭時代的社會曆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三大英雄史詩"之一。蒙古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至今仍在使用傳統的蒙古文。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和薩滿教。"蒙古"最早見於唐代,是當時蒙古地區諸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蒙古部落發祥於古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7世紀向西部草原遷移,並分衍出許多部落,散布在從鄂嫩河到貝加爾湖之間的遼闊地帶。13世紀初,蒙古部落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於1206年被推為大汗,號稱成吉思汗,蒙古地區諸部由此逐漸合為一個新的共同體--蒙古汗國。

蒙古族在開拓和保衛邊疆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先後建立了橫跨亞歐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打通了亞歐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進步。與此同時,蒙古人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曆經70多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住房,其特點是易於裝拆搬遷。一座蒙古包隻需兩峰駱駝一輛牛車就可運走,兩三個小時就可搭蓋起來。蒙古包內使用麵積大,空氣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涼,遮風擋雨,很適合牧民的生活。蒙古族的服飾是蒙古袍。蒙古袍身長寬大,右衽,高領長袖,在騎馬放牧時能護膝防寒,晚上能當被蓋;長長的袖筒冬天可護手持韁,夏天可防蚊叮咬,寬寬的腰帶在騎馬時可保持腰板的挺直和穩定。蒙古袍的用料有季節之分: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冬袍是粗布、毛料麵的羊皮袍。顏色有男子喜歡的棕色、深藍色,女子喜歡的橘紅、淺綠和粉紅,老年人喜歡的青、灰色等。蒙古婦女的帽飾和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為主,傳統的吃法有"手扒肉":將大塊肥嫩綿羊肉用白水煮熟後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將整隻羊去掉內髒,把各種調料填進切口和腹腔內,然後裝爐烤製,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貴賓的佳肴。

蒙古族人酷愛飲茶,尤其是用磚茶煮的奶茶。此外,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傳統飲料之一。

每年7月、8月間,草原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源於古代"祭敖包"的儀式,現已成為歡慶豐收的娛樂節日。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緊身背心,下穿肥大的摔跤褲,腳登蒙古靴,他們高唱著摔跤歌,跳躍出場。每個參加者都有獎勵,其中最有成就的將被授予"達爾罕"的終身榮譽稱號,這種鬥智鬥勇的摔跤比賽培養了蒙古民族剽悍的氣質和樂觀豪邁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達慕"上還舉行射箭、賽馬、馬術、賽駱駝等豐富多彩的比賽和歌舞表演。

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表達了草原兒女獨有的深情。長調流行於牧區,而短調則流行於半農半牧區。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馬步最有特色,表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熱情、粗獷的氣質。傳統的舞蹈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好來寶"是一種自拉自唱、即興創作的表演藝術。它有固定曲調,沒有固定的唱詞,曲調樸素無華,似小溪流水,韻味優雅,在草原上流行很廣。

蒙古人的傳統樂器是馬頭琴。其演奏技法成熟完備,表現力非常豐富,既可表現蒙古族粗獷豪放、浩瀚深沉的性格,又可表達出圓潤婉轉、如歌如泣的效果。

蒙古族聚居的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除了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耕地之外,還有茂密的森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在山巒、丘陵和漫漫的沙漠下還埋藏著鐵、稀土、石油、天然氣、煤、金、鉛、鋅等70多種礦產。

第二章 民族曆史

蒙古族曆史悠久。其源於大約公元7世紀的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訥河)東岸的古老部落。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音譯名。9世紀蒙古部落西遷到蒙古高原,與居住在那裏的突厥語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13世紀,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古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憑其軍事才能,削平各部,統一草原,並於1206年被選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隨後成吉思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把勢力擴大到中亞和南俄羅斯。橫跨歐亞的汗國,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自立為汗,1271年改國號為"元",後滅南宋,統一中國。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亡,蒙古統治集團退回蒙古高原,為爭奪汗權,戰爭不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

明朝末年,女真貴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勢力逐漸強大,建後金國。漠南、漠北、漠西及新疆、青海等地的蒙古各部先後歸順金國(即清朝)。1911年生活於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宣布獨立,後受十月革命的影響,進行革命,於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進程中,為開發和保衛北部邊疆作出重要貢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烏蘭夫為首的優秀青年投奔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發動農牧民,開展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創造了獨貴龍等傳統革命鬥爭形式,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1947年5月1日建立內蒙古自治區。麵積120萬平方公裏,人口2162.6萬,其中蒙古族有337.5萬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是新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

曆史人物:

成吉思汗(1162-1227)

即元太祖。蒙古古代大汗,氣顏·孛兒隻斤氏,名鐵木真,又作帖木真。出身貴族。少時父也速該被塔塔兒部人毒死,所屬百姓離散,隨寡母度日,屢遭艱險。後得到克烈部汪罕支持,收集其父舊部,招致那可兒(伴當),逐漸恢複實力。1189年被推為蒙古部汗。後與塔塔爾部、乃蠻部、克烈部多次戰,最終將其一一消滅。1206年,於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建蒙古國,被推為大汗,稱成吉思汗。分封95千戶,建萬人怯薛,頒劄薩,設劄魯忽赤掌行政司法諸事。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鄰近部先後降附。1205-1209年,三次向西夏進軍,迫其納女請和。1211-1215年兩次攻金,直至黃河北岸,占領中都(今北京)。1219年,率20萬騎遠征花剌子模。這期間先後破兀提剌耳(今哈薩克斯坦錫爾河右岸阿雷斯河口附近)、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撒麻耳幹(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玉龍赤傑((今土庫曼烏爾根奇)等城,將版圖擴展到中亞和南俄。1223年還師。1226年率兵南下,再攻西夏,次年在西夏投降前夕病死。1265年上廟號太祖。次年,追諡聖武皇帝。1309年加諡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忽必烈(1215-1294)

元朝的開國皇帝,又稱元世祖。1260年在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公元1264年戰勝其弟阿裏不哥的叛亂,遷都燕京(後稱大都,即今北京),至元8年,定國號為元。隨後發動對南宋的進攻,至元16年滅宋。忽必烈在位期間,吸取曆代統治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製度在內的各項製度,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農民起義進行過鎮壓,提倡程、朱理學,控製思想,以加強其統治。在位34年。

曆史著作

《蒙古秘史》也作《元朝秘史》,寫於13世紀中葉,作者不能確定。第一部用蒙文寫成的曆史文獻和文學巨著。以編年體和韻散結合的形式記述蒙古民族的起源、傳承直到成吉思汗、窩闊台汗500年的曆史。反映蒙古民族遊牧、狩獵生活,為研究早期蒙古社會、文化、曆史提供了寶貴的文字資料。它是一部世界名著。

《蒙古黃金史》俗稱《大黃金史》或《黃金史綱》。作者是蒙古族學者羅卜藏丹津,寫於明末清初。是一部蒙古族起源及曆史發展方麵的著作,但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對於研究蒙古曆史特別是明代蒙古史十分重要。

《蒙古源流》蒙古編年史。是清康熙年間蒙古族學者薩囊徹辰用蒙文寫成。後譯成滿文、漢文,並收入"四庫全書"。內容帶有佛教色彩。特點是對蒙古達延汗、俺答汗的生平有詳細記敘。與《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合稱蒙古族三大曆史著作。

英雄史詩

"格薩爾可汗傳"蒙古族一部傳記式長篇英雄史詩,內容是講述以格斯爾為首的英雄群體降妖伏魔、扶弱懲惡的故事。從初期的民間口頭文字形式逐漸定型為書麵文學作品。廣泛流傳於內蒙古、蒙古國、俄羅斯的布利亞特蒙古地區。最初藏族地區的格薩爾英雄的故事流傳到蒙古地區,在流傳過程中蒙古族人民加入了許多本民族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長篇英雄史詩。它的流傳前期和民間主要靠專門的"格斯爾"說唱藝人,後出現了多種手抄本和印刷本。

"江格爾"蒙古族著名長篇英雄史詩。主要流傳於新疆蒙古族地區,早期以說唱形式流傳,19世紀初葉開始被整理成文字,以卡爾梅克、托忒、蒙古等多種書麵文本形式流傳到國內外。史詩反映了以江格爾為首領的12名"雄獅"和6000名勇士用他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戰勝外部落的入侵,擊敗蟒古斯,繼而建立了以奔巴為核心的美好家園的故事。史詩圍繞著搶婚、奪財、強占牧地展開了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再現了遠古時期蒙古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習俗、政治製度原貌。語言樸實無華,故事曲折動聽,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它是國內外蒙古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第三章 語言文字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裏亞特三種方言。最早的蒙古文字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礎上創製的、由上而下豎寫的拚音文字。元代曾由藏族僧人八思巴利用藏文創製橫寫的蒙古新字,後改稱為"蒙古字",近代一般稱為"八思巴字",元亡後停止使用。14世紀初,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回鶻式蒙文加以改進,發展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規範蒙古文。生活於新疆地區的蒙古族講衛拉特方言,他們使用的"托忒"蒙古文與規範蒙古文稍有不同。

第四章 宗教信仰

蒙古族宗教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以前,蒙古地區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薩滿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蒙古族曆史上有過多種宗教並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采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采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裏的地位。可是,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進了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麵,召開法會,舉行了入教儀式。在法會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由此產生。此後,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來。

祭祀

祭"騰格裏"

蒙古語音譯,意為"天"。蒙古族薩滿教觀念之一。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命運"的意思。祭"騰格裏"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渥德噶賴汗·額赫"(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曆臘月二十三舉行,屆時,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裏,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即在地麵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裏麵請放神像,頂端立係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杆。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宗教音樂

也叫薩滿教歌舞,由蒙古族薩滿巫師表演。使用圓形單鼓伴奏,鼓柄環上套有銅錢等金屬物,搖之沙沙作響。以鼓鞭敲擊鼓麵,按鼓點節奏而舞。薩滿歌舞將音樂、舞蹈、詩歌、魔術、雜技等民間藝術形式熔於一爐,包括迎神歌舞、娛神歌舞、精靈舞蹈(亦稱圖騰舞蹈)三個主要部分。其結構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急板)-慢板。祭祀歌曲、巫術歌曲等,則以吟誦及祝辭為主,舞蹈成分較少。表演形式多為獨舞,亦有集體歌舞,可吸收圍觀群眾參加表演。最後,主祭巫師歌唱《送神曲》,薩滿歌舞即進入尾聲。

轉世活佛稱謂

章嘉呼圖克圖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最大轉世活佛。原為青海互助佑寧寺活佛係統。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第二世阿旺羅桑曲旦轉生,曾入藏師事達賴五世,後任佑寧寺法台和多倫彙宗寺、善因寺紮薩克(意為總管)喇嘛。康熙四十四年(1705)受封為"呼圖克圖"、"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總管內蒙古佛教事務。至清末共傳六世。

哲布尊丹巴

喀爾喀蒙古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最大轉世活佛。明萬曆四十三年(1614年)達賴喇嘛四世派覺囊派僧人多羅那他去漠北傳教,被蒙古汗王尊稱為"哲布尊丹巴"(藏語音譯,意為"尊勝")。崇禎七年(1634年)多羅那他在庫倫圓寂,喀爾喀土謝圖汗公布多爾吉適得一子,名劄那巴劄爾,被認定為多羅那他轉世。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受封為呼圖克圖大喇嘛,管理外蒙古藏傳佛教事務,是為哲布尊丹巴一世。共傳八世。

第五章 飲食文化

蒙古族傳統飲食離不開肉和奶。肉以牛羊肉為主,喜將新鮮骨帶肉一起煮熟後用手拿著吃,俗稱"手把肉"。或將新鮮肉切成條,風幹後慢慢食用。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蒙古族創造了一套製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鮮牛奶經發酵、蒸、煮、曬等工序後,可以製成黃油、奶油、奶酒、奶幹、奶皮等。這些食品既有營養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還愛吃攜帶方便、耐餓的炒米。奶茶是他們終日離不了的飲料。

傳統飲品

奶茶

亦稱蒙古茶。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飲料。俗話說,牧區"寧可一日無餐,不可一日無茶"。奶茶的熬法,通常是將青磚茶或黑磚茶搗碎,抓一把茶裝在小布袋裏(也可不裝袋),放入開水鍋裏煮,茶在鍋裏翻滾時,要不斷用勺子攪拌,三四分鍾後,即把新鮮牛奶徐徐加入。鮮奶與水的比例,可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習慣。奶茶開鍋後,又以勺頻頻翻攪,待茶乳交融、香氣撲鼻時,即成。一般為淺咖啡色。有的地方加點鹽,有的在喝茶時隨用隨加。此外,有的地方把炒米或小米先用牛油或黃油炒一下,再放進茶裏煮。這樣既有茶香味,又有米香味。

奶酒

蒙古人傳統的釀酒原料是馬奶,故稱馬奶酒。烈性奶酒的做法是,將新鮮生奶倒在木桶或甕裏,置向陽處,用木杆來回攪動,待發酵脫脂後,把剩餘的奶漿倒入鐵鍋內蒸煮。蒸鍋上罩一個80厘米高的形如蒸籠的木桶,靠桶的上端放一個雙耳瓦罐,瓦罐上方把裝有冷水的鐵鍋坐在木桶上,桶的周圍和上下用布或毛觀點、麻袋等物緊緊圍住。蒸鍋下用猛火燒,水蒸氣隨筒散出,酒精凝在冷水鍋裏,滴在瓦罐裏,即成奶酒。做工精細的酒,無色透明。其工藝流程為六蒸六釀,即頭次釀的奶酒稱"阿爾乞如",酒力不大,度數不高,再將"阿爾乞如"倒入鍋內,加上一定數量的酸奶子釀出來的酒,稱為"阿爾占"(回鍋酒。三釀的稱"和爾吉"(二次回鍋酒),四釀的稱"德善舒爾"。其酒精含量一般不超過30度。也為達斡爾族飲料,由高度發酵的酸奶分解出油後蒸餾而成。一般在夏天奶多時製作。頭鍋酒有少許白酒及酸奶味。度數不高。

第六章 傳統食品

白食

奶豆腐也稱奶幹。做法一: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或製黃油後餘下的奶渣,待其發酵後,用麻布濾去水分,放進鍋裏慢火煮,邊煮邊攪,待其稠糊時,裝入布袋壓榨,擠出黃水後,倒入木模,便成方塊,再切成長條或小方塊,曬、晾幹即成。做法二:把鮮奶放置發酵後,撇取上層白油,再倒入鍋裏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裝入刻有各種圖案的木模,放通風處晾幹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為上品,發黃較硬的次之。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

奶皮子將新鮮牛奶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滾起後,用勺子不斷翻揚,至泛起泡沫為止,停火後,冷卻到第二天,一層奶脂凝結於表麵,像蜂窩狀麻麵圓餅,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圓形,在通風處晾幹。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營養價值極高。秋季是製作奶皮子的黃金季節,原奶質量好,奶皮子就凝結得厚。

紅食

全羊席是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慶祝重大節日和婚娶等喜慶之日款待尊貴客人的傳統食品。"全羊"必須是綿羊,以二三歲的羯羊為上品。"全羊"隻用不帶蹄子的四肢(兩條前腿各帶四條肋骨)、腰背部和尾巴、胸腔骨和去掉下頜的頭。用文火燒煮,不放作料,出鍋前隻放少量鹽。所以煮"全羊",也叫"清水煮全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出鍋時,把四肢按原來的部位放在大托盤裏,背部放上,胸腔骨放左,最上麵放羊頭,頭朝前尾向後,羊頭上放奶酪,以示對客人的尊重。盤子邊上放蒙古刀,以備使用。羊頭朝主賓,羊尾向外。放好後,開始敬酒,後由主賓拉下羊背部兩邊的肉,表示客人先享用了。然後來人將連著的肉切開,但肉的位置不能動。這時賓主可以盡情地吃了。最後上用肉湯煮的大米粥。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宴席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有濃鬱的民族風味和地方風味,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會或祭奠供獻時食用。吃時,通常要配幾盤熱菜、牛羊肉內髒做的冷盤和奶食品。當吃、喝到了一定的興味時,由兩位廚師把一隻前腿趴下、後退彎曲、蹲臥在大木盤裏的完整烤羊抬上來。羊呈棕紅色,油亮並不斷吱吱作響香氣撲鼻。在客人們讚譽聲中,主人向客人介紹"烤全羊"的由來和做法,之後廚師將全羊撤回廚房。先用片刀把皮層肉切成半寸寬、二寸長的長方塊,放在大盤內;再把貼骨肉切好,一同上桌,請客吃食。有的地區把剛從烤爐中抬出來的全羊,由廚師直接在客人麵前切成若幹大小塊,放在大盤中供客人食用。一般上"烤全羊"後,還要上蒙古包子和米飯、羊肉湯等。

炒米

又稱"蒙古米"。呈黃色,米粒看似堅硬,實則吃時幹脆,色黃而不焦,帶有特殊的香味。做法:把幹淨糜子浸泡,溫火煮到一定程度,停火燜。炒法分為炒脆米與炒硬米兩種。炒脆米時待鐵鍋裏的沙子燒紅後放入適量的泡脹的糜子,用特製的攪拌棒快速攪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發完畢,火速出鍋並過篩子。炒硬米可以不放沙子,幹炒到半生不熟即可。冷卻後碾去糠皮。其吃法有:用肉湯或肉丁煮沙米粥;用奶茶泡著吃時,加黃油、奶豆腐,味道則更佳;還可用酸奶或鮮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於炒米具有方便、快捷又特別耐饑的特點,因而成為蒙古族生活、生產、旅行中不可短缺的食品。

第七章 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裏、上百裏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區自然沒問題,就是農區蒙古族,在肉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也要吃一頓"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淩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曆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製,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