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把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第八章 民族娛樂
蒙古象棋
蒙古語叫"沙特拉",來源於阿拉伯語的"沙特拉茲"。是蒙古族傳統的娛樂和比賽項目之一,與國際象棋十分相似。雙方各有16個棋子,每個棋子造型不同,如刻成駱駝、馬、獅子、諾顏、車馬等形狀。蒙古象棋具有鮮明草原特色、民族特點的同時,其每個棋子都是獨立的雕刻工藝品。蒙古象棋是約公元13世紀從古代波斯傳入蒙古草原的。其走法仍保持著舊製,即帥和卒不能對換;相走三格,帥走兩格,卒隻能一格格走,王位在左等。
第九章 民俗習慣
待客禮儀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麵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杆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遊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麵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紮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麵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蒙古族摔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拚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顧站冠
元代流行於蒙古族婦女中的一種高帽。長約一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花色品種各異,上麵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
服飾工藝品。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分。《馬可·波羅遊記》載:"應知大汗賜一萬二千男爵袍服各十三次,並附以名曰不裏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繡以銀絲,頗為工巧。"不裏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雲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拚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摔跤靴則是摔跤專用鞋。堅韌、厚實,靴子上有皮帶,穿時將靴底和靴筒纏綁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腳時脫落,且便於勾纏對方。
婚俗
蒙古族實行一夫一妻製,講求倫常,嚴格輩分。講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製度,男到女家娶親。結婚儀式過程講究對歌、祝詞。蒙古族傳統家庭以男子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見。兒子娶妻生子之後,與父母分家,幼子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蒙古族婚禮
充分表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獨特風格。由於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是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一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裏,蒙古包裏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裏打扮一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隻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一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這儀式象征著愛情堅貞不渝,隱含純潔辟邪、興旺發達之意。進蒙古包後婚禮開始,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一一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飲而盡,並祝新人幸福。婚禮進入高潮,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願。
葬俗
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傳統的喪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種。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淨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後請喇嘛念經。之後前去墓地埋葬。
第一十章 禁忌
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蒙古人還忌用手指著天空中的星星,這與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關。進蒙古包要將馬鞭立於門側,不能帶入包內。絕不能打牛、馬的頭部。
服飾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飾,因此,他們最忌諱隨處扔帽子或用其他東西觸摸、玩弄帽子。戴在頭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係腰,對蒙古男子來說是權威的象征,是男子漢的標誌。所以蒙古男子忌諱穿長袍不束腰帶。戴帽子、係腰帶是交際禮節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時人們出入宮殿不許踩門檻。如果有人犯禁,要嚴懲。腳踏門檻,被視為無異於腳踩主人的咽喉。現蒙古人仍忌諱腳踏門檻。其次,蒙古包內的坐次也有嚴格的習慣規定。蒙古人平時尚右,氈包內則中為上,右次之,左為下。主人或貴賓尊長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錯亂,是一大禁忌。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日期禁忌
蒙古人對農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很重視。這與佛教的有些理論有關。一般在這些日子不舉行婚禮,病人不出遠門,病已痊愈的人要提防舊病複發等。
第一十一章 傳統醫學
蒙古族傳統醫學
蒙醫學是蒙古民族以傳統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吸收藏醫及古代印度醫的部分基礎理論和漢醫知識所形成的獨特而完整的民族醫學體係。13世紀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全蒙古民族以後,同國內各兄弟民族,特別是同漢族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隨之開始。於是蒙古民族的經濟文化也得以發展,有了手工業,創造了蒙古文字。西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裏,也有"蒙古灸"的記載,並在《宇妥·元丹貢布傳略》一書中提到"蒙古放血療法"。常年馳騁在廣闊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經常發生戰傷、摔傷、骨折等疾病,客觀要求他們不斷摸索克服這些病症的方法。因此,正骨、正腦療法也是早期蒙醫的重要內容之一。還有對傷口的"燒灼療法"、重傷者的"腹罨療法"(即把牛或駱駝的腹腔剖開,將傷者放入,利用其溫施療)。
在元代,飲食療法得到較為係統的總結和發展。著名的元代宮廷飲膳太醫、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中,記載大量的蒙古族飲食衛生及飲食療法的內容。如常用的馬奶、牛骨髓、乳酪及營養衛生的內容在該書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此書在祖國醫學營養學中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蒙漢兩族醫藥很早就有交流。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就載有很多北方民族的醫療衛生知識。許多北方少數民族醫家則致力於研究漢醫,並介紹到蒙古地區。如宋《聖濟總錄》在南宋時即已散失,後由"夷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遼代的耶律庶成則把一些漢醫學的方麵的書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廣泛傳播。還有直魯古寫出《脈訣針灸書》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視,在明人陳弟編的《世善堂藏書目錄》中仍有著錄。元代蒙醫學家沙圖穆蘇用漢文撰成《瑞竹堂經驗方》十五卷,書中反映出蒙醫學的某些特點,如治療風寒濕痹的方劑較多,該書所載方劑達數百首,其中有些方劑實用而有效,至今仍為醫家所樂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劑,均出自該書。用沙漠中生長的地錦草乳汁治療創傷的方法,至今仍在應用。森林地帶的蒙古人對草藥的知識尤為豐富。如14世紀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記載:"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藥劑,並以蒙古療法醫病之事,頗有盛名。"隨著與國內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發展,蒙古肉蓯蓉和動物性藥物傳到內地和國外;同時,內地和外國的藥物也傳入蒙古地區,促進了蒙藥的發展。
14世紀,蒙古族翻譯家沙拉布僧格,將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勝王經》從維文、藏文譯成蒙文。在該書第24章裏摘述《聖心八部醫法秘書》中的"平息由赫依、希拉、巴達幹引起的疾病和聚合性病症的理論"。隨而古代印度醫學的部分基本理論初次傳播於蒙古地區。16世紀,明代中、末葉隨著西藏喇嘛黃教輸入蒙古,藏醫也隨之而來到蒙古地區。1576年,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傳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爾經》於17世紀末被譯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醫學巨著《壽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對蒙醫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蒙醫吸收了藏醫學及古代印度醫學的以陰陽、五元學說為基礎的赫依、希拉、巴達幹理論和七要素理論以及漢醫知識,結合蒙古地區特點及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和發展。在18世紀時,已經形成了以寒熱理論為主導的理論體係。湧現出許多蒙古族醫學家,編寫注解和補充《四部醫典》的書以及其它醫著,對蒙醫學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1、在《四部醫典》裏,對寒熱症,雖有"所有疾病歸納起來有寒熱兩類"的觀點,但沒有專述"寒症"的篇章。18世紀蒙古族醫學家伊希巴拉吉爾,將《四部醫典》的理論同多發寒症之蒙古地區的特點和蒙古傳統醫學的《寒症》理論加以結合,在他所著的《甘露四部》中,把"寒症"、"熱症"兩章列於"十要症"之首位,並寫了"寒熱相搏"、"寒熱互相轉化"等數章,豐富發展了"寒熱症理論"。
2、關於六基證,在《四部醫典》裏隻歸納為寒熱兩類,而末提為基證。伊氏在《甘露之泉》中,對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則和方法等,從理論上作了精辟闡述。並提出:"在赫依病、希拉病、巴達幹病三病之上,加血病、黃水病和蟲病三者則為六基證"。又在《甘露點摘》一書中,伊氏重點論述臨證各科疾病的治療外,還附加了腹泄劑等7種療法和溫泉浴等5種術療,並對他提出的"六基證"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外科學方麵的理論和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如清代蒙醫、傑出的手術家綽爾濟墨爾根對於糾正四肢不能屈仲的關節脫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整複如舊。同代蒙醫覺羅·伊桑阿,采用冰凍麻醉法,切開整複粉碎骨折,使其聯綴,然後用桑白線縫合,效果很好。他還招收了許多徒弟,在傳授醫術方麵進行嚴格訓練,作出很大貢獻。雍正六年(1728年),俄羅斯還派遣了徒弟,向他學習蒙古正骨術。伊希巴拉吉爾把蒙古正骨術、創傷醫治術等傳統醫療經驗結合理論編寫了很多文章;如在《甘露四部》中,他詳盡地論述了"創傷醫治術"、"骨傷療法"、"脫臼複位術"和"腦震蕩療法"等之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內容。
對疾病的診斷方麵,有奠基於《四部醫典》理論的、以問、望、切三診為主的診斷學。18世紀,羅布僧蘇勒和木寫的《脈診概要》和伊希巴拉吉爾的《甘露之泉》的"診病之法"章裏所述的"切脈、檢尿、問診、憑經驗診察、舍取診察"等五種診察法;伊之《白露醫法從新》中的外傷和脫臼的診察法,《甘露點滴》中的"蒙古正腦術"等,都是把傳統診病方法與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又如羅布桑卻因泊勒的《蒙醫藥選編》、吉格木德丹金紮木蘇的《觀者之喜》、伊喜丹增旺吉拉的《珊瑚驗方》等書,對疾病的診斷,均有專章論述。隨著醫療技術的更加提高和理論體係的更加完善,按人體結構和疾病種類,逐漸有了分科。如伊氏的《白露醫法從新》,是一部以臨證各科為主的著作,分成內科、熱病科、傳染病科、五官科、髒腑病科、婦科、兒科、雜病、胎瘡、外傷、突發病以及各種中毒症等十三個大科。並附入脈診、尿診、腹瀉劑、脈瀉劑、湧吐劑、配藥須知事項、藥物炮製法,灸針放血穴位等內容。蒙古人在幾百年前首先發現鼠疫的傳染源之一旱獺,伊氏寫入了本書。
醫學教育方麵,古時,醫學教育主要由祖、父輩傳授於子孫,或者拜師學醫。後來到明末清初,象綽爾濟墨爾根、伊桑阿等名醫,以帶徒方式培養繼承人。17世紀以後,隨著喇嘛黃教的傳布,蒙古各地修建很多寺廟,較大的寺廟裏成立了叫"滿巴拉倉"的蒙醫學校,開始進行有組織有係統的醫學教育。這種學校雖屬寺廟,且有佛學教育的形式,徒弟皆為喇嘛,但在當時曆史階段,成為醫學教育的基地而為蒙醫學的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如近代著名蒙醫學家多數出自這種學校。
新中國成立後,蒙醫得到新生。對蒙醫學的繼承和發揚,黨和人民政府給予高度的重視。建國初期,政府把分散行醫的蒙醫組織起來,為他們建立門診部、聯合診所等民間醫療機構,並把部分人員安排在自治區和盟、市級醫院工作。從此,蒙醫學成為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貫徹黨的發掘、繼承和發揚民族醫學遺產的方針,在自治區首府,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相繼成立了中蒙醫研究所和中蒙醫院,部分盟市、旗和蒙古族聚居的其它省的旗縣,亦先後成立了蒙醫研究所和蒙醫醫院,調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有名望的老蒙醫,大力開展了醫療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麵,以舉辦蒙醫學習班、進修班、研究班或帶徒弟等形式培養和深造大批蒙醫藥人員。同時,搜集收藏分散在各地的蒙醫古籍550餘部,還組織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的老蒙醫及編輯人員,對藏文古籍進行翻譯和整理,已翻譯出版的有《四部醫典》、《蒙醫藥選編》、《蒙醫金匱》、《珊瑚寶鑒》、《觀者之喜》、《金光注釋集》、《月王藥診》等多種經典著作。三十多年來,蒙醫們編寫出版了《蒙藥學》、《蒙漢藏文藥名對照》、《肝病治療經驗》、《蒙藥理研究》、《蒙醫驗方集》、《蒙醫學基礎知識》、《蒙醫醫療手冊》、《蒙醫內科學》、《蒙西醫結合心髒病學》、《蒙成藥標準》等多種書。
蒙醫同中西醫並肩奮鬥,親密合作,對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和疑難病症以及保護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現在,蒙醫廣泛利用自然科學成果和現代診斷法,不斷地豐富和革新自己的傳統診斷法。如在自治區,蒙中西醫合作,對蒙醫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進行係統地研究和整理,已獲30餘項重要成果。
蒙醫學教育方麵,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內蒙古醫學院設立蒙醫係,開始培養蒙醫高級人才,1979年成立了以蒙醫為主的民族醫學院,有的盟成立了中級蒙醫學校,有的盟、市衛生學校也開辦了蒙醫班。蒙醫隊伍也在不斷擴大,現在全自治區有四千餘名蒙醫,32%在旗縣以上醫療、科研、教學和衛生防疫機構工作,大部分則在農村牧區醫療機構工作。近年來,對蒙醫藥人員也授予相應的技術職稱。
當前,蒙醫學在兼收並蓄兄弟民族醫藥學精華的基礎上,臨床治療不斷豐富,將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成為嶄新的民族醫學,為祖國醫學的更加豐富和發展,為增進人類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蒙醫理論體係
蒙醫學的理論體係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為主導。在蒙醫學理論中陰陽,五元、三根、七素、三穢是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則的辨證理論基礎。蒙醫學自古以來以陰陽變化的相互關係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確定治療原則。五元學說成為蒙醫學理論體係的綱要,分別歸屬於土、水、火、氣、空。蒙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各個部分之間都有密切聯係,這種相互聯係和構成,均和五大元素密切相關。三根是人體賴以進行生命活動的三種能量和基本物質--赫依、希拉、巴達幹的簡稱。三根的功能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同樣也表現在異常的病理變化中。七素為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飲食精華、血、肉、脂肪、骨、骨髓及精液。七素在有機整體的內部運動中屬陰性範疇,有顯示人體第二特性的作用。七素內部也存在著引起矛盾運動的因素。所謂的三穢指人體吸收食物的養分後,汙物、殘渣以大便的形式排出體外;存在於人體內的糟粕以尿的形式排出;汗液能使皮膚潤潔,起固表的作用。
病理學是以陰陽學說為主導,以人體基本組成部分之五元、三根七素的相對抗關係為基礎,研究發病原因、因素、病變過程,同時分析研究病因、發病部位及疾病本質的學科。診斷學是蒙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蒙醫學基礎理論為依據,指導臨床實踐的一門科學。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以問、望、切三診方法從整體觀念出發,重視疾病的客觀反映與內在病變的聯係,對疾病進行行之有效的診斷。蒙醫學中以重治病因為前提的原則是治療疾病時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就是治療原則。其一,針對病因施治,其二,結合病情,辨證施治。蒙醫學根據自己的理論體係,研究人體形成,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等生命活動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開展防病治病和使人延年益壽的工作。任何醫學理論體係都來源於臨床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的。蒙醫學也不例外,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與疾病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醫療實踐經驗,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不斷地得到充實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醫學理論體係。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我國哲學的一對範疇。古代思想家用以解釋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民族社會時期的北方諸民族把上天看作獲生的根源---陽,把世界看作上天的征兆--陰。據蒙古古代史及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記載,古代蒙古人稱蒼穹為"父天",稱世界為"母地"。這是在蒙古民族中形成陰陽概念的根源。蒙醫學理論就是在對自然界有了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元代開始蒙古人能夠應用陰陽概念來解釋醫學的某些內容,到16世紀末,陰陽學說成為蒙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所以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如白晝和黑夜,晴天與陰天,熱與冷、動與靜等。一般地說,凡是活動、上升的、明顯的、進行的、無形的、輕清的、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麵的都屬於陽;而凡是靜止的、下降的、隱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濁的、功能衰退的或屬於物質方麵的都屬於陰。例如,天和地,則天為陽,地為陰。因為天在上,故屬陽,地在下,故屬陰。火與水,則火為陽,水為陰。因為火性熱而上炎故屬陽,水性寒而下走故屬陰。從事物的運動變化來看,當事物處於沉靜狀態時便屬陰,處於躁動狀態時便屬陽。由此可見,陰陽即可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具有無窮的可分性,即陰陽之中還可以再分陰陽。晝與夜,晝為陽,夜為陰。但白晝之中又可以有上午與下午之分,則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夜又有前半夜和後半夜之分,則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由此可見,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的內部又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麵。而每一事物中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以至無窮。陰與陽兩個方麵,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地存在。沒有陰就無所謂陽,沒有陽也無所謂陰,猶如沒有上就沒有下,沒有下就沒有上一樣。所謂寒,是相對熱而言,若沒有寒,熱也就無從談起。因此,陰陽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為存在條件。如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決定性因素--五元與七素致病因素--三弊與七素,由偏盛偏衰及紊亂所引起的疾病與四施;構成人體之父母精血,熱症與寒症等都無不以另一方為其存在的條件。但是,事物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相對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互相轉化。當陰陽兩者不斷的變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如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決定性因素--五元與七素,致病因素之三弊與七素;病因方麵,由於偏盛偏衰以及紊亂所引起的疾病和四施;構成人體之父母精血;疾病本質方麵熱症與寒症等,都無不以另一方為其存在的條件。陰陽學之原理反映物質與熱能、結構與功能之對立統一的關係。如人體所有器官的功能,得到飲食營養才能發揮作用,相對而言,飲食營養物質則賴以胃、腸、肝等髒腑的消化功能才能變成對人體有用的滋養精華。從自然界氣候的變化來解釋,一年四季的往來,是陰陽盛衰和進退的一種形式。隨著氣候的變化,人體內的陰陽亦相應地發生變化。如春季為陽氣初升,草木萌生季節,在體內則火元素所藏,血、希拉所舍之肝木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細而跳動。冬季為陰氣上升,氣候寒冷,水土冰凍季節,在髒腑為水元素所藏,巴達幹所舍之腎水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柔和而遲緩。以上所述,就是隨著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導致人體內陰陽之亢盛與衰弱的現象。陽陰的相互對立、依存、消長、轉化幾方麵的關係,是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而這些內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蒙醫學運用陰陽變化的相互關係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探求藥物性能,並廣泛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確定治療原則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