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藝術天地

工藝

雕刻藝術

蒙古族雕刻藝術曆史悠久。包括石雕、木調、骨雕等。石雕多見於城市建築物上,如明代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上;馬頭琴及蒙古象棋之棋子是木雕藝術品。作品生動、質樸,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織繡工藝

包括繡花、貼花等幾中,多用在服飾和生活用品的裝潢上。如衣領、袖邊、靴帽、氈襪、枕頂、荷包、門簾、鞍墊等,均可見刺繡的花卉、盤腸圖案。工藝精湛,色澤豔麗。

蒙古包鋪氈

毛繡工藝品。蒙古包內鋪墊物。在羊毛氈上用本色羊毛線繡上花紋,紋樣用雲朵紋、卷草紋、回紋等。一般中心為圓形適合紋樣,四角配角花,周圍飾數條邊緣紋樣。色彩素淨,紋樣有立體感。多為女子精心設計和刺繡。

蒙古氈毯

織毯工藝品。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前,蒙古族擀氈製毯工藝就有很大發展,清代已達到一定水平。毛氈裝飾手法有兩種:一是毛氈擀成後,刺繡各種紋樣,做暗紋裝飾;二是擀氈前,用毛色的對比夾擀出紋樣。裝飾、色彩都有明顯的民族特色。今藏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年間黃地五繩捧壽栽絨毯、黃地獅子滾球栽絨毯是當時製毯工藝的代表製品。

金銀器

金屬工藝品。工藝、題材大體與藏族金銀器相仿。流行於華北、東北蒙古族牧區。曆史悠久。主要器具有包銀鑲嵌木碗、銀壺、包銀鑲嵌木盅及包銀腰刀等。花紋繁密,多呈凸凹形壓花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間蒙古族鏨花銀匣、壘銀絲包鑲木箱、金銀包鑲刀筷堪稱精品,其中鏨花銀匣正麵鏨滿佛像及卷草紋,尤為精致。

銅器

金屬工藝品。有銅火鍋、銅壺、鞍花、馬鐙、銅鈴、奶桶及銅飾件等。由民間藝人板打、鏨刻製成。其中鳳嘴龍把銅壺用卷草紋、蓮花瓣紋與幾何紋裝飾。蒙醫用鋼勺鏨刻有花鳥、盤腸、卷草等繁密紋飾。篆刻藝術有力而多變,刀法嫻熟。其中銅奶茶壺最為流行。用紫銅或黃銅製作。有圓形、橢圓形、扁圓形等類。壺蓋、壺嘴上用金、銀或合金焊上雕製有花紋圖案的裝飾,兼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

蒙古刀

蒙古族農牧民特需用品。一般長約20-30厘米。製作工藝精湛,曆史悠久,刀刃鋒利,刀柄刀鞘上鑲有銀質、銅質或鋁質圖案,有的還配備一雙象牙或檀木筷子,十分精致美觀。在牧區,牧民隨身攜帶,多用於宰羊、割皮、吃"手把肉"等。也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頗受各族人民喜愛。

馬鞍

馬鞍對蒙古族來說不僅是騎馬的必備之物,而且是騎手和馬的重要裝飾物,已形成獨特的裝飾藝術。馬鞍的製作和裝飾有久遠的曆史和古老的傳統,很多有關蒙古族的史書中都有記載。馬鞍的前後鞍鞽都有各種裝飾,或繪圖案,或鑲嵌貝雕、骨雕,還有軟墊、鞍鞽、鞍韂、鞍花等處均飾以邊緣紋樣或角隅紋樣。鞍花多用銀或銅製作,軟墊鞍韂多用刺繡。

圖案藝術

木器彩畫

蒙古族裝飾彩繪藝術。隨著蒙古草原藏傳佛教的盛行,藏傳佛教建築彩畫廣泛應用於蒙古族木器裝飾,形成較有特色的民族木器裝飾形式。一般用於蒙古包門、箱、櫃、桌麵及蒙古包內支柱。紋樣多以盤腸、八結、D字紋為骨架。在骨架紋樣上纏繞變化繁密的雲卷紋、卷草紋等,間繪藏傳佛教裝飾藝術中常見的龍鳳、法螺、佛手、寶蓮等。色彩多用對比色,對同比色之間又多用多層次的退暈方法,使畫麵顯得層次繁多而又諧調,色彩富麗。有的蒙古包支柱從柱礎到天頂,通體彩繪描金,十分精美。

蒙古紋樣

蒙古族圖案藝術。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為自然紋樣,其中花草紋有丹、梅、杏花、牡丹、海棠、芍藥等,動物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獅子、老虎、大象等,另有山、水、火、雲之類。二為吉祥紋樣,如福、祿、壽、喜、盤腸、八結、方勝、龍、鳳、法螺、佛手、寶蓮、寶相花等。其中不少紋樣同其他民族,特別是同漢族和藏族紋樣關係密切,但在運用紋樣時卻顯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歡組合運用紋樣,如盤腸紋延伸再加卷草的雲頭紋,纏繞不斷,變化豐富多采。技法多以幾何形卷草紋為主,利用曲直線的變化,表現不同的感情,將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結合,達到和諧統一。

蒙古文書法

蒙古文書法是蒙古族書法藝術。蒙古文有近千年曆史,曆代蒙古族書法藝術家頗多。書法有楷、隸、篆、草、行草、狂草等形式。隸書曲直有力,篆書多變,草書豪放,行草、狂草疏密有致、奔放自如,章法得體。

民歌

蒙古族素有"音樂民族"之稱。其民歌體裁有長、短調之分。長調腔長詞少,悠揚嘹亮,流傳於牧區;短調則節奏規則,節拍固定,多流傳於半農半牧區。蒙古舞節奏歡快,舞步輕捷,傳統舞蹈有盅碗舞、鄂爾多斯舞等。說唱藝術"好來寶"、傳統樂器馬頭琴都級具特色。

長調民歌

蒙古族在長期遊牧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幾種民歌的總稱。也是蒙古音樂草原風格的標誌。包括草原牧歌、讚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種。音樂特點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自由而悠長,多采用複合式節拍。曲式結構以上、下句構成的樂段較為常見,也有複樂段乃至多樂段構成的聯句體,以非方整性結構居多。歌詞多以兩行為一段,在不同的韻步上反複疊唱。詞曲結合則"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華彩性拖腔,以各種裝飾音(諾古拉)點綴旋律。除獨唱外,還有齊唱、對唱、伴唱,乃至"潮爾"合唱等演唱形式。優秀的長調民歌有《走馬》、《遼闊的草原》等。

短調民歌

蒙古語稱之為"寶古尼·道"。大凡曲調短小、節奏較快,不同於長調民歌的歌曲,統稱為短調民歌。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線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節奏規範多采用單一節拍,曲式多為對稱的方整性結構。除大量上、下句樂段結構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樂句所構成的複雜曲式。歌詞多為四句一段,形成分節歌形式,在不同音韻步上反複疊唱。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題材十分廣泛,幾乎涉及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情歌、酒歌、婚禮歌、祝壽歌、敘事歌、搖籃曲等歌種。優秀的短調民歌有《嘎達梅林》、《森吉德瑪》、《諾文吉娜》、《烏雲珊丹》、《龍梅》等。

長篇敘事歌

產生和發展於內蒙古東部農業地區。是一種具有複雜故事情節和眾多人物的大型民歌體裁。一般由職業民間藝人編唱和表演,用四胡或馬頭琴伴奏,自拉自唱。刻畫不同人物、表達不同情感均用同一支曲調,由演唱者靈活處理。在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夾以評述道白,形式靈活,語言生動,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短,結構方整,節奏規範,音域適中,同語言緊密結合,帶有鮮明的說唱性。長篇敘事歌適宜反映重大社會題材、敘述史詩性傳奇故事。優秀的長篇敘事歌有《嘎達梅林》、《諾麗格爾瑪》、《達那巴拉》、《巴拉吉尼瑪與紮那》等。

樂器

馬頭琴

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琴用白鬆木料製作,通身長約1米餘。琴杆呈半圓柱形,平麵為指板。琴杆上端以雕刻的馬頭為裝飾,故名。由音箱、琴杆、琴弦、弦軸和拉弓組成。音箱木製,呈梯形或長方形,用馬皮或羊皮蒙麵。琴弦係精選兩縷馬尾為之。琴弓用拇指粗細柳條製作,呈半月形。其演奏方法頗為獨特,用指甲或手指關節由內側向外頂弦,高把位時則用指尖觸弦左側,難度較大。

雅托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又稱"箏"、"蒙古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雲南等地。宋、元時代,宮廷、民間、軍中已廣泛使用。《元史·禮樂誌》載:"宴樂之器,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達備錄》雲:"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大官樂》等曲。"當時通行的有十三弦和十四弦箏。明、清以來,蒙古族民間、王府、寺廟中流行者弦數不一。現代流行者有十六弦,伊克昭盟十弦、十三弦,烏蘭察布盟十三弦、十四弦,錫林郭勒盟十二弦,雲南麗江十四弦等。琴體多用整塊木料挖製,蓋拱形木板為麵,長130-160厘米。底之左、中、右各開"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麵兩端鑲嵌雲卷圖案或全龍圖像為飾。張絲弦或羊腸弦,一弦一柱,移動弦柱可以調音。按五聲音階定弦。音色粗獷、洪亮。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腿前,或將琴首端置於右腿上,尾端擱地,亦可設琴腳、支架、平台,置琴其上。右手拇指、中指、食指戴骨製指甲撥子,以托、劈、挑、剔、勾、彈等手法撥弦發音;左手指輔以按弦、顫弦、抹弦,食指亦可配合與右手交替彈撥。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20世紀80年代,製成高音十二弦、中音十六弦、低音二十一弦三種改良雅托噶。高音者清脆明亮,中音者圓潤柔和,低音者渾厚粗獷。三者配合使用,總音域將近四個八度,音量增大,表現力更豐富。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是蒙古族民族樂隊的主要樂器。

蒙古琵琶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音箱呈瓢形,薄木板蓋麵。板麵左右各開一月牙形音窗,邊沿繪民族圖案,下部兩側繪雲卷圖案,頭部較長並向後彎,左右各設弦軸兩個。頸部設四相、十三品,張絲弦四根。常用以獨奏或歌舞伴奏。古代宮廷樂隊亦曾用。

蒙古四弦琴

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清代宮廷音樂》稱之"月琴"。流行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形製多樣。見於《蒙古族古樂器》一書者,音箱有方形、棗核形、圓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薄木板蓋麵,有的麵板兩側設月牙形或圓形音窗。杆長無品,琴頭以魚尾形、菱形、雲卷形等為飾。音色清脆明亮。可合奏、獨奏。

恒格勒格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恒格裏",通稱"蒙古鼓"。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省區。元代盛行於宮廷和民間。清代用於宮廷鹵簿大樂中,多達二十四麵。民間用於喜慶節日和歌舞伴奏。今用於藏傳佛教活動。鼓框木製,高15-20厘米,兩側各設一金屬小環。鼓身塗朱紅、藍或綠色,繪金色雙龍或花紋圖案。雙麵蒙牛皮或羊皮、馬皮,麵徑40-80厘米。有的鼓麵繪製龍像。鼓相上粗下細,敲擊處突出,尾部向下彎曲。演奏時,將鼓係帶掛在奏者身上,或將鼓置於鼓架,雙手各握一槌敲擊。可行奏、立奏或坐奏。赤峰市民族歌舞團改良的低音、中音、高音恒格勒格已用於合奏和伴奏。

蒙古族大鼓

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罐鼓"。鼓身木製,形如倒置的高筒罐。其身塗色,並繪花紋、雲卷圖案。弧形木板麵,中間開直徑約5厘米的圓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軍隊的戰鼓。

曲藝

好來寶

蒙古族曲藝曲種。亦稱"好力寶"。意為"連起來唱"。是胡爾奇的一種。最初流行於內蒙古科爾沁、喀喇沁一帶,後遍及內蒙古和鄰省蒙古族居住地。相傳已有七百餘年曆史。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對唱、合唱等。伴奏樂器以馬頭琴、四胡為主。常以問答式、論戰式比賽知識、智慧。唱詞多以四行為一小節。押韻形式有四行一韻、兩行一韻、數十行一韻到底等。內容多為即興自由詩,包括各種讚美和諷刺詩詞,並雜以有節奏的韻白。曲調豐富,多達數十種。今天的好來寶可用多種樂器伴奏,有戲劇情節及舞蹈動作,有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

烏利格爾

蒙古族曲藝曲種。亦稱"蒙古說書"、"蒙古書"。流行於內蒙古。相傳已有七百餘年曆史。最早是講述故事,後出現專業藝人流動演唱。形式以講述為主,樂器(馬頭琴、四胡等)烘托氣氛,一般為一人自拉自唱,常根據情節變換相應曲調。內容多取材於民間敘事詩、故事傳說,或改編漢族曆史小說、戲曲等。唱詞長短不一,以蒙古語三至五詞為一句,四句為一節。每句押韻。說白也有一定音調和節奏。據稱曲調有二千餘種。傳統曲目有《格斯爾的故事》、《江格爾》、《蟒格斯的故事》、《三國》、《水滸》、《西遊記》等。20世紀50年代以後有了固定演出場所,並創作出一批新曲目。

舞蹈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表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熱情、粗獷的氣質。傳統的舞蹈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

安代舞

蒙古族傳統的民間歌舞。流行於東北蒙古族地區。舞者雙手各執一彩巾,一人領唱,眾人相合,邊歌邊舞,歌詞由領唱者即興編出。安代舞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從前有一位老人。心愛的女兒得了重病,老人套起牛車拉著女兒四方求醫,半途車軸斷裂,老人邊喝邊舞哭訴自己的不幸。女兒聽到歌聲,病奇跡般地好了,此後產生安代舞,凡是年輕婦女得病便跳安代舞驅除病魔。一說安代姑娘愛上了小夥子登代,但卻被迫嫁給了別人,後積鬱成疾。登代聽說後就在安代門前唱歌跳舞安慰她,鄉親們都很同情這對年輕人,常與登代一起歌舞,這樣產生了安代舞。每當節月聚會,大家在歡快的歌聲中揮動彩綢,翩翩起舞。

牛鬥虎

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一帶的民間舞蹈。由四人表演。兩人扮牛(一牛頭,一牛尾),一人扮虎,一人扮樵夫。表演分四段:牛、虎、樵夫同時上場擺成三角陣牛、虎搏鬥牛、虎臥倒休息④牛、虎激鬥,樵夫機智地與虎搏鬥,將虎打麻。舞蹈流傳近百年。相傳古代烏蘭板村附近的山林裏有隻紅毛老虎,常竄到村裏騷擾。因此,這個地方曾叫"烏蘭巴拉"(蒙語紅虎)。當時百姓受盡了虎的危害,便合體來打虎。,終於將老虎打死。因此,村民們編了"牛鬥虎"的舞蹈,來慶祝勝利。隨著外地移民的到來,舞蹈又增加了新的動作,如"翻跟鬥"、"打飛腳"等表演動作。突出了打虎人的勇敢、機智頑強搏鬥的精神。

蒙古劇

蒙古族戲曲劇種。①新蒙古劇。流行於遼寧阜新。成型於20世紀50年代初。劇目取材廣泛,有據短調民歌、民間故事、古典名著、現代文學作品改編者及新創作劇目等,計二十餘個。代表劇目有《桃繞》、《花兒》、《嘎達梅林》、《烏雲其其格》、《王子爭親》、《牧丹仙子》、《鬧分家》、《教訓懶漢》、《教師頒》等。音樂由蒙古族民歌的單一曲調向聯體發展。表演綜合歌、舞、詩、騎、射等手段,別具一格。伴奏樂器有文、武場之分:文場以低音四胡、高音四胡及馬頭琴為主,配以捧笙、木管、橫笛、二胡等,有時加用牛號(宗教樂器,即長筒號);武場有立鼓(帶柄雙麵鼓,鼓槌杆呈北鬥七星勺狀)、大鈸、大鑼、九音鑼等。②科爾沁蒙古劇。流行於內蒙古科爾沁一帶。音樂、表演尤具特色。代表劇目有《安代傳奇》等。

第一十三章 名勝古跡

成吉思汗陵園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旗境內。成吉思汗逝於1227年,實葬地史書無記載。民間流傳:當年成吉思汗帶兵路經此地,曾說過:這是一塊寶地,死後將我葬於此。因此在其逝後,在這裏建起陵地,供祭著遺物,並從蒙古各地選五百戶在此守護,代代相傳。直到現在,成吉思汗陵地周圍的蒙古族人民仍在盡職。

五當召

蒙古族佛教寺廟。藏名"巴達格爾"。位於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蘇木五當召溝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二十一年(1756年)賜名"廣覺寺"。是一組藏式建築,由六殿、三府、一陵組成。是西藏以東屈指可數的著名藏傳佛教弘法化眾高等學府,設有:卻依拉紮倉(顯教學府)、洞闊爾紮倉(時輪數學部)、阿會紮倉(密宋學部)、喇彌仁紮倉(菩提道學部)。

五塔寺

蒙古族佛教寺廟。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舊城。建於雍正五年(1727年),十年(1732年)賜名慈燈寺。原殿宇已毀,現隻存廟背的"金剛座舍利寶塔",因由五座小塔構成,俗稱五塔寺。五塔小巧、造型優異。塔座是帶拱門的方形高台,高台上建五塔,中塔最高為8.65米,四角四座小塔。塔身雕有佛像及七珍八寶圖案及梵、藏、蒙古三種文字的經文。五塔寺北牆內側嵌有石刻的三幅圖:六道輪回圖、須彌山分布圖、天文圖。天文圖十分有價值,是惟一的用蒙文標注星座的天文圖。

呼倫湖

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右旗,也叫達賚湖。克魯倫河、烏爾遜河水注入湖內。湖區總麵積為4023平方公裏。這裏屬北方草原地區獨特的濕地生態類型,河流縱橫,葦塘沼澤連綿,湖水潔淨,魚類資源豐富,鳥類以遷徙鳥占絕大多數。已成為夏季避暑旅遊的好去處。

第一十四章 民族體育

賽馬

蒙古族長期過著遊牧生活,馬是重要的交通和生產工具,是牧民的無聲伴侶。好馬、好騎手享有極高的榮譽,因此賽馬是牧民最喜愛的活動。賽馬分奔馬和走馬兩種。賽奔馬參加者都是10歲左右的兒童。賽馬前有專人精心調教飼養馬,並進行人馬配合的訓練。賽程無定,均為10公裏以上。

射箭

蒙古族傳統娛樂競技項目。源於早期蒙古族以弓箭為射獵工具和征戰的武器。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精騎善射聞名於世。蒙古族射箭分騎射和靜射,而尤善騎射。比賽時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弓箭之式樣、重量、長度、拉力等皆無規定。1959年射箭被列入我國體育競賽項目,要求按照國際比賽規則進行比賽,運動員以射中箭靶環數多少決定名次。

摔跤

蒙古族最喜愛的比賽娛樂項目之一。曆史上著名的摔跤手的名字至今在民間流傳。摔跤不需特定的場地,沒有重量級別,采取單淘汰製。摔跤手身穿摔跤服、戴五彩綢帶編成的項圈,以虎步、鷹步出場。冠軍獲重獎,並在民間享有極好的聲譽。

繩索套馬

是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原為牧民放牧時約束馬匹的一種手段。比賽時,選一烈性難馴的馬,先令其疾馳。參賽的成群騎手,手持打有活結的繩索,騎馬緊追,到一定距離,拋出繩索套馬,以先套準並能束住烈馬者為勝。

揮杆套馬

蒙古族傳統的體育活動。多在喜慶節日舉行。青年騎手以數十人為一組,雲集草原,各持一長約3米的竹竿。竿頂紮一繩環,環的大小以能套住馬頭為宜。先讓一烈馬疾奔,套馬手們縱馬飛馳,緊追不舍,到適當距離時即迅速揮杆將馬套住。以先套住馬頭、拉住烈馬者為勝。

馬球比賽

這是一項受蒙古族群眾歡迎的體育運動項目。參加比賽的雙方隊員手持"T"形拐棒,騎在馬上擊球射門,縱馬互相追逐,比賽場麵既緊張激烈又饒有風趣。

馬術表演

蒙古族的馬術表演非常精彩,有很多項目。"跨越障礙"是在運動場跑道上每隔幾十米設置一個高一米的跨欄。跑道終端立著一個直徑約2米的火圈,矯健的馬從起跑線踏蹄起跑,越過跨欄,鑽過火圈直達終點。"乘馬斬劈"是在200-250米的距離之間樹立起十幾個目標。騎手們手持馬刀,疾馳如飛,經過一個個目標時舉刀劈砍,刀起目標落。"馬上技巧"是由運動員們在飛馳的馬背上做出各種造型動作。運動員一般八九歲就要在馬術隊裏接受嚴格的訓練。技巧表演可分單項和多項,其中又分別包括單人單馬、單人雙馬、雙人雙馬和多人多馬。一匹飛奔的馬經過騎手身邊,騎手可以突然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又會突然下馬腳尖點地再躍上馬背。其他技巧還有在馬背上"空翻倒立"、"側方隱蔽"、"樓裏藏身"以及驚險的馬上疊羅漢等表演。

賽駱駝

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充滿濃鬱的牧區生活氣息。賽手們穿著蒙古族服裝,騎在駝背上,駱駝飛跑起來如離弦之箭。賽程一般為2.5-5公裏,先到終點者為勝。獲勝者常被人們抬起,共唱歌跳舞,以示敬佩。

布魯

蒙古族傳統體育活動。流行於內蒙古哲裏木盟、昭烏達盟、興安盟和吉林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帶。布魯為木製,長約50厘米,寬6厘米,厚l.5厘米,頭部彎曲,形似鐮刀,頂端包鉛,重約375克,原為狩獵工具。比賽分投遠和投準兩種。投遠時以投擲距離遠近定勝負,一般均能擲出100米外。投準時,在場地上豎立三根高50厘米、上端直徑4厘米、下端直徑6厘米的圓形木柱為目標,木柱的間隔為10厘米。投擲距離一般為30米。投中目標即按規定得分。投遠與投準均以每人三次為限。三次投擲需在30秒內完成。投擲姿勢無規定,以三次投擲中的最好成績定名次。布魯在內蒙古自治區列為那達慕大會正式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