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前最好“獨往獨來”(1 / 1)

放學了,學生們高興地走出教室,邁出校門。有的三五人一夥,談著笑著走著,隻是偶爾想到手裏拿的書時,看上幾眼。有的則二人同行,或談心,或相互提問背誦的內容。有的一個人獨行,邊走邊背邊進行思考。

班長向我建議:“老師,放學路上,幾個人一起走不好,總是說閑話,分散精力,有時還危害團結。咱們班不是老說試試並不吃虧嗎?能不能試驗一下在路上獨往獨來,我想好處會有不少。”

征求同學們意見,所有的同學都願試一試。“試多長時間?”“先試一天。”

試驗指的是在早晨和中午上學放學的路上,冬天晝短夜長時,晚間必須幾個人結伴而行。

試了一天後,大家感覺很有趣,都要求再試3天。試過以後,同學們感覺利大於弊,紛紛要求再試。

同學們還提出選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獨往獨來監督人,隨後也確實設立了不同方向的監督人。其實隻要離開學校500米之內獨往獨來,再往前,一般就不會再尋找說話的同伴了。

放學走出校門,大家各奔東西,相同方向的也保持一段距離,每人拿著書,背該背的知識。偶爾有同學走到一起了,該方位的負責同學就小聲進行提醒:“別忘了,獨往獨來試驗。”

試驗一個星期後,我請同學們討論這件事的利與弊。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言:“好處是心靜。過去我和幾名同學一起走,常東一句西一句地閑扯,有時說得不是地方,惹得自己和別人都生一肚子氣。”

“我和張×同學過去總是在一起走的,我倆好得不分你我,一放學覺得學了一天該玩一玩了。我願去電子遊戲廳,他不願,但又不好意思不陪,隻好跟著去。他愛吃零食,我不好意思不跟著,這樣就學會了花錢、吃零食。現在這麼一分開,我們沒了伴,電子遊戲廳不好意思進,零食也吃得少了。”

“我沒有固定的朋友,看人家都兩三個人一起走,自己覺得有些孤獨,就勉強找兩三個人,跟他們一起走。走了一段覺得不對勁,又找另外兩個人,湊在一起走,可又擔心原來的同路人有看法,為此傷了不少腦筋。提倡路上獨往獨來,正好與我的性格相符。”

“上學放學路上時間緊張,正應該講效率,可兩三個人一起走,上學放學時常常定是你等我,我等你。雖然相互比賽著誰走得快的時候也有,但太少了,大部分的時間是說說笑笑,談談嘮嘮,不知不覺比個人走路多費不少時間,還養成了懶散的毛病。”

“兩三個人湊在一起,談學習少,談閑話多。閑話常常涉及同學關係,常常背後談論別人缺點,不僅影響團結,還使自己變得心胸狹隘,活得累。”

“路上一個單詞活動確實好,不費勁就背會了,如果是三五成群地一起走,嘮著嘮著把正事就耽誤了。”

我說:“請同學們也不要一邊倒,再說一說獨往獨來的壞處。”

靜了一會兒,經過我的啟發,才有同學說:“獨往獨來對性格孤獨的同學可能不好,他本來就不願和人交往,路上再沒有機會,不更孤獨了嗎?”有同學立即反駁:“在學校活動時,節假日時不是一樣可以交往嗎?”我說:“還是少了交往的一些機會。”

又有同學說:“學習比較緊張,放學了,互相交往可以放鬆一下。”又有同學反駁說:“如若把學習當作樂趣,就沒有緊張可言,何況學校學習,課堂穿插討論,提問練習,又有各科搭配,體音美調節,體操、眼保健操,課間活動,已經有張有弛了。路上自己背東西也可以放鬆背,非要搭幫結夥地閑談,那不是輕鬆,而是散漫。”

顯然同學們能讓理智壓倒感情,從較長遠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

最後的結果是,大家要求以後班級長期規定:路上獨往獨來。

由於試驗時間短,這樣做的弊端還沒有能顯現出來。於是我這樣說:“咱們先不忙著下結論,也不統一進行要求,而是順其自然,覺得幾個人一起走好的就一起走,願獨往獨來的,咱們提倡。但至少做這樣的規定,大家肯定讚成:每次期中期末考試前的那一個星期,同學們一定要獨往獨來,以形成一種不同於往常的備考氣氛,怎麼樣?”

同學們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