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兩國的控製與反控製鬥爭早已顯露端倪。1956年10月日方不顧美國阻撓,與蘇聯簽署聯合宣言,規定兩國結束戰爭狀態,恢複外交關係。1957年2月,雙方互派了大使。1961年池田首相同肯尼迪會談時,把日美關係說成"平等夥伴關係"。日本內閣還表示"要拋棄把日本看成好像是美國附庸的可恥想法"。美日控製與反控製的鬥爭突出的表現是修改1951年簽訂的《美日安全條約》的問題。日本人民一直強烈反對這個條約。日本統治集團在50年代後半期也開始普遍對這個條約的不平等性表示不滿。他們利用日本人民的反美運動,對美國施加壓力,使美國最終不得不於1960年1月同日本共同簽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條約》,即新日美安全條約,以代替1951年的舊約。新條約確認美國有權繼續在日本駐軍和保持軍事基地,但限定雙方必須就此進行協商,並刪去了舊約中美國可以鎮壓日本國內"暴動和騷亂"的條款;此外,規定在日本管理下的領土上受到武裝進攻,雙方將采取行動以對付共同危險。

新日美安全條約的簽訂,意味著日本在依附於美國的前提下,取得了更大的自主權,加強了同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1969年11月日美兩國同意自動延長新日美安全條約並簽訂美國歸還衝繩行政權的協定。1972年5月,美國把衝繩行政權正式移交日本,但保留駐軍權。至此,日美領土爭執最終解決。

綜上所述,到60年代後半期,西方帝國主義陣營已逐步分化,這歸根到底是資本主義經濟不平衡發展的結果。

第三章 第三世界的興起

一、亞非會議

五六十年代亞非拉地區一件突出的大事就是1955年亞非會議的召開。它標誌著第三世界的興起。

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勃興,一係列亞非國家衝破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的鏈條,到50年代中期,亞非兩洲已有約30個獨立國家。

獨立後,亞非國家普遍要求增進相互之間的友好關係並促進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鬥爭。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在北京就印度同中國西藏關係問題舉行談判時,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處理中印兩國關係的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翌年6月,周恩來總理先後訪問印度和緬甸,在中印、中緬兩國總理的聯合聲明中,雙方同意並共同倡導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係的準則。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首先為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所接受,被稱為"亞洲的憲章",同時它的發表也為亞非國家之間友好合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4年12月,印尼、緬甸、錫蘭(今斯裏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5國總理決定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中國等25國參加。會議定於1955年4月在印尼的萬隆舉行。會議旨在促進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和睦鄰關係;討論與會各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問題和關係;討論有關民族主權、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問題;討論亞非國家和它們的人民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它們對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所能作出的貢獻。除中非聯邦外,其餘24個國家都接受了邀請。中國政府組成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出席會議。

亞非會議的召開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和西方殖民國家懼怕亞非世界的團結和覺醒。美國《聖路易郵報》當時直截了當地說,"美國希望根本就不召開亞非會議"。為了破壞會議的召開,4月11日,美國情報機關利用台灣特務在中國代表團包乘的印航客機中放置了定時炸彈,致使飛機在從香港飛往印尼的途中爆炸墜海,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和中外記者11人罹難。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衝破了各種阻礙和西方的破壞,在印尼萬隆開幕。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共約34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印尼總統蘇加諾在開幕詞中指出:"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事實是,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由亞非國家自己召開的會議。

大多數國家代表在發言中都圍繞促進世界和平、經濟合作和譴責殖民主義三個題目進行,但也有少數代表的發言偏離大會的宗旨,硬說亞非國家當前麵臨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有的則影射攻擊中國。這些言論使會議氣氛異常緊張,人們擔心會議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

這時,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決定將原來的發言稿印發給與會各國代表團,同時由周總理起草了一個補充發言。4月19日,周總理在大會發言中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原則,闡述了亞非國家存在著廣泛的共同的基礎,表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指出,這個求同的基礎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到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他還就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問題、宗教信仰問題和所謂"顛覆"活動問題作了解答,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周總理的發言受到各國代表的讚揚,許多著名政治家前來同周總理握手、擁抱。連原來在會上發言鼓吹亞非國家當前的任務是同像美國那樣的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的菲律賓外長羅慕洛也說,"這個演說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現了民主精神。"一些在會上攻擊過中國的代表主動與周總理握手,並表示欠意和懊悔。由於中國代表團提倡的"求同存異"方針獲得了各國代表的普遍接受,終於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

4月24日,亞非會議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並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公報分7個部分。在《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

亞非會議是世界各國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亞非會議的召開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60年代非洲國家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僅1960年就有17個非洲國家贏得獨立。1956年埃及人民為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而鬥爭,由此而爆發了中東第二次戰爭,沉重打擊了英法帝國主義。

在萬隆精神鼓舞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的亞非國家日益增多,彙成一股新興的政治潮流,為60年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取得重大成就,從戰後到1961年,共有34個亞非國家掙脫了殖民主義枷鎖,取得了獨立。但是他們還麵臨著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維護獨立、發展經濟的嚴峻任務。美蘇建立的兩大軍事集團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也威脅著新獨立國家的安全。在這種情形下,這些國家積極謀求維護自身生存發展與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徑。不結盟運動應運而生。

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實際上已揭開了不結盟運動的序幕。鐵托曾經指出,不結盟的"一些原則來自萬隆會議"。第四次不結盟運動東道主、阿爾及利亞主席布邁丁也指出,"發起我們的運動的由來,應追溯到萬隆會議"。1956年7月,鐵托、納賽爾和尼赫魯發表聯合聲明,主張各國之間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堅持民族獨立,反對加入軍事集團。此後,他們又和蘇加諾、恩克魯瑪舉行了會談。1961年2月至4月,鐵托出訪非洲9國,建議舉行不結盟國家的首腦會議。6月在開羅召開了籌備會議,規定了"不結盟國家"的五項標準:(1)它的政策應當是在和平共處和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2)它應當支持民族解放運動;(3)它不應當是任何使它卷入大國衝突的集體軍事同盟的成員國;(4)它不應當是同某個大國締結的雙邊聯盟的參加國;(5)它的國家領土不應當有在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國軍事基地。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出席會議的有25個國家,其中15個國家出席過萬隆會議。這次會議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形成。會議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或政府首腦會議宣言》等。

不結盟運動的形成,標誌著第三世界以獨立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並從根本上衝擊著以美蘇兩大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格局。不結盟運動積極參與解決有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國際問題,逐步改變了過去那種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左右國際事務的局麵。英國路透社指出"不結盟運動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一個獨立於美蘇兩國領導的軍事條約組織的道德力量,強調最初在萬隆會議上獲得讚成的和平共處原則"。一位西方外交官說,"它在重大問題上敢於直言:它不是一個隻作出消極反應的運動,它太有用了,因此不會消失。"

三、七十七國集團的誕生

隨著第三世界的興起,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改變剝削它們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維護民族利益,發展民族經濟而進行共同的鬥爭。60年代,另一個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組織,即"七十七國集團"誕生。

1963年,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推動下,第18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召開貿易和發展會議。當時亞非拉75個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提出了《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五國集團"。1964年4月,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七十五國集團增加為77個國家和地區,並以《77個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的名稱發表了1963年75國提出的聯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國集團"。這次會議標誌著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進一步走上聯合鬥爭的道路。以後"七十七國集團"的成員國不斷增加,到1985年已增加到125個,幾乎包括所有發展中國家,但仍沿用"七十七國集團"這個名稱。

1964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成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簡稱貿發會議),作為一個常設機構。貿發會議每4年召開一次大會。七十七國集團在每次貿發會議前都召開部長級會議,共商對策。

可以說,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政治組織,七十七國集團則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經濟組織。兩者相互支持,在國際政治經濟鬥爭中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就在七十七國集團成立的當年10月,在開羅召開的第二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口號。兩個組織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不結盟運動在經濟領域中的活動,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集體自力更生或者叫做南南合作上;而七十七國集團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相互關係或者叫南北關係問題上。就是說,不結盟運動主要通過發展中國家的直接行動來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而七十七國集團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進行談判來實現國際經濟新秩序。

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的出現,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標誌。從此,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之外,出現了一支由絕大多數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構成的國際政治力量,給予戰後國際關係中的兩極格局以有力衝擊。

四、中國國際地位和作用的加強

亞非會議後,中國同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的關係有了很大發展。到60年代初,中國同約3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其中大部分是亞非國家,包括拉丁美洲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古巴。

中國還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有關鄰國合理解決了邊界問題。1960年10月,中緬兩國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合理地解決了兩國長達2000公裏的邊界劃分。1961年10月,中國同尼泊爾簽訂了邊界條約;同年12月同蒙古簽訂了邊界條約;1963年3月同巴基斯坦簽訂了邊界協定;同年11月中國阿富汗簽訂邊界條約。

中國同印度之間有長達2000公裏的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但存在一條由雙方曆來行政管轄所及而形成的傳統習慣線,包括西、中、東三段。1914年英國政府代表麥克馬洪背著中國中央政府,同西藏代表用秘密換文方式炮製了中印邊界東段的"邊界線",即所謂"麥克馬洪線"。這條非法界線把大約9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給英屬印度。當時中國政府拒不承認這條非法界線,連英國政府自己當時都不敢公開把這條線畫在地圖上。1959年3月西藏事件後,印度政府迫不及待地向中國提出大片土地要求,並越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不斷向中國挑起武裝衝突,蠶食中國領土。中國邊防軍忍無可忍,於1962年11月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擊潰印軍,消除其侵略據點。但中國真誠希望和平解決邊界問題。自衛還擊戰以後,立即主動宣布停火,並從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還將繳獲的軍用物資交還印方,釋放全部近4000名印度俘虜。中國的行動得到國際輿論的高度讚揚。他們稱讚中國為全世界"樹立了空前的範例"。此後,中印邊界基本上平靜無事。

為了尋求與亞非國家的合作與友誼,周恩來總理於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應邀訪問了非洲的阿聯(今埃及)、阿爾及利亞等10國,在順訪了阿爾巴尼亞之後,又訪問了亞洲的緬甸、巴基斯坦和錫蘭(今斯裏蘭卡)3國,全程108000裏,曆時72天,受到熱烈隆重的歡迎。在訪問阿聯期間,周總理發表了處理同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相互關係的五項原則,即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支持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支持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實現統一和團結的願望;支持采取和平協商方式解決國家間爭端;各國主權應得到其他國家尊重,反對外來侵犯和幹涉。在訪問馬裏時,周總理又提出了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主要精神是,嚴格尊重受援國主權,不附帶任何條件;援助目的在於幫助受援國走上自力更生、經濟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提供優質設備,保證受援國人員充分掌握技術;中國專家同受援國專家享受同樣的物質待遇等。這些原則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反對舊國際經濟關係的銳利武器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先聲。

1964年1月中國與法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在同發達資本主義大國建立正式關係上實現了突破。

1954年8月,中美開始了大使級會談,主要討論緩和台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中國代表堅決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嚴正駁斥了美方幹涉中國內政和企圖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局麵的頑固主張。中美大使級會談雖然時斷時續,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在兩國間保持了一條接觸的渠道。這本身就說明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

第四章 美蘇爭霸局麵的逐步形成

一、蘇美合作與爭奪的開始

前已提到,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後,逐步改變了斯大林的對外戰略,並提出一套爭取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蘇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赫魯曉夫提出這一對外戰略的背景是:一方麵,世界範圍內國際力量對比已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使美國稱霸世界的計劃連遭挫折,蘇聯正好加以利用;另一方麵是,蘇聯國民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實力大為增強,有可能從實力地位出發執行新的外交政策,特別是環顧全球,當時唯蘇聯有資格爭取與美國"平起平坐"進行談判。1953年8月,蘇聯氫彈爆炸成功,結束了美國核壟斷地位,這也使蘇聯有可能就裁軍、歐洲諸問題發動"和平攻勢"。但赫魯曉夫乞求的"蘇美合作",與美平起平坐,又反映了赫魯曉夫領導集團當時盡管野心膨脹卻仍感力不從心的矛盾狀況。這反映在蘇美關係上一開始強調東西方緩和,而隨著蘇聯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削弱,蘇美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便愈演愈烈。

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1954年日內瓦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決議,是東西方緩和的開始,而對奧地利和約的締結則是一項重要的突破。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奧地利及其首都維也納,由蘇、美、英、法4國分區占領。由於冷戰興起,德國分裂,西方國家有意阻撓對奧和約的簽訂,致使這一戰爭遺留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1954年初,在蘇、美、英、法4國外長柏林會議上,蘇聯提出對奧和約的建議,並聲明,支持迅速締結對奧和約。1955年4月,奧地利代表團應邀赴莫斯科,與蘇聯代表團就締結和約舉行了會談。在會談中,奧地利接受蘇聯倡議,保證奧地利國家中立化。蘇聯表示無償地簽訂對奧條約,並從奧地利撤回蘇聯軍隊。蘇聯在奧地利問題上的主動外交行動,受到了西方國家的響應。1955年5月15日,蘇、美、英、法、奧5國外長在維也納簽訂了對奧地利國家條約,即《重建獨立和民主奧地利的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恢複奧地利主權、獨立和1938年1月的邊界;禁止奧地利與德國合並或締結任何同盟;奧地利應組成民主政府。盟國對奧地利管製自條約生效之日起廢止,駐奧盟軍在條約生效後90天內,至遲在1955年12月31日撤退完畢。

奧地利國家條約的簽訂,結束了四大國對奧地利的占領,解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對世界局勢特別是歐洲局勢的緩和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為四國首腦會議的召開鋪平了道路。

1955年7月18日,四國首腦會議在日內瓦開幕。這是自1945年波茨坦會議以來的第一次四國最高級會議。出席四國會議的首腦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英國首相艾登、法國總理富爾、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會議的議程是:有關德國、歐洲安全、裁軍和促進東西方之間的接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