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中,雙方都把德國與歐洲安全這兩個問題聯係在一起。蘇聯認為,根據德國現存的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在實現統一以前,可以成為兩個具有平等權利的國家。蘇聯還提出歐洲安全體係的計劃,它打算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一階段保持歐洲兩大集團的存在,兩個德國可以分別參加兩個集團,由雙方締結條約保證不使用武力。第二階段是取消兩大集團,建立全歐安全體係,美國可以成為歐洲安全體係的成員國。這一方案表明,蘇聯放棄了統一德國的主張,轉向承認兩個德國。美英在會上提出"自由選舉",統一德國,保障歐洲安全的主張,旨在並掉民主德國,按照西德的政治製度建立起統一的德國。
在裁軍問題上,艾森豪威爾提出別出心裁的"開放天空"的建議。包括美蘇互換本國軍事地圖,允許對方飛機進行"空中攝影",從而取得國家之間的信任,作為締結任何裁軍協定的先決條件。赫魯曉夫予以拒絕。認為這是美國針對蘇聯的一個赤裸裸的間諜陰謀,對正處在發展階段的蘇聯核技術保密是很不利的。四國首腦會議因意見分歧而未獲成果。
四國首腦會議是戰後東西方首腦首次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對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有一定積極作用,但赫魯曉夫大肆吹噓會議的偉大成就,說會議"標誌四大國關係的轉折點",它創造了大國和平協商的所謂"日內瓦精神",則純屬子虛烏有,倒是反映了蘇聯所追求的是蘇美合作。
1955年6月7日,在四國首腦會議召開之前,蘇聯邀請西德阿登納總理訪問蘇聯,以便商談實現蘇聯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正常化"。這是蘇聯政府第一次直接發給西德政府的照會,意味著蘇聯從國際法上對西德政府的承認。這是蘇聯政府當時采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動。西德政府於1955年6月30日照會蘇聯,表示接受邀請。但為了使西方盟國放心,阿登納事前赴華盛頓與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會晤,商談了共同采取的立場。他還向杜勒斯保證說:"聯邦政府始終不諭地信守已訂立的條約。"
1955年9月8日,阿登納訪蘇,並與蘇聯領導人開始了建交談判。蘇聯的立場是: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且不附帶任何先決條件。阿登納則要求把德國統一和遣返戰俘作為兩國建交的先決條件。經過幾天的艱苦會談,蘇聯同西德之間總算彌合了他們之間的分歧。雙方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蘇聯將在建交後一周開始釋放戰犯。9月14日,阿登納在飛離莫斯科回國之前,向布爾加寧發了一封信,聲稱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是代表全體德國人民的,並表示德國的東部邊界不是最終的邊界。西德政府旋即宣布,西德同蘇聯建交,並不意味著西德承認同蘇聯早已建立外交關係的民主德國;今後如有第三國承認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將把這種承認看作是不友好行動,並將與該國斷絕外交關係。後人將這一政策冠以最初提出這一主張的當時西德外交部國務秘書哈爾斯坦的名字,稱之為哈爾斯坦主義。西德的立場自然與當時蘇聯的立場是直接對立的。塔斯社於9月16日發表聲明指出,蘇聯政府把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看作是德國的一部分,德國的另一部分是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德國的邊界已由波茨坦協定解決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在它主權範圍內的領土上執行著自己的管轄權。堅持不同意阿登納的聯邦德國"有權代表整個德國人民發言"的主張。9月20日,即阿登納莫斯科之行後一個禮拜,蘇聯就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簽訂了重新安排它們相互關係的"蘇聯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關係條約"。條約重申蘇聯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說,民主德國是一個主權國家。至此,蘇聯大體上完成了兩個德國的外交部署。
二、赫魯曉夫對蘇美首腦會晤的追求與戴維營會談
赫魯曉夫上台後追求的一個近期目標是訪問美國,企圖通過美蘇首腦會晤來實現"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的戰略目標。但是艾森豪威爾不予理睬。蘇聯便窺測方向,在全球尤其是在歐洲向美國發起新的外交攻勢,在德國和柏林問題上向美國施加壓力,觸起一場新的柏林危機。
1958年11月27日,蘇聯政府向西方三大國政府發出照會,要求美、英、法在6個月內撤出它們在西柏林的駐軍,使柏林成為"自由城市"。否則,蘇聯將把進入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權轉交給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蘇聯此舉的目的是在德國達到民主統一已不可能的情況下使德國分裂固定化,迫使美國及其西方盟國承認德意誌民主共和國。
美、英、法拒絕了蘇聯要它們從西柏林撤軍的要求,並宣稱蘇聯如果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戰後第二次柏林危機發生。
麵對西方的強硬態度,蘇聯放低了調子,表示6個月期限決不是最後通牒,並希望通過國家領導人互訪和會談改善東西方關係。針對赫魯曉夫急於訪問美國,艾森豪威爾認為這是打破美蘇僵局、軟化蘇聯的好機會。他向國會領袖表示,他要作出重大的個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蘇聯領導人哪怕軟化一點點。經過協商,美蘇於1959年8月3日同時宣布:艾森豪威爾邀請赫魯曉夫在同年9月訪問美國;赫魯曉夫邀請艾森豪威爾秋後到蘇聯訪問。據赫魯曉夫自己回憶,當收到艾森豪威爾的邀請信時,"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看來美國已經把蘇聯當作平等夥伴了,"我們最後迫使美國承認了與我們建立更密切關係的重要性。"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為了給他壯行,在他訪美前夕,蘇聯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訪美期間,赫魯曉夫和他的隨行人員先到各地參觀了10天,最後在艾森豪威爾陪同下前往馬裏蘭州的總統療養地戴維營,與艾森豪威爾進行了兩天會談。會談中雙方就美蘇關係、德國和柏林問題交換了意見。誰也不願作出實質性讓步。不過,會談公報宣布雙方在柏林問題上"恢複談判",在國際爭端中不訴諸武力,並宣布艾森豪威爾總統應邀於1960年春正式訪蘇。於是,會談產生了"戴維營精神"式的美蘇緩和。赫魯曉夫是第一位訪問美國的蘇聯最高領導人。他的美國之行雖未產生什麼實際成果,但他認為這本身就給人以蘇美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務的印象。
但是,戰後美蘇的第一次"蜜月"是十分短暫的。無論是四大國巴黎首腦會議還是艾森豪威爾訪蘇,都因1960年5月美國一架U-2間諜飛機入侵蘇聯領空被蘇聯導彈擊落而告吹。轉瞬之間"戴維營精神"煙消雲散,美蘇關係又跌入低穀,進入新的冷戰僵持時期。
三、從杜勒斯的"和平演變"戰略到肯尼迪的"和平戰略"
隨著蘇聯對外政策的變化和1957年蘇聯在世界上首次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當局既看到了希望又深感必須更加注意用"和平的方法"來"縮短共產帝國主義的預期壽命"。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製訂者和"和平演變"戰略狂熱鼓吹者、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務卿杜勒斯,主張用"和平的方法"來"加深共產黨內部的困難",以達到"解放"的目的,首先要使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對馬列主義失去信仰。他非常重視要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的後代上,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三代人身上,非常重視加強對這些國家青年學生的工作。艾森豪威爾曾在1958年草擬過一個美國和蘇聯大批交換留學生的計劃,其總數達1萬人之多。他說,"有朝一日,一批新人將會在蘇聯掌權,我要努力爭取的正是這一代。"
但是艾森豪威爾、杜勒斯時期有關"和平演變"的策略思想仍處於形成時期,實際辦法不多。到肯尼迪時期,方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略策略思想。
1961年1月,民主黨人約翰·肯尼迪在1960年大選中獲勝,登上了白宮寶座。肯尼迪上台之後就明確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欖枝"的"和平戰略"。還提出對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對拉丁美洲的"爭取進步聯盟",對西歐的"宏偉計劃",等等。
所謂"和平戰略",實質上是在實力地位基礎上靈活運用文武兩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其矛頭首先對準了社會主義國家。肯尼迪及其謀士們總結了過去對社會主義國家搞"遏製""圍堵"無助於"和平演變"的教訓之後,強調在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口號下,通過援助、貿易、旅行、科技與文化交流,設法削弱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對俄國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的依附狀態,從出現在鐵幕上的任何裂縫中培養自由的種子","把共產黨世界帶進我們所尋求的多樣化的自由世界中來"。這一"和平戰略"也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主張以"糧食用於和平"計劃、"攀親戚"運動,派遣"和平隊"等等,爭取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把它們納入美國戰略軌道。為了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推進美國的全球擴張,肯尼迪提出了"靈活反應戰略",即既準備打有限核戰爭和核大戰,也準備打常規戰爭與特種戰爭。
四、維也納交鋒和"柏林牆"事件
在肯尼迪任期內,美國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采取了武裝幹涉行動。美國特別懼怕共產主義在古巴的得勢,其第一次幹涉就是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1961年4月17日,中央情報局裝備和訓練的反卡斯特羅的1400多名古巴流亡分子,乘美國運輸船並在中央情報局雇傭人員所駕飛機的掩護下,由古巴南海岸的豬灣(吉隆灘)登陸。在短短72小時內全部被擊潰。中央情報局所預言的古巴本土反卡斯特羅的起義並未發生,使美國的這場間接軍事入侵遭到徹底失敗。
在肯尼迪政府支持古巴流亡分子豬灣入侵失敗之後,赫魯曉夫趁機倡議舉行美、蘇高級首腦會議,試圖摸清肯尼迪外交政策的底牌,並向肯尼迪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施加壓力。肯尼迪想利用這個機會挽回因豬灣事件失去的威望,因而接受了赫魯曉夫的挑戰。
1961年6月3日和4日,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維也納進行了兩天的會談。會談的主要議題有雙邊關係、裁軍、禁止核試驗條約,柏林和老撾問題等。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柏林問題上。赫魯曉夫重新提出了1958年曾提出過的要求,即使柏林成為自由城市,美國、英國和法國從西柏林撤軍。如果西方國家拒絕,蘇聯將單獨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媾和,那時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須得到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赫魯曉夫的要求。
維也納會談結束後,赫魯曉夫決心在西柏林問題上與肯尼迪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暫停紅軍的複員,並將蘇聯的軍費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強硬的反應。他認為西柏林是美蘇對抗的焦點,表示決不容許西方被趕出西柏林。他要求國會追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征召部分後備役人員和國民警衛隊,擴大民防計劃,修築防空設施。頓時間美國和蘇聯劍拔弩張,持續近3年的柏林危機開始進入新的高潮。
1961年8月13日,蘇聯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並從15日起沿著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在東柏林境內修築起一道"柏林牆",防止東柏林人西逃。這一出其不意的行動使美國及其西方盟國措手不及,惱怒之至。它們雖然並不想和蘇聯發生全麵軍事衝突,不得不把"柏林牆"作為既成事實加以接受,但肯尼迪為了向蘇聯顯示美國保衛西方在西柏林利益的決心,向赫魯曉夫提出不惜一戰的警告。接著,他派遣副總統約翰遜訪問西柏林,同時還命令一支1500名美軍全副武裝沿高速公路通過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檢查站,開到西柏林。蘇聯對此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柏林牆既已築起,10月10日,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於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魯曉夫凍結了德國和西柏林問題。美、蘇關係得以再次緩和下來。柏林危機的結束,是美蘇進行軍事對抗後妥協的結果。但這次危機的結束並沒有消除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而是為新的危機埋下了種子。
就在柏林危機過程中,美、蘇雙方之間核軍備競賽迅速升級。"柏林牆"築起兩個星期後,蘇聯撕毀美、蘇兩國為期3年的禁止核試驗協議,恢複一係列核試驗。肯尼迪明確地知道蘇聯是虛張聲勢,對美國不會構成任何真正威脅,但他不甘示弱,在9月命令恢複地下核試驗。美、蘇軍備競賽又進入一個高潮。
五、古巴導彈危機和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與防止核擴散條約
赫魯曉夫還試圖在加勒比海地區同美國進行較量。1961年美、古斷交。蘇聯取得了打入美國在西半球勢力範圍的機會。蘇聯向古巴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美國感到不安。1962年8月底,美國U-2高空偵察機在上空發現古巴近程導彈發射場。肯尼迪總統立刻在9月4日對蘇聯發出警告。蘇聯予以否認。但是在10月14日後,U-2飛機拍攝到蘇聯正在古巴修建的中程與中遠程導彈發射場的照片。
10月16日,肯尼迪下令召集由政府各主要部門官員和顧問組成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議,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研究關於蘇聯在古巴設置導彈的對策。委員會提出各種建議,其中主要是對導彈發射場進行空襲和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最後決定先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迫使蘇聯撤走導彈。如果封鎖不起作用,再實行空襲。
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過電視向全國正式通報蘇聯在古巴設置中程導彈的"驚人"消息,宣布對古巴實行名為"隔離"的海上封鎖,以切斷正在運往古巴的武器運輸線。肯尼迪聲稱美國的政策是把從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國家發射的核導彈視為蘇聯對美國的襲擊,必將招致美國的全麵報複。他要求蘇聯立即從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導彈。
根據肯尼迪的命令,180多艘美國軍艦在加勒比海進行巡邏,形成對古巴的嚴密的海上封鎖。美國設在古巴的關塔那摩海軍基地也得到加強。載有核彈頭的B-52轟炸機飛上古巴周圍的上空,美國在全世界的海、陸、空三軍部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態。一場前所未有的可能觸發核戰爭的危機籠罩了美國和全世界。
就在肯尼迪進行戰爭威脅,核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自知蘇聯仍處於軍事劣勢的赫魯曉夫無可奈何地後退了。10月26日和27日,赫魯曉夫兩次寫信給肯尼迪,建議以蘇聯撤出在古巴的導彈換取美國不入侵古巴的保證。並要求美國從意大利和土耳其撤走美國導彈。肯尼迪在複信中許諾如蘇聯迅速撤出它在古巴的導彈美國就不入侵古巴,但對赫魯曉夫要美國從土、意撤走導彈的要求不予理睬。肯尼迪要求蘇聯立即作出答複,否則美國就不得不采取軍事行動。肯尼迪政府的軟硬兼施,終於迫使赫魯曉夫在10月28日的複信中撤回要求美國從意、土撤走導彈的先決條件,同意從古巴撤出蘇聯的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了。
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兩國之間的一次核賭博。這場危機不僅對美、蘇關係,而且對整個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蘇把世界推到核戰爭的邊緣,各自也深深受到核武器致命威脅的震動。在危機結束以後,美國和蘇聯從各自利益出發,設法避免用核訛詐方式處理兩國之間的關係,開始作出努力,緩和兩國關係和國際緊張局勢。同時,兩國合謀保持核壟斷地位,限製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其實際措施是雙方加快了就禁止核試驗達成協議的步伐。
1963年7月15日,美、英、蘇在莫斯科恢複談判,並很快達成協議。8月5日,3國代表在莫斯科簽署《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以下簡稱《部分核禁試條約》)。條約於同年10月10日生效。此後,約有100個國家加入該條約。條約規定,締約各國保證在大氣層、外層空間或水下"禁止、防止並且不進行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還保證"不引起、鼓勵或以任何方式參加"上述核武器試驗爆炸或其他核試驗。但這項條約並沒有真正限製住美、蘇核軍備競賽,因為條約並不禁止地下核試驗,在條約簽訂後的5年裏,核試驗的次數增加了,而不是減少。運載核武器的導彈和其他運載工具更是得到大規模的發展。
美、蘇簽訂的《部分核禁試條約》是一個意在鞏固美蘇核壟斷地位的條約。美蘇企圖以此限製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然而,美、蘇壟斷核武器的目的沒能達到。1960年,法國試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進入60年代後,中國加快了研製核武器的步伐。法國拒絕在《部分核禁試條約》上簽字,中國則揭露了美蘇的企圖,指出正確途徑應是全麵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1964年10月,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給了美蘇核壟斷與核訛詐政策以有力打擊。同時中國政府鄭重聲明,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美國和蘇聯在達成《部分核禁試條約》的同時,還於1963年8月達成協議,在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建立由電傳打字機構成的所謂"熱線",供雙方領導人保持聯係,以避免由於誤會而爆發戰爭,特別是核戰爭。
1968年美蘇又聯合拋出所謂"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並於同年7月簽署。這標誌著美蘇在核武器問題上的更大勾結。條約主要內容是:有核國家保證不直接或間接地將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器械轉讓給無核武器國家,或幫助這些國家製造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器械;無核武器國家保證不製造或以其他方法取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器械,不從其他國家接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器械,也不索取或接受這方麵的援助。條約掩蓋美蘇核競賽是世界緊張局勢的根源,反而歸罪於"核擴散"。條約還規定國際原子能總署有權檢查無核國家的核技術情況,這就為美蘇利用國際組織肆意幹涉別國內政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