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亦稱謝肉節)。它起源於古羅馬的農神節,是古代羅馬人和希臘人迎新春的典禮。在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為壓製異教徒的思想,想取消狂歡節,卻未能成功。於是就把它納入自己的年曆,成為為複活節做準備的懺悔季節。
據說carnival一詞原文來自意大利文,字源來自拉丁文caro(肉)+ levare(除去),原意就是:“肉呀!再見”,或是“減少肉量”。 我們常說的嘉年華就是從carnival 翻譯過來的。有趣的是,本是為了懷念耶穌基督並為自己贖罪而設的節日,四旬節之前的祭典,卻變成了天主教徒犒勞自己的盛大嘉年華會。他們要在四旬節前好好地吃喝玩樂一番,因為之後一直到複活節為止都要禁止甘味。因天主教規定,複活節前40天為大齋期。齋期裏,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複活節前三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於是在齋期開始的前三天裏,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而複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故複活節無固定日子,一般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確定了複活節再往前推41天,即為狂歡節。現代的狂歡節已成為許多國家民族送舊迎新、抒發對自由和幸福生活向往的重要節日。
最初,在聖灰(Senzas)星期三(相當於公曆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之前三天裏,人們戴著假麵具湧上街頭,相互扔臭雞蛋、麵粉和味道惡心的水。葡萄牙人本來就喜歡這種惡作劇,巴西當地的黑人奴隸也參加了進來,他們用麵粉塗白了臉,從主人那裏借來舊衣服、舊發套,瘋瘋狂狂地玩三天。許多奴隸主還給奴隸們三天自由。他們感謝主人的善舉,一般不借此機會逃走。
現在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毫無節製的縱酒飲樂著稱。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狂歡節。
最早的巴西狂歡節開始於1641年,當時的殖民統治者為了慶祝葡萄牙國王的壽辰,令民眾遊行、舞蹈、暢飲娛樂。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巴西狂歡節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等內容,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麵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成了民間最重要的節日。燦爛的陽光、繽紛的華服、火辣的桑巴舞以及洋溢在男女老少臉上的笑容,構成了一幅濃鬱的民俗風情畫。它原有的宗教氣氛反而被衝淡了。
狂歡節德四天,狂歡的熱浪席卷整個巴西,男女老少披紅掛綠,豔裝濃抹,載歌載舞,春潮決堤般地湧向大街。市麵上除了藥店、醫院和酒吧之外,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學校放假。有錢人金裝玉飾自不待言,就是窮苦人家湊熱鬧也要稍整衣帽,敲著空罐頭盒子,叮叮當當地投入狂歡的人流。人們忘掉了富裕和貧窮,忘掉了憂愁和煩惱,忘掉了緊張和疲勞,隻剩下歡和樂。此時,全國上下不分高低貴賤,不分種族膚色,都似一朵朵歡樂的浪花彙入了歡樂的海洋。這種歡樂的氣氛也感染著來自異鄉的旅行者,不少外國人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