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道家氣功有“胎息”一說。曆代氣功界對“胎息”推崇備至,有人將“胎息(又稱龜息)”妄稱為“過去未來諸神仙天仙之要法”。可見它在氣功界的地位,絕不等同一般。
但是曆代道家氣功文獻,說不清什麼是“胎息”,不知它是如何形成和產生的,因此常用一些個人的片麵感受闡釋胎息,從而造成了氣功概念上的嚴重混亂。
如《中國氣功大成》的觀點是:“胎息是一種煉氣的高級境界,如胎兒之在母腹,不見呼吸往來,卻有內氣潛行”。“不見呼吸往來”易令人發生誤解。人豈能無呼吸,一旦呼吸停止,生命就將宣告結束。而事實上氣功人仍在呼吸,不過是用穴位體呼吸替代了肺鼻呼吸罷了。“卻有內氣潛行”的“內氣”是什麼,“內氣”來自哪裏,如何產生,都不清楚,概念十分模糊。所以這後一句話如果改為“不見肺鼻呼吸往來,卻有穴位體呼吸的內氣潛行”,似較妥。
又如《中國傳統氣功學詞典》將“胎息”列為內丹術術語。雲曰:“古代丹家認為此時丹田內已結‘胎’(內丹),後天之口鼻呼吸已停止,生命僅靠丹田內之微弱起伏維持,類似胎兒在母體內的臍帶呼吸”。這話說對了一半,“口鼻呼吸已停止”是事實,但事實的另一半,即穴位體呼吸被說成“內丹”、“結胎”、“類似臍帶呼吸”,卻全都說錯了。練氣功根本不可能結丹結胎,臍帶早已剪斷,何來類似的臍帶呼吸!
可以明顯看出,《中國氣功大成》和《中國傳統氣功學詞典》所說的“胎息”,其實它們所要表達的就是完全穴位體呼吸,但是由於脫離了人體生理學的科學理念,墮入神仙觀念的誤區,所以無法得到正確的表達。
至於某些其他古代氣功文獻,對胎息的誤注誤解更是層出不窮。略舉如下:
一曰閉氣。如《東坡全集》:“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眇綿洸漭,無卓然近效。”《中山玉櫃服氣經》:“待出息盡,欻然閉之,更勿令出。……若依此術修煉,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這些著作都是將練功初級階段的閉息,誤認為胎息。
二曰調息。如《李真人胎息訣》:“若常常調息,不出不入,久而在於丹田固守,在之者名曰真胎也,道必成矣。”將初學者的調息和氣沉丹田,誤認為胎息。
三曰抱守精氣神三關。如《何仙姑胎息訣》:“夫胎息者,須存神定意,抱守三關者,精、氣、神也。”將存神定意及精氣神誤認為胎息。
四曰煉氣凝神。如《達摩禪師胎息訣》:“夫胎息者,煉氣定心是也。古人雲:氣定心定,氣凝心靜,是大道之要,又名還丹。”將氣凝神定的練功要領,誤認為胎息。
五曰神氣相合。如《逍遙子胎息訣》:“性命者,是神氣也,陰陽也,離坎也。久而行之,結成聖胎,真胎息。”《脈望》卷四曰:“自然鉛汞相投,名為胎息。”都將神氣相合,坎離交媾的功法功境誤認為胎息。
六曰守中宮。如《李仙姑胎息訣》:“黃庭者,乃中宮也。若常守於宮,精氣不走,此乃真胎息也”。將意守中宮誤認為胎息。
上述種種說法,有的是以偏概全,有的是以低級功法冒充高級功法,長期以來,在氣功理論上造成嚴重的混亂,對氣功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筆者認為,今後應以完全穴位體呼吸替代“胎息”這一概念。理由:
1、完全穴位體呼吸是由低級到高級自然發展而成的。使用“完全穴位體呼吸”能真實地反映形成這種高功夫的全過程。
2、完全穴位體呼吸這一概念界定明確,表示肺鼻呼吸暫時停歇,而人的呼吸依舊存在,不過是以穴位體呼吸替代肺鼻呼吸罷了。人仍在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仍能維持高質量的生命,不會造成誤解。
3、闡釋科學,可以防止神仙觀念和宗教迷信的產生。今後不可能再被授以天仙、神仙、菩薩、大佛等迷信稱號,使廣大群眾免受欺騙。
4、完全體呼吸是產生“定而有識”功能態的生理基礎。使用“完全體呼吸”這個專門名詞,能表示修煉者已進入“定而有識”功能態的高級練功階段。
5、可以防止以低級功法冒充高級功法。有些人連不完全體呼吸還未煉成,就誤以為自己已煉成了“胎息”。這種情況今後就不會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