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人體第二呼吸係統屬於生理上的特異功能(1 / 1)

常人隻有肺鼻呼吸而無穴位體呼吸,氣功修煉者在科學化氣功原理的指導和實踐下,經過一定時期的坐善修煉,能夠在開通中脈或大小周天的基礎上,在體內逐步地產生和形成人體第二呼吸係統的生理機製,並建立起人體第二呼吸係統的功能和係統。所以第二呼吸係統是在氣功修煉下產生出來的特異生理功能。

人體第二呼吸係統的出現,表明氣功人已經具備了雙重的呼吸功能。即除了具備人人都有的肺鼻呼吸係統和功能外,另又建立起一套超乎常人的、用穴位進行呼吸的係統和功能。人體第二呼吸係統並不神秘,常人可在氣功人的某個體位用肉眼直接看到穴位體呼吸的吐納狀況,若是用現代科學儀器進行測試,可從氣功人的第二呼吸係統中檢測到係列數據,可為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數據資料。這種測試隨時可以進行,具有可重複性。為使科研單位收集這方麵的數據,作者可提供實例配合測試。

老子認為一般生理上的特異功能是形成和產生大腦意識層高功能的前提條件。就是說,大腦意識層高功能是在開發出包括第二呼吸係統在內的一係列特異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長期修煉後才能開發出來。他在道經第30章指出:“自視不章。自見者不。自伐者無功。自蛉者不長”。茲詮釋如下:

本句段有三個“不”,都是語助詞,無義。“自”,古鼻字。《說文》:“自,鼻也”;“鼻。所以引氣自畀也”。本指人的肺鼻呼吸。老子拓展“自”的應用範圍,在老子氣功學中,“自”指穴位體呼吸。本章的“自”指穴位體呼吸的高級階段,即完全穴位體呼吸。《說文》:“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是個位數之終。個位數的後麵還有十位數、百位數,以及更大的數位。樂曲也是一樣,奏畢首章,後麵還有第二章、第三章……。老子用樂曲奏畢首章,比喻經過練功,初步開發出一般生理上的特異功能,隨後還要開發出更多的特異生理功能乃至大腦意識層高功能。“視”就是特異的“垂示”功能。(詳見道經第19章“視之而弗見”。此字從雙目。音瞿。本文指置備雙重知感功能,甲本釋文誤作明。“伐”,《說文解字注》:“伐,擊也。從人持戈。”古“伐”指征伐,又有保衛國家的意思。這後一個意義應用於氣功和人體生命科學,指保衛人體,保衛潛能,保全生命。“無功”是兩個單音節詞。“無”是“無”的意識功能態、“功”是為國立功,保衛國家的意思。在本文,“無功”的意思是,以“定而有識”的功能態保全生命和潛能。“蛉”,《說文》:“蛉,蜻蛉也。一名桑桹”,“桑,蠶所食葉木”,“桹,高木也”。本章的“蛉”意為高大的桑樹,先天潛能組織的比喻詞。“長”,《說文》:“長,久遠也。從兀從匕從仄。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仄者倒亡也。臣鉉等曰倒亡不亡也,長久之義也。”說明“長”有高遠、長久、有變化三個意義。本章以“長”表示大腦意識層高功能具有“高遠、長久、有變化”的基本技能特征。(參見道經第3章“長,短之相刑也”)。所以,本句話的意思是:從完全穴位體呼吸到“垂示”功能的出現,猶如樂曲奏畢首章。

從完全穴位體呼吸到“見到”特異信息的景象,聲人置備了雙重的知感功能。

從完全穴位體呼吸到保衛機體組織,“定而有識”的功能態保全了潛能和生命。

從完全穴位體呼吸到潛能組織長大成為“高大的桑樹”,大腦意識層高功能高遠、長久、有變化。

為何人體第二呼吸係統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老子指出:“其在道”。詮釋如下:

“在”古義存。意為存問、存恤。表示人體第二呼吸係統對人體和潛能具有存恤的作用。存恤作用對人體和潛能具有營養價值和規範價值。“道”,功能轉換。所以,整句的意思:人體第二呼吸係統的存恤作用來自功能轉換。

老子把練功時出現完全穴位體呼吸稱作“歇”。《說文解字注》:“歇,息也。息者,鼻息也。歇之義引申為止歇。”

這裏的“鼻息”,本指肺鼻呼吸,這一意義應用於氣功科學,這裏的“止歇”,就是指在完全穴位體呼吸下,鼻息全無而僅有穴位體呼吸。其時,肺鼻呼吸全部暫時停歇,而由穴位體呼吸完全取而代之,所以,練功者的呼吸仍在進行,不是不呼吸,而是用一種新的呼吸係統替代了原有的肺鼻呼吸係統,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人仍能存活。

人體第二呼吸係統建立後,當練功者進入到完全體呼吸階段時,進入到一種特殊的生命狀態。其時,氣功修煉者進入到既不吃又不喝的高級氣功辟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