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第七講 石油換食品:醜聞還是成就?(1 / 3)

匆促湧現的樂觀致使戈爾巴喬夫和老布什宣布冷戰的結束將催生世界新秩序,而沒有什麼事件比1990年8月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入侵其弱小鄰國科威特所做出的反應,更能如此恰到好處地體現那種樂觀了。在這件事情上,安理會全體成員國第一次一致投票同意,使用軍事力量以反對侵略。1990年11月29日,安全理事會授權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將伊拉克的部隊驅逐出科威特。布萊恩·厄克特爵士稱美國領導的這次軍事行動是“自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時代以來我們一直在談論的無異議集體安全行動的首次付諸實行”。———換句話說,是自一戰結束、國聯建立之後的首次集體安全行動。

百時之戰The100‐Hour War

安理會在許多決議案中警告薩達姆從科威特撤軍,其中包括對伊拉克實施經濟製裁的第661號決議案。但薩達姆並不服從。他反而挑釁地預言這場戰爭將成為“戰爭之最”。結果他咎由自取。

1991年2月24日,安理會規定的最後期限過去幾個小時後,美國、英國、法國和阿拉伯軍隊就兵分兩路開始軍事行動。一路軍隊直驅科威特,並迅速逼近科威特城。另一路插入伊拉克以阻斷伊拉克軍隊北退的去路。在多國部隊發起大規模攻擊之前,伊拉克軍事就已經崩潰了。他們從科威特向伊拉克的南部城市巴士拉逃去,一路上使用了各種軍用車輛以及偷來的民用車輛。長長的車隊成了美軍飛機的絕好移動靶。約有上千輛被美軍飛機炸毀的坦克、卡車和客車等橫在路上,有媒體將這條路稱為“死亡高速”。2月27日,老布什總統宣布戰爭結束,這時離戰爭開始僅100小時。

獲勝的速度令人吃驚,但戰爭的破壞性也相當驚人。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派出一個由各機構間抽調的人員合成的小組前往伊拉克和科威特評估戰爭損失。這個小組由馬爾蒂·阿赫蒂薩裏(Martti Ahtisaari)負責,他後來成為負責行政與管理事務的副秘書長。1991年3月10日-17日,這個小組訪問了伊拉克。與阿赫蒂薩裏一起工作的是塞德裏克·宋伯裏(Cedric Thornberry)———又是一個你們已經聽過的名字。阿赫蒂薩裏的報告以其誇張的語調激怒了美國人。報告生動地描繪了戰爭所帶來的破壞,那種華麗的辭藻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宋伯裏的寫作風格。報告說,轟炸對“經濟基礎建設帶來了近乎世界末日般恐怖的災難”,“大多數現代生活的支持係統都遭到毀壞或變得脆弱不堪。”然後報道中出現了一句被一些人認為是最具冒犯性、最尖銳的話:“伊拉克已經、並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倒退到前工業化時代。”

對伊拉克實施製裁Sanctions Against Iraq

無論你是否認同意阿赫蒂薩裏報告中那種誇張的措辭,戰爭給伊拉克的經濟基礎建設帶來了巨大破壞是毋庸置疑的。

而戰爭的破壞過後,安理會隨之對伊拉克進行的經濟製裁更是雪上加霜。按照枟聯合國憲章枠第七章之規定,安理會成員國有權采取強製行動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於是安理會就這樣分步驟地解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問題。第一步是外交斡旋,第二步是施以經濟壓力;如果這些都不奏效,第三步就是軍事打擊。

安理會先是警告伊拉克,必須從科威特撤軍;與科威特之間的分歧應以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伊拉克對此警告置若罔聞。於是安理會對伊實施經濟製裁。美國回過頭來讓安理會向伊拉克施加投降條件。這些條件寫在了1991年3月3日的第687號決議中。此決議共有三十四段,寫得非常詳細。代表們都把這一決議戲稱為“決議之最”,以此嘲弄薩達姆的“戰爭之最”。伊拉克別無選擇,隻得讓步。1991年4月6日,伊拉克國民議會投票表決服從第687決議案中的條款,這樣,事實上就是接受了投降條件。

“決議之最”適當保留了第661號決議案的製裁條款,並詳細羅列出一個條件清單,伊拉克隻有履行這些條件,才能讓安理會解除這些製裁。這些條件主要包括:銷毀所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劃定伊拉克與科威特的國境線,對科威特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進行賠償,以及送返科威特及其他第三國的公民。

隨之,美國對伊拉克的要求似乎定得更高了。早自1991年5月,布什政府的官員們就開始發表言論說隻要薩達姆掌握政權,製裁就不會被解除。可那不是安理會的決議說的。看起來,美國是想利用製裁製度來嚐試達到將薩達姆趕下台的目的。這種態度在克林頓政府那裏又再一次得到肯定。這就把美國置於與安理會大多數其他成員國意見相左的境地。但這是冷戰後的世界,美國力量極強,持異議者隻能小聲嘀咕。

石油換食品的想法The Oil for Food Idea

阿赫蒂薩裏的報告描繪了伊拉克和科威特極度悲慘的人道主義狀況。1991年8月15日,安理會對此做出反應,通過第706號決議案再次允許成員國購買伊拉克的石油———這可是伊拉克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但是,安理會對伊拉克出售的石油量進行了限製,並且要求所有的買賣合同必須經過所謂的安理會661號決議委員會的批準———這個全體委員會是根據第661號決議成立的,負責監督此決議的執行。第706號決議進一步規定,石油買賣所得款項必須打入由聯合國管理的監管賬戶(第三方賬戶)。然後這筆錢將由聯合國支配,用以幫助滿足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義需求。起初,薩達姆完全不肯接受這些條件。

經濟製裁進一步摧殘了伊拉克的經濟Sanctions Further Crip‐ple the Iraqi Economy

第661號決議案規定的經濟製裁使伊拉克的經濟完全陷入了癱瘓,尤其是一開始伊拉克拒絕在安理會規定的條件下出售石油的時候。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出國之一的伊拉克竟然不能合法地出口任何一桶石油,並且依靠不斷減少的儲量過日子。從戰爭結束時的1991年到石油換食品計劃開始時的1996年,伊拉克的人道主義狀況急劇惡化。總部設在紐約的經濟與社會權利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一直都反對經濟製裁。據他們統計,在受到經濟製裁的第一年,伊拉克的實際收入就銳減90%;在隨後的1991年到1996年裏,又減少了40%。進口額從1988年的103億美元降到1991年的4億美元。伊拉克第納爾(伊拉克的貨幣單位)的彙率直線下降,從戰前的4第納爾兌換1美元降到1991年中期的8第納爾兌換1美元;1995年12月降到3000第納爾兌換1美元!公職人員的收入從經濟製裁前的每月150~200美元跌至1996年的每月3~5美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說,如果20世紀90年代的伊拉克能夠維持80年代的兒童死亡率,伊拉克就可以少死亡五十萬名兒童,不過由於經濟製裁,這根本做不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在1997年的聯合報告中估計,由於經濟製裁,伊拉克的年國內生產總值由約600億美元下降到約130億美元。

一份諒解備忘錄(MOU)詳細規劃了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的實施方案。但直到1996年5月20日,伊拉克才簽署此備忘錄。直到當年的12月,該計劃才得以開展。

按照“石油換食品計劃”購買石油The Purchase of Oil Under Oil for Food

自1990年起伊拉克的石油工業幾乎已經停產。石油換食品計劃開始後,石油工業又逐漸恢複了生產。根據諒解備忘錄,伊拉克隻能通過兩個出口地點出口其石油:一是通過南邊的波斯灣,二是通過北邊的土耳其。聯合國雇了一個荷蘭的賽波特(Saybolt)公司來監督這兩個點的石油裝運情況,以查驗石油交易的數量和種類。

想購買伊拉克石油的公司需要先在本國政府登記,再由政府向聯合國報告。

石油的價格可由伊拉克建議,但是必須由安理會661號決議委員會選出的聯合國石油督查人員加以批準。然後,購油的公司可以根據聯合國批準的價格與伊拉克政府簽訂石油購買合同。

隨後,合同將遞交661號決議委員會進行審批。一旦合同得以審批通過,公司要出具一份銀行信用證,說明石油的交貨付款、其款項是打入設立在法國銀行的聯合國伊拉克賬戶的。然後在伊拉克抽好石油、裝船。在石油采出後的30天內,錢款將被彙入聯合國戶頭。

購買人道主義救援物資Buying Humanitarian Goods

伊拉克銷售石油所得的利潤被專門用於改善伊拉克國內的人道主義狀況。其工作過程如下:伊拉克方麵先做出一個為期180天的人道主義計劃,列出哪些物品需要購買、價錢如何。然後這個180天的計劃將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審議。秘書長再把這個計劃交給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按照第687號決議,這些武器核查人員需要核實伊拉克已經銷毀了所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們需要確保購買的物品清單中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用於研製或生產此類武器的。武器核查人員檢查後,秘書長將再對計劃做一些必要的修改,然後秘書長批準,並將計劃發送661號決議委員會。任何一個與此計劃有關的合同都必須經過該委員會的批準。

向伊拉克出售人道主義救援物資 Selling Humanitarian Goods to Iraq

一個公司可以直接與伊拉克政府進行商談,向伊拉克政府出售在“180天計劃”中獲得批準的商品。雙方一旦簽訂合同,該公司需要通過在該公司所在國駐聯合國的代表團將合同遞交聯合國,以獲準向伊拉克運輸這些商品。聯合國秘書處將對這些合同進行評估,評定商品的質量、估計大概的價格。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同樣還會對商品進行檢查,以排除一些可作雙重用途(民用/軍用)的東西。然後秘書處將合同與相關信息交給安理會661號決議委員會。委員會將按“一致同意”的原則對這些合同進行複查。也就是說,委員會中的15個成員中,隻要有一個人提出異議,合同就會被“擱置”。

合同一旦獲得661號決議委員會的批準,伊拉克就會要求聯合國的財務人員開出銀行信用證從而向對方公司支付錢款。對方公司通過有限的幾個獲得批準的報關點將商品運至伊拉克。在每一個報關點都設置了獨立的核查機構;這些機構受聯合國雇用,要對預定商品的數量加以確認,並對商品的質量進行抽查。核查人員要上交一份確認商品收到的報告。然後聯合國財務人員才會通知法國銀行向出售商品的公司支付錢款。

合同的擱置Contracts on hold

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661決議委員會中隻要有一個成員置疑,就可以使合同擱置。到2001年初為止,總價值50多億美元的約2000份合同被擱置。幾乎所有被擱置的合同,其擱置原因都與雙重用途的物資有關———也就是指那些既可以用於人道主義救援、又可以用於軍事用途的物資。比如說,氯氣可以用於淨水,但也可以用於製造化學武器;阿托品,既作為肌肉鬆弛劑被廣泛地用於外科手術,也可以用於神經毒氣的解毒。又比如說膨潤土,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粘土;它既可以應用於石油產業,也可以用於製造導彈燃料。(諷刺的是,它還是貓糞土的成分之一。)不過,661決議委員會幾乎從未以價格過高為由而質疑某份合同。

石油換食品計劃取得成效Oil for Food Worked

雖然從伊拉克售出石油和為伊拉克購買人道主義物資過程中有各種苛刻的條款規定,但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石油換食品計劃仍然賣出了價值642億美元的伊拉克石油,並向伊拉克運送了價值397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聯合國說,這一計劃使伊拉克每一個餐桌上有了吃的,使平均每一個伊拉克人每天攝取的熱量有所增加、使伊拉克兒童營養不良的狀況有所減輕;醫療狀況明顯改善,水質與衛生設施條件有所提高,農業收成顯著增加,在校學生人數增加,電力係統得以恢複,人民住房條件也有所改善。

比如說:

每個伊拉克家庭每月獲得的食品營養值幾乎翻倍,達到每人每天2200大卡。

小兒麻痹症得以根除,霍亂也得以控製,其他傳染病的影響範圍也得以縮小。醫院進行大型外科手術的能力增加了40%。

五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比例減少了一半。

供水係統的惡化狀況於2003年3月得以遏止,人民越來越容易得到飲用水,水傳播疾病的發病數量大大減少。

在校學生數量猛增———小學的在校生人數猛增了三分之一,大學的在校人數增加了72%。

農業方麵,家禽和蛋類的產量翻了一番,農業產量全麵增長。石油換食品計劃向伊拉克全國分發了25500噸小麥種子、4800噸大麥種子和100000噸肥料。

對於270萬用戶來說,電力供應變得更為可靠。電話通信也更可信賴。

受到製裁期間,伊拉克人民的住房條件急劇下降,而到了2002年時則超過了製裁前的水平。

92000枚地雷、集束炸彈及其他各種未爆炸的武器從910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清除。

盡管聯合國聲稱石油換食品計劃取得了成效,但伊拉克人民———而不是薩達姆———還是由於聯合國的製裁而飽受痛苦。而令人難堪的是先後兩任聯合國伊拉克人道主義救援計劃的負責人,都為反抗該計劃的不公正性而辭職了———丹尼斯·哈利迪(Denis Halliday)於1998年辭職,漢斯·馮·施波內克(Hans von Sponeck)於2000年辭職。

石油換食品醜聞The Oil for Food Scandal

盡管購買伊拉克石油和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的程序詳盡周密,石油換食品計劃還是被伊拉克政府、跨國公司、各國政府所濫用,甚至一些聯合國官員也有此嫌疑。

具體表現為哪些形式呢?

1暢非法運輸石油:甚至在石油換食品計劃形成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經將石油走私出國,繞過聯合國,直接出售,牟取非法利潤。大多數此類非法出售的石油流向了約旦和土耳其。這兩個國家是美國的盟友,其經濟已經因為伊拉克受到製裁而蒙受嚴重打擊。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各國政府對於這種非法的石油出口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因為這可以幫助約旦和土耳其彌補一些因製裁而帶來的損失。這些石油或經過伊拉克北部、美國控製下的走私管道進入土耳其,或經過波斯灣進入約旦,而波斯灣是受美國海軍嚴密巡邏監控的區域。別忘了,1990年時安理會曾授權科威特的盟國,允許他們攔截一切懷疑走私的船隻。但是開往土耳其和約旦的船隻卻從未被攔截過。

2暢收受回扣:美國總審計局(GAO)估計伊拉克從石油買賣和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的合同中收受回扣,牟取了44億美元的非法收入。比如,伊拉克政府將需要購買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價格上提5%~10%,然後要求救援物資的賣方返還5%~10%作為“回扣”。聯合國不一定能察覺這種價格上的增長,因為在合同中5%的差異是在價格浮動允許的範圍之內的。即使如此,聯合國工作人員還是將一些明顯的價格差異問題上報了661號決議委員會,有70次之多。但是就像我們上麵已經說過的,隻有一兩份合同是因為價格問題而被“擱置”的。

3暢額外加價:2000年後期,伊拉克開始將石油低價出售給中間商,由他們以高價再次出售,然後與伊拉克政府私下裏進行利潤分成。美國與英國通過增加合同的擱置數量來打擊這種做法,但這卻對伊拉克的石油銷售產生了極壞的影響。2001年伊拉克平均每天出口石油170萬桶,到了2002年9月卻跌至2001年的這個數字的四分之一,並且一直保持這個水平直至第二年3月的以美國為首的伊拉克入侵。這種額外加價確實被禁止了,可是伊拉克石油銷售情況也損失慘重。

4暢牟取暴利:2004年,一份伊拉克報紙刊登了一份世界範圍內個人和公司的名錄,聲稱這些個人和公司得到了伊拉克政府的憑證,可以以優惠價購買伊拉克石油。那些得到憑證的個人或公司可以出售憑證或直接出售石油,無論何種方式都能牟取暴利。薩達姆施予這些恩惠,以冀為解除聯合國製裁贏取國際政治支持。

貝農·塞萬(Benon Sevan)的名字也出現在這個名單中,他是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的執行負責人。他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沒有收受任何來自伊拉克的石油暴利。

在這裏非常坦率地,我得告訴你們,我是把貝農·塞萬當朋友的。我想至少得讓你們了解我與他的關係。我希望自己在提到他時可以保持客觀與公平。

安南與伊拉克Annan and Iraq

“石油換食品計劃”是在秘書長加利的任期內設計的,但基本上是在安南的任期內實施的。我們曾說過,科菲·安南作為秘書長擁有很長一段和諧順利的時期。他具備許多品質,使他能廣泛地吸引世界公眾。他在非洲出生成長,在歐洲和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他為人謙遜、說話溫和,而內心滲透著正直。他的言談鎮定自若。他的舉止令人信賴。

1997年他前往華盛頓,去與美國國會交涉,以期加速解決其扣繳部分美國聯合國經費一事。在那裏,他得到了熱忱的歡迎。他把國會議員都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看待,甚至包括根本不支持聯合國的北卡羅萊納州參議員傑西·赫爾姆斯(Jesse Helms)。

一年後,安南前往伊拉克與薩達姆就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進入其府邸一事進行協商。這是對安南與美國國會的之間關係的一次檢驗。當時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希望進入薩達姆的總統府———薩達姆有很多處總統府———進行檢查,就像進入其他伊拉克政府大樓一樣自由。薩達姆說,夠了吧,總統府是我自己的家。美國就此事以軍事行動相威脅。

但是反戰團體希望這件事能夠避免以武力的方式解決,尤其是一些宗教團體對安南施壓,要求他有所作為。美國和英國可不希望這樣,但迫於公眾壓力,他們同意讓安南前往伊拉克。安南到達伊拉克後與薩達姆進行了麵對麵的會談,並成功地為武器核查人員進入總統府議定了相關條件。安南勝利而回———可是在一些圈子裏,安南與薩達姆的成功協商給他引來了一些懷疑與不信任的目光。

在回答一個記者的提問時,安南說,薩達姆是一個他可以與之做交易的人。這是一句不合時宜的評論。在安南看來,這隻是對事情的簡單陳述。他與薩達姆進行了協商,兩個人達成了協議。實際上他就是在和薩達姆做交易。但是對美國的聯合國批評者們來說,這聽起來像是安南和薩達姆已經成了朋友;而當時在他們眼中,薩達姆是他們不共戴天的敵人。在美國,一直存在一股約占25%左右的不可小覷的少數派,從聯合國建立的那天起,這些人就不喜歡也不信任聯合國。安南已經試著與他們中的一些人建立了聯係與溝通。但是美國極右勢力可能會利用其1998年的伊拉克之行以對付他。就那25%的人而言,伊拉克可能會成為科菲·安南的易受攻擊的軟肋。

諾貝爾和平獎The Nobel Peace Prize

盡管如此,安南第一任任期餘下的時間都比較平穩。在美國,保守派喬治·W 。布什於2000年當選為總統。安南是最先打電話給他向他表示祝賀的人之一。他像新任總統的朋友和政治支持們一樣叫布什“W”。(在德克薩斯州,“W”的發音為“Dubya”。)安南知道,自己必須與安理會所有的常任理事國———其中尤其是美國,以及所有的成員國一起工作。

在後冷戰時期,幾乎遍及各大洲的成員國政府都積極有力地利用聯合國來處理解決對和平和安全的威脅,2001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聯合國及秘書長安南諾貝爾和平獎。

在奧斯陸,安南與韓國外長韓升洙一同上台領獎,韓升洙當時是聯大主席,是以聯合國名義受獎的。安南的獲獎致辭由其主要演講稿撰寫人愛德華·莫蒂默(Edward Mortimer)起草,然後又由莫蒂默的助手納德爾·莫薩維茲德(Nader Mousavizadeh)———一個有著伊朗血統的美國人———修改。納德爾的潤色使安南的致辭更為精彩。安南在致辭中呼籲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對抗貧窮、無知與疾病,“在今天的阿富汗,生為一個女孩子,”———他開始說道,以聚焦於一個孩子發端:“就像生活在一個距當今一小部分人類已建樹的繁榮有幾個世紀之遙的年代。”

第二任期TheSecondTerm

讓我們一直感到驚訝的是,安南秘書長的順利還在繼續。他的聲望隻升不降,聯合國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製定外交政策時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這真是讓那些反對聯合國的人感到苦惱。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可就在聯合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前1個月,恐怖分子襲擊了美國,摧毀了紐約曼哈頓的世貿中心雙子樓。同時受到襲擊的還有華盛頓的五角大樓。

事情發生後,美國人民沉浸在極度的傷痛之中。世界輿論一片同情之聲。但是,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在被打了一巴掌之後是不可能再把另一邊的臉頰伸出去挨打的。我記得當時我在聯合國,周圍的人們都相信美國一定會狠狠地進行報複。但我們不知道美國會報複誰,而我們也真誠地希望美國不要冤冤相報。

世貿中心被襲一個月後,美國入侵阿富汗;入侵之後才告知聯合國其入侵的理由。當時,幾乎全世界都很同情美國的遭遇。所以就算有人反對美國采取軍事行動,聲音也非常小。

美國為反伊軍事行動尋求支持The US Seeks Support for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Iraq

美國入侵阿富汗後,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是沒有抓到本·拉登。然後布什政府又將世貿中心恐怖事件以及國際恐怖主義與薩達姆拉上了關係。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公眾認為這就是事實。但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世界各國及人民對美國的支持開始逐漸消退。新保守主義的政策專家們認為,為了實現民主化,必要的情況下是需要使用武力的,尤其是在中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