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至聖,在於他培養出大批學者、外交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德行科的代表人物,有顏回、閔子騫;言語科的代表人物,有子貢、宰我;政事科的代表人物,有冉有、子路;文學科的代表人物有:子夏、子遊。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概括自己的呢?
“我有知嗎?我沒有知呀!有個鄉下人向我討教問題,我一無所知,我隻是就他所問事情的兩端,反過來不斷地詢問他,一直問到從中找到答案為止。”他帶著一抹抱愧的神情說。
“文獻上的學問,我也許學得和別人差不多,但就身體力行做一個君子而言,我還沒有做到。”他帶著一絲歉意的口氣說。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夫子聖矣。
念誦著《詩》中的這句話——“仰望著高峻的山嶺,行走於壯闊的周道”,我們想象著孔子的為人,是否也會像千年前的司馬遷在想象孔子一樣,久久徘徊,不忍離去呢?
夫子,天地之心矣。
番外神的年代,人的年華
這是一個神性蓊鬱的時代,神很近,人很遠,從殷商之王室,默默無聲地退出一人,放棄王子車輿,騎驢遠遁深野,他,是孔子的始祖微子啟;
這是一個巫風駘蕩的年代,神忽遠,人忽近,從周朝之諸侯國宋國,謙柔恭謹地走出一人,卻因妻室美豔,橫遭殺害,他,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
這是一個褪下神秘色彩的時代,神走了,人來了,從魯國之陬邑中,威武雄壯地轉來一人,武功驚人,勇猛聞世,他,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孔子,原是一朵從圖騰裏開出的花。
1.微子啊,微子
讀一本書,讀到的,是兩個故事,一個是文字所表達的故事,一個是文字背後所滲透的故事;讀一個人,讀到的,是兩個人,一個是現世生活中的本人,一個是先世生活中的先祖。
唯有讀了這二元結構的書或人,其內容,才算是完整了。
讀孔子,亦如是。
孔子的先世,是一首縹緲的詩詞。
因尚未拈到描述孔子祖輩的較為合適的詞,遂草填《望江梅》如下:
閑夢遠,孔子未臨世。殷商王宮紅袖軟,鶯語一斛天子暗。忙煞孔祖先。
閑夢遠,先人正出奔。千裏風絮草色青,煙河漠漠宿雲亂。人遺百花川。
然而,僅憑一首詩詞就概括了孔子的先世,未免太過朦朧,太過抽象。
從詞中,僅能得悉,孔子之先祖因商紂王被紅袖搞昏了頭,忙得不可開交;接著,先祖們開始奔逃,頗有亡命天涯的味道;然後,先祖們就把後代,把孔子,遺留在了一個野花錦簇的河川之地。
那麼,他們究竟是在為何而忙亂,為何而奔逃呢?
其粉墮百花洲之地,究係何地?
遁入曆史的罅隙,捋開曆史的紋理,不難看到,一個古意騰騰的故事,正泊在夜之央、寂寞之央,泊在寧靜的旋渦中央。
故事中,有四位主角,他們無意中,毫不知情地決定了孔子的降生之地,而此地的人文環境,又無形中,毫不保留地影響了孔子的人生印記。
這四位來自遠古的嘉賓,分別是孔子的始祖微子啟、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越過千年的塵埃與花香,淌過湍急的時光之流,我們與他們,相遇在夢幻的一刹。
滾滾風塵中,我們遇到的第一個人,是微子啟。
微子生活在一個神性蓊鬱的時代,那時候,神很近,人很遠,微子,很模糊。
天上,煙雲流蕩;人間,客影飄忽。我們唯一清楚的是,微子與商紂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微子稱兄,紂王道弟。微子雖是老大,但他出生時,母親不是老大,而是側室;紂王雖是老小,但他出生時,母親已不是老小,而是正妻。因而,紂王運氣好,成了殷商王室的繼承人,做了殷商的大當家。
紂王很聰明,很靈活,很能說會道,很見多識廣,很會辦事,很有勁兒,經常空著手和猛獸打架;也很愛顯擺,很外向,很活潑,對自己總是熱情洋溢,別人不誇他,他自己使勁兒誇自己,說全天下的人都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