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
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
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五言詩可舉古詩十九首為例。四言詩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詩非常少見,不舉例。樂府又有雜言詩。所謂雜言,是說詩句的字數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雜言的樂府詩是很常見的。這對後人的古風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歡寫雜言的古風。
就語言的形式說,漢魏六朝詩和散文的區別並不很大。五言詩(或四言詩、七言詩)隻有兩點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數一定;(二)押韻。至於雜言詩就更和散文近似,因為除了有韻以外,和散文就沒有什幺顯著的差別了。當然,雜言詩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難說就是雜言詩的語言特點。隨著駢體文的寫起,魏晉以後的詩比較多用對仗。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對仗。但是這也不成為這個時期的詩歌語言特點,因為當時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駢體文的影響,也喜用對仗。再說這個時期詩用對仗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的;用對仗,隻是一種修辭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從另一方麵說,多用口語詞彙卻是漢魏六朝詩的特點。樂府歌辭多數來自民間,口語詞彙固然非常顯著。例如:
何用問遺君?雙珠毒瑁簪。(有所思)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同上)
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上山采蘼蕪)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同上)
就是當時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較接近口語的。例如:
何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古詩迢迢牽牛星)
男兒寧當格門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同上)
報書與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同上)
詩歌口語化,這是優良的傳統。唐詩宋詞都是循著這條道路發展的。至於元曲,那就更加口語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