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蒲鬆齡悼念顧青霞居然用“牡丹亭下吊香魂”這樣的詩句,這是不是寫孫蕙的意願呢?肯定不是。因為此前孫蕙已死,如果蒲鬆齡替孫蕙抒懷,就應該寫為他們地下相聚感到欣慰,應該在詩歌串―提孫蕙的名字或用隱語寫出孫蕙,再用“三生石”這樣的典故才對。

但是蒲鬆齡用的是“牡丹亭“,他對顧青霞的感情赤裸裸地被表現了出來。

蒲鬆齡對顧青霞的愛,是柏拉圖式的愛,潛隱卻強烈而執著,它在數十年間影響到了蒲鬆齡的創作,直接影響到《聊齋誌異》多篇名作的誕生,比如《連城》《宦娘》《綠衣女》《連瑣》《林四娘》《白秋練》《狐諧》等名篇。《連城》是《聊齋》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寫男女之間的知咅之戀。男主角喬生獻給女主角兩首詩,其中之一是:"慵髮高髫綠婆娑,早向蘭窗繡碧荷。剌到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磨雙娥”。

這首詩對連城、喬生之間那場驚天動地的戀情有重要的促成作用,而這首詩就足蒲鬆齡原封不動地從組時《閨情呈孫給諫》中搬過來的。如上所述,《閨情呈孫給諫》是描寫顧青霞的,篤於愛情的連城就是顧青霞的化身。

但連城愛卜。的,卻不是什麼高官,也不是什麼貴公子,而是蒲鬆齡式的窮書牛!《宦娘》是《聊齋》中最富有詩意的愛情故事之一。女鬼跟人間書生相戀而不能結合,就相約來世,這是“牡丹亭下吊香魂”思絮的小說化。這篇小說有首關鍵性的《惜餘春詞》,是女鬼宦娘寫的,也是從蒲鬆齡的原有詞作中原封不動搬過來的:“因恨成癡,轉思作想,曰曰為情顛倒。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甚得新愁舊愁,劃(丄?)盡還生,便如青草。自別離,隻在奈何天裏,度將昏曉。今曰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拚棄了。芳衾妒夢,玉漏驚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說長宵似年,儂視一年,比更猶少;過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聊齋主人人生、蒲鬆齡這首詞抒發對情人的思念之情,非常動人。

蒲鬆齡跟妻子之間並沒有這樣的感情,他也沒有人們推測過的"第二夫人”,這首詞與蒲鬆齡對顧青霞的暗戀有關。連瑣、林四娘都是文雅羞怯的女鬼詩人,綠衣女是會吟詩會唱歌、音聲悠細的綠蜂所化,白秋練是以詩為命的白蜜脈,她們都酷似視詩如命的顧青霞,包括她們的形象和聲音。特別是女鬼連瑣用娟秀的筆跡寫連昌宮詞,用溫柔秀曼的聲音吟唐詩,瘦怯美麗,幾乎就是顧青霞的翻版!而這些美女的戀愛對象,除《林四娘》中陳寶鑰是有官職的曆史人物外,其他一概是窮書生,是蒲鬆齡的翻版。可以說,蒲鬆齡是借一個個《聊齋》故事,將現實人物變形,借神鬼狐妖形式和自己的夢中情人成神仙眷侶。請特別注意一下《狐諧》,請仔細閱讀,如果看蒲鬆齡的手—知道,―動最多、推敲最仔細、最費斟酌的一篇小說。

蒲鬆齡在這篇小說中指桑罵槐,艾顧青霞一生悲劇的孫蕙給罵了血噴頭!《狐諧》寫一位口若懸河的狐女跟幾個書生鬥嘴,是個詼諧的談笑故事,狐女機智的談吐被描寫得妙極趣極。狐女的情人叫“萬福”,小說最後寫一直跟狐女鬥智的孫得言出了個上聯“妓者出門訪情人,來時萬福去時萬福”。

他把“萬福”的名字嵌在裏麵加以調侃。狐女應聲對出下聯:“龍王下詔求直諫,鱉也得言龜也得言”。對得很工整,把孫得言的名字嵌在內,罵孫得言罵得很巧。

蒲鬆齡綿裏藏針,用山東話來說是“罵人不吐核”,其實狐女先前妙趣橫生的話語都是為最後這句“鱉也得言龜也得言"做鋪墊的。

蒲鬆齡把一句最關鍵的話藏在許多詼諧談笑的話裏。這句話是蒲鬆齡處心積慮又巧妙隱晦地罵孫蕙的。罵得咬牙切齒,罵得入骨三分,罵得曲折隱秘,罵得痛快淋漓!孫蕙是朝廷言官,是專職向皇帝進言的給事中,又稱“給諫”,蒲鬆齡在詩詞、信件中一直尊稱其為“孫給諫”。現在他借小說人物的嘴,說一個姓“孫”名“得言”〔即姓孫的言官也》的人,是“蜜也得言龜也得言”,這等於說姓孫的給諫大人算什麼東西?烏龜王八蛋!馬瑞芳揭秘《聊齋誌異》蒲鬆齡跟孫蕙年輕時是好友,最後孫蕙在《聊齋誌異》中卻被如此影射,為什麼?二十年前我寫《蒲鬆齡評傳》時注意到,孫蕙做言官後,他的家人在家鄉橫行,其他人敢怒而不敢言,蒲鬆齡拍案而起,寫了《上孫給諫書》揭露孫家人的不良行為,這一事件可能造成了二人的疏遠。

但經過多年的探察思考後我發現,蒲鬆齡對孫葸的深惡痛絕主要是為了顧青霞。孫蕙會不會因為發現了自己當年的幕賓、一個窮愁潦倒的秀才居然對自己的小妾懷有特殊情愫,從而產生疑慮,既疏遠蒲鬆齡又冷落顧青霞呢?從蒲鬆齡的詩作中,我們還看不出這樣的跡象。直到孫蕙做給諫後,蒲鬆齡在他寫給孫的許多詩中,仍是持友好態度。

但是,在孫蕙和顧青霞相繼死後,蒲鬆齡對孫蕙的態度有了突發性變化。估計是蒲鬆齡因為美麗的才女顧青霞鬱悶而死,對執拷子弟孫蕙有了更進一步的汄識,才借《狐諧》把自已內心最隱密的怨恨抒發出來。作家借小說抒發隱秘的感情不是什麼稀罕事,九年前我參加一個中國當代作家和日本研究者的聚會,有日本學者詢問:“你們為什麼寫小說?”中國作家的回答各不相問,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位寫抗日戰爭題材小說的老作家說“我寫小說就是要忠實地記錄偉大的抗戰爭”。

此語一出,日本學者的頭都低了下去。我的回答本分而俗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大學發生巨變,我願意像巴爾紮克一樣,做時代的秘書,用我的新儒林三部曲一長篇小說《藍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日本學者聞言點頭。

一位當紅的青年女作家說:“我寫小說是心靈的散步”。

日本學者笑了。另一位當紅的青年作家說:“我寫小說,就是借小說愛我在現實當屮想愛而不能愛的人,借小說罵我在現實生活當中想罵而不敢罵的人”。

日本學者先是愣廣一會兒,然後會意地笑了。這位靑年作家講得有趣而實在,他所說的內心隱秘大概是作家都有的,不過極少有人直言不諱。

蒲鬆齡寫《聊齋》,其中部分內容也是借小說愛自己現實中想愛而不能愛的人,借小說罵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想罵而不敢罵或不好罵的人吧。《聊齋》中愛情故事當然不可能篇篇都和顧青霞有關,但顧青霞肯定影響到部分《聊齋》故事的創作,孫蕙的為人處世也肯定影響到了《聊齋》的走向。《狐諧》對孫蕙做如此“口孽”,是不是太不寬厚、太不仁義了?如果僅僅是出於對顧青霞的戀情,算不算重色輕友?非也。

蒲鬆齡通過顧青霞的不幸,把孫蕙及與其類似的花花公子們給看透了。這些人都是兩腳畜牲,《聊齋》裏寫的那個獵豔獵到自己親生兒女的韋公子,就是為他們畫影圖形。

他們玩弄女性,他們視美玉為頑石,他們焚琴煮鶴,他們根本不懂愛情,因此他們也不配有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可能僅僅是精神愛戀,它是心的呼喚,雖然永不挑明,卻強烈而持久地埋在心底,再通過想象、變形,將愛的本質力量神鬼狐妖化,將永遠的憐愛,將深沉的愛戀,將苦澀的暗戀,將相約來生的願望,曲曲折折、巧妙隱蔽地通過小說人物表現出來。這就是蒲鬆齡和他的《聊齋》。宦娘:人鬼情未了與柏拉圖式戀愛連城:舍命剜肉為佳人王桂庵:十七世紀的〈魂斷藍橋〉鳳仙:鏡中美人巧訓夫江城:河東獅吼與胭脂虎的女權主義賛慕則參姹紫嫣紅的愛情百花園“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愛情是什麼?愛情小說為什麼有永久的魅力?《情愛論》作者瓦西列夫說:“愛情是人類精神最深沉的衝動”。

德國先哲費爾巴哈說:“愛,就是成為一個人。"根據古希臘神話的浪漫解釋,在遠古,人是一種圓球樣的東西,有四隻手、四條腿以及四隻耳朵,一顆頭顱上長著可以同時觀察相反方向的兩張臉。人力大無窮,神通廣大,人的能力讓奧林匹亞山的眾神感到不安,天神宙斯最後決定,用一根頭發把人像切雞蛋切開。人從此變得軟弱了,隻能用兩條腿走路。人被分成兩半後,每一半都急切地想撲向另一半,糾結在一起,擁抱在一起,強烈地希望融為一體……於是,塵世間產生了愛情。愛情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一代代作家探索愛情的秘密和愛情的魔力。愛情描寫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一曲《西廂記》轟動文壇,杜麗娘還魂又幾令西廂減價。

蒲鬆齡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聊齋》千姿百態的愛情具有非凡的魔力。《聊齋》構建了一座姹紫嫣紅的愛情百花園,春蘭秋菊、夏荷冬梅,紛紛綻放自己的美麗。讓我們通過具體例子看蒲鬆齡怎樣繪聲繪色地描寫愛情一宦娘人鬼情未了與柏拉圖式戀愛《人鬼情未了》,這是部好萊塢大片,男主角森被害,他是好人。該進天國,卻不肯離開人世,他放不下與之心心相印的戀人摩莉……生死隔不斷戀人的情絲,《人鬼情未了》蕩氣回腸的主題曲感動了多少中國少男少女的心!其實,早在距美國建國近兩千年以前,中國漢代就有人在寫人鬼之戀了,而蒲鬆齡最擅長寫的正是這種“人鬼情未了”式的愛情,其中《宦娘》堪稱經典之作。搴馬瑞芳揭秘《聊齋誌異》邪溫如春摣長音律,有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學得了“塵世無對”的琴藝。—天他回家途中天晚了,又正下雨,便匆忙跑到一戶人家,遇到個天仙似的姑娘,姑娘一見他就回身走進屋子。然後出來個老太太,溫如春要求借宿,老太太㈣意。溫如舂問剛才的姑娘是誰,老太太說是她侄女兒,叫宦娘。溫如春馬:求婚,老太太說絕對不可能。問她什麼原因,老太太說這很難說。由於老太太拿來的草墊子很潮濕,溫如春就正襟危坐,鼓琴以消永夜。半夜時天晴了,溫如春連夜回廣家。此後,他到一個叫葛公的人家裏彈琴,又和葛家喜愛彈琴的女兒良工一見鍾情。

他向葛家求婚,葛公嫌他窮,拒絕了。良工還掂記著他,想聽他彈琴,怛溫如春再也不肯登門。看來,溫如舂梅開二度的愛情之花又要調謝了。

但就在這時,圍繞沒冇任何越軌行為的溫生和良工接連發生了三件莫名其妙的怪事,最終促成了他們的婚姻。第一件怪事是良工撿到一首《惜餘春詞》,上麵有這樣的話:“日日為情顛倒”、“自別離,隻在奈何天裏,度將昏嘵,今口個蹙損舂山,望穿秋水",顯然這是一個女人在抒發對心上人的刻骨思念。良工很喜歡,便抄了一遍放到案頭,被父親發現以為是她寫的,葛公很惱火,為了避免閨門醜事他打算把良工趕快嫁出去。接著第二件怪事發生了。有錢有勢、才貌出眾的劉公子前來相親,葛公很滿意。

但劉公子走後,葛公在他座位下邊發現了女人的睡鞋。葛公很生氣,便不宵把女兒嫁給他了。第三件怪事緊接著出現。溫如春家的菊花變成了綠菊,而綠菊是葛家秘不傳人的袓傳品種,由良工在閨中培育。葛公懷疑良工和溫如舂有私情送給他綠菊,於是前去探察,偏偏又在溫如春的案頭發現了他認為是女兒寫的淫詞,還有溫如舂寫的帶"色”評語!溫如春見狀立即把葛公手裏的詞奪走,像做賊心虛一般。葛公斷定女兒跟溫如春私相往來,怕醜事暴露,就把女兒嫁給了溫如春。溫如春和葛良工一對有情人莫名其妙地終成眷屬了。聊囊悄魔力、畚婚後,良」發現冥冥中有人在向溫如春學琴,並且學得很執著,越彈越好。小兩口拿著一麵可以照出鬼魅的古鏡到有琴聲而沒人影的書房一照,溫如春當年鍾情過的少女宦娘出現了,說明了前因後果。宦娘是死了一年的女鬼,喜歡琴箏。她對溫如春傾心向往,但人鬼有別,她就想方設法給溫如春撮合佳偶,報答溫如春對自己的感情。宦娘這是“調他人之琴瑟,代薄命之裳衣清代《聊齋》點評大家怛明倫的評語\她對溫如春說,“如果有緣,再世可相聚耳。

“這是多麼深沉的愛情!少女為音樂生情,幫助心上人跟他所愛的人結合,自己再跟心上人相約來世。在蒲鬆齡之前,還從沒有人探討過這樣的問題:男女之情能不能在性愛之外以精神契合為終極目標?蒲鬆齡以《宦娘》使人鬼戀進入更髙級的精神領域,像雪地上永不凋謝的花朵。《宦娘》寫戀愛,不涉及性愛,隻涉及精神上的聯係,在古代小說裏是少有的純美情節,是人鬼戀,是精神戀愛,是柏拉圖式的愛。柏拉圖式的愛要求男女在純精神享受的雲中暢遊,具有“天使般的純潔”,這種愛常常隻是超脫塵世的幻想。如前麵所述,《宦娘》寫的精神戀愛跟蒲鬆齡的經曆有關。《宦娘》結尾表達的相約來生的欲望,跟《傷顧青霞》“牡丹亭下吊香魂”中表達的感情有微妙的聯係。《宦娘》是人鬼戀,是知音之戀,是精神戀愛。這個故事是蒲鬆齡栽種到神州愛情百花園中的異種。連城:舍命剜肉為佳人連城是個美麗的才女,知書達禮,摣長剌繡,她的父親史孝廉拿她的《倦繡圖》征少年題詠,其實是想挑女婿。

“倦繡”,是少女懷春的意思。貧士喬生寫了兩首詩,其中有兩句:“剌到鸞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娥”。

這是形容少女刺繡刺到鴛鴦時非常失落,停下了針線皺起了眉頭,在想什麼呢?當然是想自己年輕美貌卻不能像鴛鴦那樣成搴馬瑞芳揭秘《聊齋誌異》朋雙成對。喬生讀懂了連城對愛情的渴望,跟連城產生共鳴。連城看到喬生的詩,很高興,於是對父親極力稱讚喬生。

但史孝廉嫌喬生窮,原來史孝廉征詩擇婿,征詩是幌子,挑有錢人做女婿才是真正的目的。連城逢人就誇喬生,還偽稱父命派傭人送銀子給喬生讓他安心讀書。喬生說,“連城我知己也”,思念連城,如饑似渴。連城和喬生取得感情契合時還從來沒見過麵,這和因外貌吸弓以“色”為標誌的一見鍾情有本質區別。連城想通過幫助喬生金榜題名來實現洞房花燭的夢想,但父母之命卻替金錢說話,史孝廉把連城許給鹽商之子王化成。連城因此病倒,奄奄一息。這時有個西域久陀出了個偏方,要用男子胸頭肉一錢做藥引子。這時,以父母之命選擇的女婿王化成露出了自私的麵目,嘲笑史孝廉“癡老翁,欲剜我心頭肉耶”。史孝廉一氣之下宣布,哪個男子肖割肉給連城治病,就把女兒嫁給他。關鍵時刻,知己之戀發展為向心上人獻身。喬生登門,親手割下胸前肉交給頭陀。史孝廉被感動了,想實現諾言。這時,在生死考驗麵前畏縮的鹽商兒子乂跳出來堅持對連城的占有,聲稱耍告官。史孝廉隻好把喬生請來,準備用一千兩銀子致謝,喬生拂袖而去,說,我不愛惜心頭肉是為報答知己,我不是賣肉的!這時,連城派仆婦勸喬生說,我夢到三年必死,你何必跟人爭“泉下物”?喬生明確表示,他對連城的愛是知己之愛,“士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隻要連城和他同心,婚嫻不過是可冇可無的形式。連城信守忠誠,在鹽商逼婚時憂憤而死。喬生前往吊唁,一痛而絕,相從地下。喬牛對連城說,你死了,我怎麼能自己獨活?他追索連城的托生地,想繼續追隨,紀洱生緣。

他們的癡情感動了一位在陰司掌權的好朋友,給他們爭得複活的機會。經過生死相從,連城和喬生在陰司完成了自主婚姻。連城和喬生為了愛情,生者"了以死,死者可以生,生生死死不變。這是牛死戀,是知己之戀,足超越貧富之別的知己。在這個愛情故啦裏,以封建家長、官府為一邊,以真心相愛的青年男女為另一邊,雙方丨熱化相拚,在金錢不能誘、威武不能屈、生死不能隔的戀人麵前,父母之命、金錢官府被打得落花流水。《連城》足一曲頑石亦為之點頭的知己之戀頌歌。《聊齋》中還有個描寫知己之戀的小故事《瑞雲》。瑞雲是杭州名妓,身價很高,淸貧的賀生苒歡她,卻沒能力跟她相聚、給她贖身。不久,冇位異人在瑞雲額頭上按廣指頭,結果在瑞雲臉上留下塊墨痕,一天天變大,關女瑞雲變得醜狀類鬼。這個時候,賀生毅然將她贖回家。瑞雲不肯以正妻自居,賀生大義涼然地說:“人牛所重者知己,卿盛時猶能知我,我豈以卿衰故忘卿哉!“故事結局是喜劇性的,異人幫瑞雲恢複了如花的容顏,而且感吸“天下惟真才人為能多情,不以趼媸易念也!”古代小說中的妓女形象個個美麗,蒲鬆齡卻寫個醜狀類鬼的人,而且讓她的情人經受了考驗,唱了出知己之戀的輕離劇。像《連城》這樣男女主角已經共曆生死但還沒見過麵,當然不會是見色起意。而《瑞雲》把古代小說中常見的驚豔、獵豔發展到不以妍媸為念的境界,這是很大的進步。《聊齋》愛情在人鬼戀上出彩,在知己戀上出眾,那麼在前輩作家最常寫的題材卜。能不能出新呢?比如,古代作家最喜歡寫凡間男女一見鍾憒,那麼蒲鬆齡又是怎麼弓的呢?王桂庵:十七世紀的《魂斷藍橋》中國古代因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要有意外際遇才能見麵,往往見鍾情,產生以外貌吸引為主的愛情。《西廂記》張生在佛殿者到崔鶯鶯,“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上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