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美的感受(1)(2 / 3)

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時,驚歎“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說是在哪裏見過。這種感覺在以佛道為主題的《紅樓夢》裏,自然和前世有了因果關係。

實際上,這種初次見麵就“怦然”心動的感覺就是“一見鍾情”。一男一女第一次見麵,四目相對,瞬間電光石火,熱血沸騰,便把心交給了對方。談情說愛的過程在瞬間完成,共同締造浪漫與輝煌,這就是一見鍾情,又稱一見傾心,是一種兩顆心碰撞後的驛動。因為有了一見鍾情的美麗,連清晨淡淡的花香也注定成為傳世愛情的伏筆。一見鍾情是一種人世間可遇不可求的美麗情緣,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海倫與哈裏斯、柳夢梅與杜麗娘……一見鍾情的美感基礎在哪裏呢?本質上,一見鍾情很好地說明了愛情是一種感性欲望:你遇到一個帥哥或者一個美女,突然就發現自己不可抑製地喜歡上了他(她),對他(她)朝思暮想,為他(她)日夜愁腸。甚至就有人為此害了相思病,不吃不喝,一命嗚呼。有人說,這種愛是至純的,不摻一絲人間汙俗;有人說這種愛是最低下的,源於對人類動物本能的放縱。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個五官醜陋的人,就算這個人有聖人一樣高尚的情操,豐博的學識,可是你能在初見不識的瞬間對這個金玉其內,敗絮其外的人,產生那種強烈的愛慕心理嗎?這樣看來似乎一見鍾情隻不過是貪戀美色而已。那麼習慣標榜自己是正人君子的我們為什麼對這種情感還是充滿了期盼與欣賞呢?這也說明一見鍾情源於“貪戀美色”,但是又不僅如此。

從心理特征上看,通常鍾情男女初次相見,除了對對方良好的學識風度、優美的身體儀表、得體的進退談吐等外顯人格特征表示悅納、接受、欣賞外,異性交往在審美標準上的“生理效應”也是激發情感的重要因素。可以認為,陷入一見鍾情的雙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親近、愉悅、愛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體驗與感受,這正是異性相吸的“自然”基礎,特別是對那些“條件”相當的男女更是如此。一見鍾情要多久?答案是30秒。根據英國專家所進行的大規模快速約會實驗,如果在30秒內無法讓異性印象深刻,那麼就注定成為“無緣人”了。這樣看來,兩個人在“一見鍾情”之前,必定事先通過感覺和知覺,在心中形成一個表象的模板,一旦遇到與這個表象的模板相符合的異性,便瞬間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經過一係列的概念的確定、推理和判斷,瞬間確定這個人是一生值得珍惜的人。

什麼是美學上的“林泉之心”

宋玉的《風賦》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楚襄王遊於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也?”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也,庶人安得而共之?”這裏,楚襄王對風,可以說是有一種審美的心胸、即非功利的態度,而文人宋玉則是一個馬屁精,他把風這種自然現象與王者氣象聯係起來,顯得極其矯情、不自然、令人作嘔。什麼才是一個審美的心胸呢?

審美是一種精神性活動,其目的與效果都是滿足人的精神性需求,也就是悅人耳目,並不帶來物質上的好處。因此,要進入審美活動,必須首先在心態和意識上調整好自己,把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物質利益得失暫時置之腦後,靜下心來關心一下賞心悅目的世界。

宋代畫家郭熙在談到繪畫的體會時說,“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簡單來說就是欣賞山水,要“以林泉之心臨之”,才能發現美的最高價值。

這裏的林泉之心就是審美的心胸,是超越世俗塵淖的真我的體現。這種審美態度和審美胸襟對於審美活動確實是至關重要的。

古人雲:“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所設,若無詩人,即無此種境界。”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一草一樹,一丘一壑,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些極富光彩的山水審美思想都說明,自然景物要成為審美對象,成為“美”,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去“喚醒”它,去“照亮”它,使它從實在物變為意象,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現在許多人心靈浮躁於功利的世界,自然就不可能進入“會心”和“暢神”的高層次的審美了。

佛家的“境由心生”就是一個真理:審美環境由自己的心態來營造,功利心不放下就與美無緣。古人在彈琴作歌的時候十分講究:要焚香沐浴,靜居燕坐,明窗淨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靜候那一縷清音……講究的也正是一種審美的心胸。

“林泉之心”從美學的角度理解,具有兩個層次的內涵。一是抱著平等親愛、空明清涼的心態。二是人情、人性與山水的共鳴,移情作用的體現。它告訴我們,隻要擁有發現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隱逸到山水之中,在紛繁的紅塵俗世中同樣可以獲得審美的至純之樂。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學中的審美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我怎樣來靠近你——談審美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