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美的感受(2)(2 / 3)

說明美感有共同性的例子很多,如《淮南子·說林訓》:

“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麵,而皆悅於目。”《淮南子·修務訓》:“故秦楚燕魏之歌也,異轉而皆樂。”世界各國人民、各階層人士在觀賞我國的萬裏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巴比倫空中花園等古老而雄偉的建築時,也能產生大致相近的共同美感。之所以有這種共同的美感,首先在於我們有著欣賞美的同樣的眼睛和耳朵,還離不開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基礎以及共同的社會文化。

從好萊塢大片看審美疲勞

好萊塢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理所當然地吸引了眾多眼球。但是除一些經典之外,很多都是模仿秀的“同係列”,畫麵上不外乎光怪陸離的電腦特技、捍衛自由的精神主旨、血腥暴力色情的片段、對外族文明的異化等。比如《斯巴達三百勇士》就存在對古東方文明的妖魔化,本來英明神武的波斯君王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個渾身掛滿金鎖鏈、戴著耳環鼻環眉環的巨人,而且基本所有波斯人的形象都是珠寶商的造型。然後,波斯大軍裏的東方部隊,要麼是騎著大象,要麼騎著皮糙肉厚的犀牛,要麼拿著簡易手榴彈,甚至還有些怪物級別的半獸人。可憐東方文明的神秘燦爛到了好萊塢大片裏就成了這個樣子。這樣的電影看多了也不免覺得故事有些俗套,看了開頭就知道了結尾,使人難以提起興致,這就是一種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具體表現為對審美對象的興奮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對對象表示厭棄。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是說當刺激反複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的時候,反應就開始變弱。通俗點說,就是對於一種事物的反複欣賞所產生的一種厭倦心理。作為一個欣賞者,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認知和感知的原動力,如果一件事物或者行為長期地出現在眼前,人就會對這個事物或者行為在心理上失去好奇感,潛意識就會讓你的頭腦或者意識轉而去發現可以重新喚起好奇感的事物,這時所謂的審美疲勞出現了。

審美疲勞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並不是審美對象變得不美了,事實上隻是人們對習以為常的美變得“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了。為了避免審美疲勞,迎合我們“喜新厭舊”的心理特征,就要不斷地求新求異,創造出具有獨創性的審美對象。比如電視劇《紅樓夢》在選演尤二姐這個演員的時候,讓每個人演一段尤二姐吞金自殺的那場戲。許多來應征的女演員都哭得淚流滿麵,痛不欲生地去吞金子。隻有一個演員表演時一滴眼淚也沒流,她平靜而近乎絕望地表演使她終於贏得了這個角色。大家可以想象,尤二姐的自殺是封建道德的悲劇,尤二姐是流了無數眼淚之後絕望自殺的,如果這時候她還哭,反而會讓人覺得她自殺時的心情過於浮躁。她沒有眼淚,悄無聲息地吞下了金子,正像她那樣悄然無聲地進入了賈府,悄然無聲地進入了她悲慘的命運一樣,反而給尤二姐那並不光彩的一生畫了一個合情合理而又帶有無奈與悲涼的句號。

在藝術創作領域,任何法則最終都會被淘汰,今天看來是美的法則也許明天就是美的桎梏,如果非要找到一個所謂的法則的話,那就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若要俏一身孝——色彩體驗

白色曆來是純潔、天真、輕盈的象征,給人一種害羞的感覺,但這不是真正的害羞。它們隻是在耐心地等待引起別人的注意,看上去很害羞,但實際上它們是非常外向活潑的。喜歡白色的人無論做什麼,總是帶著一種聖潔的生活態度。別人也會認為他們如此,盡管他們可能並非真的如此。當年拿破侖的皇後約瑟芬還用白色戰勝過她的情敵呢:約瑟芬不僅美麗而且是個充滿智慧的女性,她曾因拿破侖另結新歡而失寵。一次約瑟芬得知拿破侖將帶那位“情敵”出席一個重要的晚宴,傷心之餘她並沒有采取任何過激的舉動,而是暗中打聽出那位新歡當晚將穿一套綠色的晚裝,於是約瑟芬便派人將宴會大廳所有的落地窗簾全部換成與其晚裝同樣的綠色,自己則備了一套乳白色的禮服。宴會當晚,那位情敵完全淹沒在一片綠色之中,而身著白色的約瑟芬則被襯托得清水出芙蓉般美麗耀眼。這一“白色”之戰使約瑟芬重新贏得了愛人的心。

灰色是最為柔和的色彩之一,任何色彩隻要加入了灰色都會變得平和。較之於白色的純潔、灰色的平靜,黑色卻以其深沉成為繽紛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員,黑色的含蓄、冷靜、矜持以及神秘在潮起潮落的服飾風尚中所向披靡。其他的色彩也各有各的象征意義,比如綠色的寧靜與和平、紅色熱烈而有激情、橙色的運動與活力、藍色的悠遠淡泊等。

2002年,電影界有部大片讓人至今記憶猶新,它就是由第五代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影片《英雄》。影片以劇中人物無名在宮殿上被秦王接見為這部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再以無名和秦王講述的兩個版本、三個故事為整個框架的內部要素,使得一個簡單的刺客刺秦的故事變得撲朔迷離,情節跌宕起伏。其中,最讓觀眾念念不忘的是導演在該部電影中所采用的一個創新性的敘事手法,即對色彩修辭的運用。他大膽地采用黑、白、紅、藍、黃五種不同的色調來表現故事情節,刺激觀眾的視覺思維,激發他們的審美意識。一句話,觀眾在這部電影中獲得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