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文學在內容上的特點是著重表現自我,強調表現主觀世界。例如英國著名的現代派作家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對人物的性本能和變態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部分獨白是這樣的:“一刻鍾以後在這個早得很的時刻中國人該起身梳理他們的發辮了很快修女們又該打起早禱的鍾聲來了她們倒不會有人打擾她們的睡眠除了一二個晚間還做禱告的古怪牧師以外隔壁那個鬧鍾雞一叫就會大鬧起來。”這樣完全無標點,無“障礙”的連貫敘述,以及完全表現的人物迷離恍惚的心理狀態,明顯地受了弗洛伊德的影響。
現代派文學中的象征主義派、超現實主義派、新小說派、表現主義派、荒誕派等也深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經常運用象征、夢幻、暗示等藝術手法。象征主義派認為,藝術不是反映客觀世界,而是以夢幻的浪漫形式表現主觀世界,描繪作者內心深處的奧秘,藝術家的王國就是深沉的夢境。
神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美麗的神話傳說:精衛填海、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等。問題是:除了美麗的故事,你知道神話原型也是美學批評的一種嗎?
神話原型批評試圖發現文學作品中反複出現的各種意象、敘事結構和人物類型,找出它們背後的基本模式。批評家強調作品中的神話類型,認為這些神話同具體的作品比較起來是更基本的原型,並把一係列原型廣泛應用於對作品的分析、闡釋和評價。
神話原型的理論來源有兩個:一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他認為自原始時代以來,人類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經驗長期積累,“沉澱”在每一個人無意識深處,其內容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普遍的,是曆史在“種族記憶”中的印記。還有一個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他在所著的《金枝》中解釋了意大利某地的古老民俗:一個強者從聖樹上折下一段樹枝,然後殺死老國王,取代了他的王位,這就是一種“弑王”的原型,《金枝》一書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原型理論的集大成者弗萊構建了一個根據時辰、季節和生命過程而建立起來的框架,基本囊括了所有文學類型:(一)黎明、春天和誕生階段:這是關於英雄誕生、關於複活、關於創造以及關於黑暗、冬天和死亡勢力失敗的神話。從屬人物有父親和母親。這些神話是傳奇故事、酒神讚美詩和狂想詩的原型。
(二)正午、夏天、婚姻或勝利階段:這是關於羽化登仙、神聖婚姻和進入天堂的神話。從屬人物有同伴和新娘。這些神話是喜劇、牧歌和田園詩的原型。(三)日落、秋天和死亡階段:這些是關於衰落、垂死之神、暴死和犧牲以及英雄孤立無援的神話。
從屬人物是叛徒和海妖。成為悲劇和哀歌的原型。(四)黑暗、冬天和解體階段:描述的是關於這些勢力取勝、洪水和回歸混沌、英雄戰敗和世界末日的神話。從屬人物有食人妖魔和女巫婆,成為諷刺作品的原型。
總的來說,神話原型的批評原則主張將作品放到某個神話原型中去研究,提倡遠古神話與現代作品相聯係,其旨趣是尋求堪稱原型的意象、母題和模式。這些事物之所以顯得不同凡響,是因為它們那種普遍存在的原始的性質,使人賞玩之、體驗之則隱隱約約有參與宇宙經驗之感。原始神話是一個精靈,它有著創造性的幻想,一旦獲得自由表現,它就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重複自己。如果對人類文藝中的形象做出更加細致的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形象乃是我們祖先的無數典型模式化了的結果。
隱形的翅膀——審美想象
在審美活動中,想象是一雙隱形的翅膀。
審美想象往往創造出新的意象。比如當我們以一種“現實”的態度去看石林中那根被稱作“阿詩瑪”的石柱時,它隻不過是一根普通的石柱,但是當我們放眼四望,看到那清澈的泉水,通向竹林深處的石徑時,也許又忽然會想到動人心弦的阿詩瑪的傳說,這時人們的心境就變了,普通的石柱就變得婀娜了,一個形象生動、美麗自然的阿詩瑪就從這塊無生命的石頭中誕生了,這就是想象的魅力。它是通過對已有表象的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一般來說想象加工的對象是形象信息,而不是語言或符號。同時,想象所產生的形象與直觀表象不同,是對已有表象的改造或重新組合。例如,“豬八戒”的形象雖然來自人的形象與豬的形象,卻既不同於人的形象,也不同於豬的形象。英國經驗主義者霍布斯說:“感覺有時候出現一座山的形象,有時候又顯出黃金的顏色,後來想象就把這兩種感覺組合成了一座金黃色的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