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美的感受(3)(2 / 3)

如果說審美感知會受到當前物象的局限,審美想象則既不離審美物象,又超越了這種局限,可以毫無羈絆,如天馬行空。

培根還把審美想象這種自由分割和組合的能力稱作“不合法的結婚和離婚”。“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

神思即想象,它可以突破時空限製。還有“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精鶩八極,心遊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等詩句,這些都是對審美想象基本特征的描述。朱熹說得更通俗:“如古初去今是幾千萬年,若此念才發,便到那裏;下麵方來又不知幾千萬年,若此念才發,也便到那裏……雖千萬裏之遠,千百世之上,一念才發,便到那裏。”審美想象的這種自由性是帶給我們美感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情感還伴隨著審美想象的始終,這是審美想象的又一特征。劉勰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以上都說明了在審美想象過程中,情感因素須臾不可缺。在審美想象中由於審美情感的強烈攝入,使得審美對象似乎有了改變。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情到之處,花能濺淚,鳥能驚心;辛棄疾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興到之處,青山亦能點頭。

自由與情感就像審美想象的雙翼,有了這雙看不見的翅膀,我們才能借助想象脫離現實的沉重,超然於世,卓然於人。

靈犀一點看通感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這樣兩句描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林上奏著的名曲”。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月色是視覺,梵阿林奏著的名曲是聽覺,這兩組概念放到一起作比較看似荒謬,卻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靈通之感,這就是美學上的通感。

所謂通感,是由一種感覺引發,並超越了這種感覺的局限,從而領會到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這種感覺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為用,是人們共有的一種高級的感受事物的能力。人們常常利用這種超感性的能力,創造生動的語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可見,通感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冷漠的表情”、“一彎寒月”等詞語中,人們並不能看到音調搖曳的動作,也不能摸到表情與月亮的冰冷,這就是視覺、聽覺、觸覺構成的通感。再如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