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美的感受(4)(3 / 3)

針對這一固化的傳統,李贄提出文藝作品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要保持“童心”,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須割斷與假道學的聯係;將那些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的根據,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有很大的進步性與深刻性。“天下之至文,無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李贄以“童心”說來作為孔孟之道的對立麵,認為假道學使人的言談舉止不再發自本心,因而言談舉止成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虛假世界。然而不恢複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藝創作。

道家莊子主張“法天貴真”、“複歸於樸”,以“自然為宗”是“童心說”的理論淵源。莊子認為人應順應自然,做到“真”,“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這就是說“真”是精純誠實的最高境界,不精純不誠實,就不能感動人。為了說明這一點,莊子舉出了如下理由:勉強裝哭的人,雖然表麵上很悲痛,但並不哀切;勉強發怒的人,雖然表麵上很嚴厲,但並不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表麵上有笑容,但並不和善。真正悲痛的人,雖然沒有發出悲痛的聲音,卻十分哀切;真正發怒的人,雖然沒有動作發作出來,卻十分威嚴;真正親熱的人,雖然沒有滿麵笑容,卻讓人感到十分和善。真誠蘊涵在內,精神便會表露於外。

童心說的“真心”、“真人”、“真文”對真實的強調,是對中國古典美學尤其是道家美學中“法天貴真”思想的發展,把源自人的自然天性的心看做是人成為合格的審美主體“真人”和進行審美實踐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看來,秉承“童心”即為“真人”。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人耶?”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對人間至情的追求準則,也是對《牡丹亭》中至純愛情的闡釋,並成就了他的“唯情說”。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裏的主人公——杜麗娘,是個執著於愛情的女子。她可以為愛而死,也可以為愛而生。這就是湯顯祖獨特的寫作手法,打破寫作常規。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鬟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與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麵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湯顯祖的美學思想以“情”為中心,《牡丹亭》第一出《標目》有詩:“忙出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隻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複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文學藝術的本質就是“情”,之所以感人,也是因為“情”。湯顯祖的“情”是和“理”(宋明理學,指封建倫理規範)相對的。他反對用“理”來否定“情”,有很強的時代感。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是湯顯祖唯情主義、理想主義的美學觀,表現在創作方法上是浪漫主義:幻想可以改變現實、靈氣可以突破常規、內容可以壓倒形式。“藝術應該著重藝趣的表現,而不必著重形式美”恰好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