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美的精靈(1)(3 / 3)

“飛天”神韻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佛教由印度經西域傳至中國。佛教的傳入帶來了印度佛教藝術圖像,飛天就是其帶給人最大驚喜的形象。飛天,出自古老印度神話,據佛經記載,為乾闥婆和緊那羅二神的衍變。乾闥婆,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她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音神。緊那羅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她們居住在風光明媚的天宮十寶山中,不食酒肉,專采百花香露。按佛經所講,飛天有三項職能:一是禮拜供奉;二是散花施香;三是歌舞伎樂。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隻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膀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敦煌飛天之美,美在寓意。飛天形象的產生不能不讓我們驚歎人類的偉大。古代藝術家們大膽地擺脫了佛教清規戒律,打破了封建社會衣不露體、非禮勿視的禮教桎梏,巧妙地運用誇張和想象,在有限的空間,用豪放的筆力、對比的色調創作出一幅幅超越宗教內容、表現和美化現實生活的民間風俗畫。古代畫師們用“飛”表示他們的精神解放,用“飛”傾吐他們千百年來被壓迫、被屈辱、被歧視的心聲。飛天在空中飛翔,象征著人類征服自然、駕馭宇宙空間和對未來、自由、和平的向往、追求。也象征中華民族昂揚奮進的精神。其美學基調既不是猙獰恐怖的恫嚇,也不是消沉頹廢的呻吟,而是積極向上、灑脫、開朗、樂觀的情趣。古代繪畫中還有很多人物形象采用“飛天”的造型,如“洛神”、“麻姑獻壽”、“天女散花”等女性形象,塑造出各種輕盈飄逸、巾帶淩空的模式。正如唐代詩人李白詠讚仙女詩: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繪的詩情畫意。敦煌莫高窟172窟黑飛天,是其中的典範。她那豐腴柔美、婀娜多姿的體態,伸展自如、靈動優美的舞姿,把女性柔美的形體,表現得盡善盡美。

難怪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敦煌藝術可以讓我們從“一粒沙中窺見一個世界,一朵花中欣賞一個天國”!

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我們根據瓦薩利的記載,可以確定,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她出生於1479年,達·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二十四歲至二十七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為夫人作畫。當夫人出現在畫家麵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發式,一綹綹卷發散在雙肩,身體豐滿,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戴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純真和高貴。畫麵上的她雙手輕柔地放在椅子扶手上,顯得自然瀟灑而從容。

她的右手被譽為繪畫曆史上最美的一隻手,豐滿、優雅、自然、準確,不僅畫出了皮膚的潤澤與光滑,還畫出了皮下脂肪的豐腴和手指關節的結構,有一種真正的體積感、量重感和生命力。人的骨骼肌肉都畫得十分準確、結實。可是,輪廓卻消失在若有若無之間,人物如同在一層薄霧裏,眼光、神情都在活動,笑容隱約出現,猶如霧中看花,讓人捉摸不定。這幅畫背景的運用很奇特,人物背後的山水風景,右邊的視點高,顯得景物下沉而人物上升,左邊視點低,顯得景物上升而人物下降,使人陷入似幻如夢的種種錯覺之中,仿佛整個畫麵都在變動,人物的五官、神情和手指都在活動。

蒙娜麗莎的微笑最為著名:嘴角上挑,似笑非笑。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間和嘴角,可達·芬奇卻偏偏把這些要害部位都畫得若隱若現,以展現這種朦朧美。因而當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不同感受去看這笑容時,都覺得她笑得很溫柔,但是又若隱若現,常常會被畫中人物的微笑所迷惑。乍一看去,人們會領略一份安謐的微笑,進一步觀察,又會感到笑容消逝。五百年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肖像畫令無數藝術愛好者著迷,但也令學者困惑不解。最近,美國一名科學家聲稱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秘密:達·芬奇繪畫“蒙娜麗莎”的嘴巴時,運用了模糊輪廓的手法,這種手法在意大利原文的字麵意思為“像煙般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