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我國還有一首廣泛流傳的民樂同樣叫《春江花月夜》,這使很多人疑惑《春江花月夜》到底是詩還是樂?其實民樂《春江花月夜》最初源於一首名為《夕陽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將此曲更名為《潯陽琵琶》,並立了十個小標題:“夕陽簫鼓、花蕊散風、關山臨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裏、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裏一歸舟。”樂曲這樣注釋以後,便與白居易的《琵琶行》聯係起來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意境隱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稱它作《潯陽夜月》、《潯陽曲》。也就是說一開始這首曲子和張若虛的詩並無聯係。
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以汪昱庭的傳譜《潯陽夜月》為藍本改編成絲竹合奏曲,並借用古樂府詩題改名為《春江花月夜》。改編後也有十個小標題: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舟唱晚、洄瀾拍岸、棹鳴遠瀨、唉乃歸舟、尾聲。這時樂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離愁別緒。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淪落人飄零天涯的落寞與失意,而將曲意專注在“春、江、花、月、夜”這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上,這才有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改編以後的樂曲有很多種版本,但大同小異,是同一樂曲衍生而來。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陽關三疊的離愁別緒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最為著名的送別詩,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曾把它評為唐絕句之冠。由於這首詩能夠通過典型的形象充分表現深摯的友情,所以它送的雖然隻是元二,卻被譜成琴曲《陽關三疊》,全曲曲調淳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表達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成了一首普遍運用的送行曲和眾口傳誦的詩樂名作。
我們先來讀詩。第一二句先點明送別的地點是在渭城客舍,時間是在春天的清晨。一場朝雨過後,路麵潔淨無塵,柳條清新可愛,客舍也似蒙上了一層青色。但是環境越是優美,離情就越是濃重。而楊柳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曆來象征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三四句情感更加強烈,作者選擇了“勸酒”這個富有特征的細節,來表現對朋友的深情厚意,“更盡”二字,說明酒已經喝得很多了,但送別之時意不在酒,反複勸飲隻是為了推遲離別時刻的到來。“更盡一杯”,則將這種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表現得更加真摯感人。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是點睛之筆,這裏既有纏綿的戀念,又有深切的關懷,真可謂情真意切,動人心魄。
再來聽樂。琴曲對王維的原詩進行了增補: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曆苦辛,曆苦辛,曆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複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先已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轔?能酌幾多巡!
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盡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巾,尺素巾,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
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之所以叫“三疊”是因為同一個曲調要反複疊唱三次。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疊都不相同。這首琴歌的音調淳樸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跳進,和“曆苦辛”等處都多次反複,情意真切,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的思念之情。
樂從何來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了。
有人說,音樂是神創造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家“隻是神的代言人”。天上有個主管音樂與詩詞的繆斯女神,她附在音樂家的身上,給音樂家以靈感,召喚音樂家去創作,於是人間才有了音樂。中國古書《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夏禹的兒子夏啟是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天帝非常敬重他,經常邀他上天赴宴,而每次宴請時都要演天樂助興。天樂極其美妙動聽,夏啟把它偷偷記下帶回人間,於是,人間就有了音樂。還有人說音樂起源於模仿。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從蜘蛛那裏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針;從燕子那裏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鳥那裏學會了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