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美的精靈(3)(3 / 3)

我國古代也有這種說法,《呂氏春秋·古樂》一書中說,音樂起源於“聽鳳凰之鳴”,“效八風之音”。又有人說音樂起源於遊戲。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人是高等動物,不同於一般低等動物。低等動物要把全部精力用於維持和延續生命,而人類則在維持和延續生命之外,還有過剩精力,於是在遊戲中便創造了音樂。

那麼到底是誰創造了音樂藝術呢?我國著名音樂家楊蔭瀏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書中說:“音樂起源於勞動。”這個回答完全符合馬克思提出的“勞動創造了美”這一美學論斷。

恩格斯說:“隻是由於勞動……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在這基礎上,它仿佛憑著魔力似的產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爾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樂。”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人注意到,歌曲是出於勞動的號子聲。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說:抬大木的人,前麵的人喊出“邪許、邪許”的聲音,後麵的人也跟上去喊,這就是在抬重物的勞動中所產生的歌曲。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造……”這一聲聲的號子不正具備了最基本的音樂節奏嗎?

那麼樂器的產生呢?同理,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幹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

可見音樂不是來自天上神的創造,而是來自人在勞動和生活中對美的追求。

音樂能夠煽情的秘密

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洪水肆虐,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幸免於難,投奔齊國。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苦難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間最哀怨淒楚的歌聲。歌聲向雍門四麵八方飄去,一時間山風停嘯,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動地。以致韓娥走後,雍門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晝不能吃,夜不能眠。於是百姓選派一青年做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為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於是大家愁雲消散,高歌歡舞,把雍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這個故事也許有些誇張,但是誰也不可否認音樂與情感間的神秘聯係。

音樂是世界上最抽象的藝術,無形無味不可觸摸,但是卻又是離人心最近的藝術。它讓我們在第一時間與無遮攔的情感親密接觸,擁抱激情、感受悲喜。據說哲學家尼采有次患病,偶然聽了比才的歌劇《卡門》,疾病竟然不治而愈。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近來患病,昨夜聽了比才的卡門,病意全消了,我感謝這音樂。”但是還有這樣一個例子:

1932年,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了一首叫《黑色的星期天》的樂曲,據說聽過這首曲而先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一百,它是個無形的殺手,被稱為“魔鬼邀請書”。首先被這個魔鬼邀去的,是一位在布達佩斯一家酒吧喝酒的匈牙利青年。他聽了樂隊演奏這首樂曲後,再也無法控製自己極其悲傷的感情,於是往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來解脫自己的痛苦。有一位美國姑娘出於好奇,特意借來這首樂曲的唱片,結果也以在自己的家中自殺而告終,原因也是無法忍受它所帶來的痛苦。1945年,西方國家遂下了不許演奏這首曲的禁令,並銷毀了它的唱片、樂譜,趕走了這個惡魔。

為什麼音樂具有如此煽情,甚至掌控人的生死的魅力呢?

因為音樂是一種有一定節奏組織的、通過時間而展開的藝術,而且更重要的是,音樂是純粹情感、不涉他物的藝術。把音樂的各種音響、音調要素在時間上加以組織,這就是音樂節奏的功能。音樂的節奏感不僅有生理的基礎,還有心理的感情作用在內。表情豐富的音樂之所以能感動人,其原因也在於此。一般來說,節奏緩慢的音樂一般帶給人平靜、安寧的感受,而節奏較快的音樂則帶給人激情。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貝多芬的名作《歡樂頌》放慢節拍,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曲人類大同的頌歌竟然變成了“哀樂”。緩慢的節奏給人憂鬱悲憤的感受,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亦如是;輕快的節奏給人歡快熱烈的感受,貝多芬的《黎明》亦如是。

音樂也有顏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