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美的精靈(5)(2 / 3)

建築形式中的韻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諧同音樂的和諧有共同規律。畢達哥拉斯測定,音樂的和諧同發聲體的體積之間的一定比例有關係。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長短有一定比例關係。他們把這個發現推廣到建築和雕刻上,認為建築物的和諧,也決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種可以用簡單的數值或幾何方法測定的比例關係。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築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達意義的原料(聲音)通過一定的比例關係組合成具有意義的表達作者意圖的形式(形象)。

其實對於建築的審美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建築的風格與那個曆史時代的聯係。比如說我們的曆史上,有一種說法叫做“明修長城清修廟”,就是說明了明清兩代建築上的不同風格。

婉約的書香中——徽州建築

那種仿佛從宋詞中飄散出來的清麗婉轉,那些氤氳在黑白分明的建築和月塘波影裏的古意,正是徽州獨有的韻味。

徽州的古村落選址一般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麵臨街巷,粉牆黛瓦,鱗次櫛比,散落在山麓或叢林之間,濃綠與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風格。

層層跌落的馬頭牆是徽州民居的獨有,錯落有致的在空間展示出優美的牆線,白牆青瓦鱗次櫛比,在青山綠水間洋溢著寧靜和諧,雖然隻有黑灰白的色彩,但是沒有絲毫的單調,更有著舒緩,像輕柔的絲竹,樸素莊重。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迷失在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簷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

民宅多為樓房,以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為單元,少則兩個至三個,多則十多個,最多達二十四個、三十六個。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口增長,單元還可以不斷增添、擴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幾代同堂、幾房同堂的習俗。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院和小花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花卉果木,甚至疊假山、造流泉、飾(漏)窗,和自然諧和一體。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精美,梁棟檁板無不描金繪彩,尤其是充分運用木、磚、石雕藝術,在鬥拱飛簷、窗欞扇、門罩屋翎、花門欄杆、神位龕座上,精雕細鏤。內容有日月雲濤、山水樓台等景物,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畫麵,傳說故事、神話曆史等戲文,還有耕織漁樵、仕學孝悌等民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風情長卷,賦予原本呆滯、單調的靜體以生命,使之躍躍欲動,栩栩如生。

這裏的地方戲是黃梅戲,但是也許太清脆了一些,昆曲倒是更適合一些。“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不知為什麼,杜麗娘的這句詞總覺得驅之不去。

徽州是複雜的——它亦動亦靜、亦俗亦雅。行商坐賈囊中銀兩的碰擊聲,交織著鄉儒學究的吟哦;精工細作的木雕窗欞,映襯出自然的山水如畫。“星鬥為文高映閣,江山如畫半倚城”,這正是徽州婉約的書香氣質。

一滴永恒的淚珠——泰姬陵

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妃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建築”。它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卻沒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建築群的色彩沉靜明麗,湛藍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著晶瑩潔白的陵墓和高塔,兩側赭紅色的建築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蕩漾在澄澈的水池中,當噴泉飛濺,水霧迷蒙時,它閃爍顫動,倏整倏散,飄忽變幻,景象尤其魅人。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著樂生的歡愉氣息。它的和諧對稱、花園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令無數參觀者驚歎不已的奇跡。估計有兩萬名工匠參與了泰姬陵的建造,曆時二十二年才完成。但是至今沒有一位建築師被記錄參與了陵墓的建造——建造它的本意在於讓人們隻記住在陵墓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