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孔之死一向是古羅馬文學家和雕塑家們喜愛的題材,群雕《拉奧孔》就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作者是羅得島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和他的兒子。這組群雕被發現的時候,拉奧孔的右臂已經遺失,並且兩個孩子當中一個遺失了手掌,另一個遺失了右臂。但如今都被補全。雕像中,拉拉奧孔位於中間,神情處於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同時臀部被咬住了;他左側的長子似乎還沒有受傷,但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父親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那是三個由於苦痛而扭曲的身體,所有的肌肉運動都已達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緊張,讓人感覺到似乎痛苦流經了所有的肌肉、神經和血管,緊張而慘烈的氣氛彌漫著整個作品。
幾百年來,這件雕塑越來越受到藝術家們的重視,並引發了諸多的爭論,拉奧孔痛苦的神情,就像蒙娜麗莎迷人的微笑一樣啟人深思。問題與爭論的焦點是:在巨大的創痛麵前,雕像中的拉奧孔為什麼不是大聲哀號,而是輕微地歎息?這是因為“美”是古代藝術家的法律,他們即使在表現痛苦也要避免醜,凡是為造型藝術所能追求的其他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須讓路給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須服從美,因此,拉奧孔的哀傷要衝淡為愁慘,憤怒要衝淡為嚴峻。戲劇家萊辛認為,在詩歌中拉奧孔可以穿著衣服,蟒蛇可以在他的腰上和頸上纏繞,但在雕塑中拉奧孔必須是裸體的,蟒蛇不能遮蓋他的軀幹,因為詩歌可以以此來強化恐怖,表現體麵;雕像如果也這樣的話,就無法通過肌肉的緊張和扭曲傳達人的痛苦,就會顯得臃腫和惡心。
正如大海的深處經常是靜止的,不管海麵上波濤多麼洶湧,希臘人所造的形體在表情上也都顯出激情之下偉大而沉靜的心靈。
初妝嫣然——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周傑倫一首《青花瓷》紅遍大江南北。這首歌的詞作者方文山這樣解釋他的創作初衷:前一陣子我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家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我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顧美麗”的青瓷極品,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清新流暢。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
中國的陶瓷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優秀的傳統和燦爛的文化為世界各族人民所公認。而青花瓷則是景德鎮的驕傲,它是景德鎮的偉大創舉,是景德鎮傳統名瓷中影響最大的品種,青花瓷的發明是景德鎮陶瓷前輩們智慧的結晶。青花瓷由唐代褐彩衍變發展而來,它是先民們在唐代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礎上,運用氧化鈷作為呈色劑在坯體上進行改樣的描繪並施與透明釉入窯一次燒成。青花瓷的產生標誌著中國陶瓷已由素瓷向彩繪瓷過渡的裏程碑。在此之前,中國陶瓷裝飾大部分是以刻、畫、印等裝飾為主流。青花瓷的發明使陶瓷藝術家不再單一地追求“如冰似玉”的效果,而是向彩繪瓷的領域進軍與發展,青花瓷的燒造成功震驚了整個世界,使過去的素瓷黯然失色。青花瓷之美全由釉彩和畫功來區分。而青花瓷中最具特色的鈷藍釉彩是在白色坯體上繪製,因此時坯土仍處於濕潤狀態,當畫師繪圖時自然而然產生暈染效果,呈現出柔和的暈染筆觸,然後采用釉下彩製作方式,經過燒製過程讓色彩與釉質全然結合,整個釉麵光滑平潤,晶瑩剔透,加上透明的青花紋飾不褪色、不剝落,呈現出幽靜淡雅的色彩,具有高度藝術魅力。
青花藝術瓷是詩、書、畫有機的統一,是陶瓷裝飾藝術上的一個突破,但是陶瓷裝飾藝術不隻是單純追求詩、書、畫的形式,它隻是借助詩、書這種文人式的畫風,為陶瓷裝飾藝術尋找到新的藝術境界。從而使青花藝術瓷由表現性、工藝性,走向藝術的境界。這就是青花藝術瓷的一大特征——詩化般的境界。
青花之美,美於幽靜,青花之色單與任何一種顏色相比都略顯幽暗,而古時技藝高超的工匠將青花與潤白的瓷相結合,便立即賦予了其生命。就如同一塊美玉,溫潤、淡雅、清澈,但易碎的特性使其更加彌足珍貴。
十指春風“繡”色可餐——蘇繡
小橋,流水,人家,園林,昆曲,蘇繡,這就是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文化古城蘇州,古典格局,詩意江南,兩千五百年的蘇州文明熠熠生輝。
世人皆知中國蘇州有一種工藝名叫蘇繡,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蘇繡,是蘇州女孩一生中最美麗的情結。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布很多地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於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麵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麵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