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突破(1)(1 / 3)

1、困境

1866—1867年,莫奈完成了《花園中的女人》。他隻有卡米耶一個模特,怎麼畫“女人們”呢?嗯,那就讓卡米耶先後扮演三個女人吧……實際上,模特還不是大事。為了他偏執的“戶外完成”理念,這幅255厘米長250厘米寬的大畫,他是挖了條壕溝、嵌進畫的下半部,才好畫上半部的。為了等候陽光,他可以坐著傻等半天。當陽光來到,他就用大號筆,以迅速的筆觸來完成厚塗層,靠不透明的厚顏料來表現光影。這幅畫明亮到了這個地步:

馬奈後來的弟媳、當時正在他們小圈子裏交遊的女畫家貝爾特·莫裏索過來看了,歎說:

“看這幅畫時,我都覺得,該把陽傘移過來了!”

這是莫奈第一幅獨立完成的、成型的大幅戶外光影作品。雖然比起莫奈後來的畫作,這幅畫的色調遠不夠明亮而豐富,但至少,他已經能製造陽光效果了。

同樣1867年,《聖阿德雷斯的花園》完成。這幅畫的靈感,來自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名作《五百羅漢寺榮螺堂》。在這幅畫裏,莫奈嚐試了戶外光+分色技巧:他的目的,永遠是把握“當時所見的一切”。濕潤的環境、幹燥的空氣、無雲的天空、雨後的彩虹、大海與地平線、炊煙、霧氣、雨水,一切都在閃耀和流動,而光線覆蓋於這一切之上。莫奈在戶外的漫長勞作,是為了看到陽光覆蓋的一切。他的法則是使用明亮的顏料,使油彩淡化,多用灰色或棕色來代替黑色的反光。

而更進一步,如何使顏色產生流動、顫抖、搖曳的細膩感覺?

你盡可以像塗油漆一樣,給畫抹上重色調,但莫奈不願意欺騙自己的眼睛。布丹和容金德都用過一種技法:絲絲縷縷,將顏色並配在一起,形成一種互補的美麗。在《聖阿德雷斯的花園》裏,莫奈就是這麼做的:他用短而小的筆觸,猶如樹影間隙的碎點陽光一般,灑在畫布上。比如,為了一叢花,他就可以放下紅、黃、深綠、淺綠、灰、黃、白、青這點點滴滴的顏色。這般細膩的筆觸,與他“當場完成”的高速要求,形成了極大的矛盾。

但他到底,是在一步一步地,探索屬於自己的風骨。

可是這兩幅作品的完成,沒給他帶來什麼實際利益。實際上,此前在沙龍的成功,除了給他帶來些“青年畫家頗有潛力”的廉價評論,並沒體現為金幣和現鈔——評論家們也知道,誇獎兩句又不費錢。1866年莫奈回勒阿弗爾作畫,一半也是為了躲避債主。

許多傳說裏,他有超過二百幅畫沒來得及帶走。雖然莫奈臨走前把畫毀了,但還是被債主拿走,按捆賣錢,以抵其債。在故鄉,莫奈找不到合適的畫布,於是異想天開地通知好哥們巴齊耶:

年底,拜托你,把我留在巴黎的那些畫,送一些來!

巴齊耶照辦了。莫奈遂將畫布的顏色刮掉,在畫布上二次、三次地創作。巴齊耶看不下去了,提出要求:

“我給你2500法郎,你把《花園中的女人》賣給我吧!”

如果這段話還不夠兄弟的話,下一段話才見真情:

“可是我隻能按月付,每月給你50法郎……”

和莫奈一樣,巴齊耶那時也是個窮光蛋。唯其如此,這窮幫窮才顯得夠義氣。

老莫奈當了一段兒慈父,雜貨鋪本性又發作了。發現兒子缺錢,媳婦又不是個世家千金,心頭火起:原來成名的畫家還是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