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女人職業心理學(2 / 3)

我們對任何一件事知道得愈多,就會對它產生愈強烈的熱心。所以如果你的丈夫對他的工作不夠熱心,便該找出它的原因。很可能因為對自己的工作知道得不夠多——或是不了解自己對整個程序所作的貢獻。

訂出一個目標要有耐心完成它:一個人必須固定他的視野,如果他立誌要成功的話。他必須知道他正在為什麼目標而工作,然後他才會像一隻牛頭犬追逐貓兒那樣地緊追不舍。一個知道自己目標的人,就不會因為挫折和失敗而泄氣了。

班傑明·富蘭克林寫道:“讓每個人確認他特殊的工作和職業,而且耐心地做著,如果他想要成功的話。”——英國詩人撒母耳·泰勒·哥爾雷基是個最愛聽從這個勸告的人。他遺留給後代的詩大部分都是未完成的。他把自己的才華分散得太微細而浪費掉了。他生活在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裏。在他死後,查理·蘭姆寫信給朋友時說:“柯爾雷基死了,聽說他留下了四萬多篇有關形而上學和神學的論文——沒有一篇是完成的!”

和你丈夫討論他對於未來的希望,幫助他弄清楚他的目標和野心。鼓勵他嚐試完成明確的目標,而不要做那些模糊與不可能成功的白日夢。

天天替自己加油打氣:這個方法孩子氣嗎?也許。許多相當成功的人都發覺這是個建立熱心的好方法。新聞分析家卡特本說,他年輕而毫無見聞的時候,在法國當推銷員,每天走訪一戶又一戶的人家,每天出發以前他都要對自己說一番鼓勵的話。

魔術大師荷華·索士第常在他的化妝室裏跳上跳下,一次又一次地大聲喊道:“我愛我的觀眾。”直到他的血液沸騰起來;然後他才走到舞台上,呈現一次充滿活力和愉快的表演。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半醒半睡地生活著。為什麼你不在每天早上對自己說:“我愛我的工作,我將要把我的能力完全發揮出來。我很高興這樣活著——我今天將要百分之一百地活著。”

訓練自己以“服務別人”的字眼來思考:亞裏士多德提倡“開通的自私”——這對每一個追求進步的人都是個好方法。

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工作者,一隻眼睛注視著時鍾,另一隻眼睛則注視著他的薪水。這樣的人必定很厭煩、很懶,而且不會成功。

為別人服務會產生熱忱——許多有能力的人選擇低薪的社會服務和傳教工作,而不去從事比較自我的職業以賺取更多的錢,這就是例證。

打遊擊戰術也許暫時會成功,但是最後都會失敗的。最好是讓大家都伸出援助的雙手,而不是把他們的腳伸出來絆倒我們。

結交熱心的朋友——但有些是一定要避免的:“我最需要的,”愛默生說,“是有個人來使我做我能做的事。”

“開放我的心懷。”

換一句話說,就是鼓勵。

我們沒有辦法控製丈夫的工作環境——但是我們可以嚐試培養朋友和活力,以刺激丈夫更有創造力的思考和生活。

還有一些相對的建議——是帕西·H·懷亭在《售貨的五大原則》書中所提出來的有價值的勸告,他說:“避免和那些悶悶不樂的人交往,那些缺乏熱心、那些把他們的腳步和心思消磨在天天不變的例行工作上的人。”

強迫你自己熱心地工作,你將會變得很熱心:這是我的主張嗎?噢,不是的。威廉·詹姆斯教授還在我未出生以前,就在哈佛大學教導這個哲學了。

“如果你想要一種情緒,”詹姆斯說,“你就當作你已經有了這種情緒那樣工作著,而假裝你已經有這種情緒,就必定會使你真的擁有這種情緒。如果你想要快樂,就快樂地工作。如果你想要痛苦,就痛苦地工作。如果你想要熱心,就熱心地工作。”

8.深謀全局,提升價值

玉不琢不成器!你如美玉,而上司則為琢你成器的工匠。“深謀全局,提升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表現得鼠目寸光,不要表現得急功近利,更不要表現得自私自利。每個人都有價值,大智大勇才可能讓自己增值。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隅。這句話對於我們並不陌生,但往往說得出做不到。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失衡的症結所在不是智商而是利益!企業既是經濟實體,同時也是利益的結合體。利潤是每一位上司的追逐目標,也是企業的追逐目標。不要與上司爭奪利益,客觀地講他是“強者”,比你更有力量。如果敗下陣來的注定是你,那樣做就是不智之舉。

識實務不是懦弱而是明智,謀全局不是退讓而是智慧。人因有智慧才可塑,因謀全局才可以付重任。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也見大智大勇。

做有“價值的人”,在職場才不會被淘汰出局!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在職場某種程度上上司認為你有“價值”你才真的有“價值”,因為他把握著你施展才能的機會。在職場上你的價值絕不是由你自己認定的,而更多的是由你的上司來評判。看看績效考核的評分比重,再看看晉升審批表上的評語,其中道理不言而喻。在上司眼中,安於本分,你會擁有你的本來價值;自私自利,你將貶值處理甚至一文不值;深謀全局、大智大勇,才會讓你不斷增值。就像購物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物優價廉的增值商品一樣,企業也隻選最好的,不選最貴的。

玉不琢不成器!你如美玉,而上司則為琢你成器的工匠。“深謀全局,提升價值”猶如職場大舞台的空間。空間越大,可表演的節目才越多。

9.盡可能為上司排憂解難

“職場”即是“江湖”,我們終日遊曆其中亦得、亦失、亦悲、亦喜,它於我們是那樣的熟悉,同時也是那樣的陌生。有人說職場亦如賭場,輸贏全聽天命;也有人說職場亦如戰場,輸贏全憑實力;還有人說職場亦如圍城,輸贏看心緒。其實職場亦如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要成為上司眼中無關緊要的人,不要成為上司身上的累贅,更不要成為上司工作中的絆腳石。助人即是助已,有用之材才有機會成材!

為上司排憂解難是作為下屬的職責所在。否則,對上司來說你的存在將失實質意義。成為無關緊要的人,將意味著隨時可以被炒掉;成為累贅,將意味著丟掉你這個包裹將做得更好;成為絆腳石,就意味著上司找任何機會必須把你除掉。而避免這三種結果的關鍵點就是你能否為上司排憂解難,助以一臂之力。事實上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借力,服從管理的表現形勢之一就是借上司以他所需要的力。

並非每一個職場中人都可以為上司排憂解難,成為上司的“鼎力之柱”;但如果你成為“鼎力之柱”,則意味著上司對其能力的認可、依重及你在他心中占有主要地位。被認可的同時又將繼續得到更多的、優先於常人的鍛煉及表現的機會。職場中的機會往往如鳳毛麟角般稀有,每一次把握都有可能成為走向成功的一個支點。盡管是“神通廣大”的上司也有無能為力、需要幫助的時候,團隊不是一個人的,職場也不是隻要一個人就可以走好的。職場雖然不是樂善好施之所,但也有投桃報李之規。

助人者多助!何況幫助的對象是有能力左右你職業風向的上司。在職場大舞台的台麵上,你越能為上司排憂解難,舞台的台麵就會搭建得越漂亮,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觀眾。

10.職場上你不必是最優秀的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與自己競賽的已不再是往日的同齡同窗。競賽的跑道變成了立體的、全方位的複雜係統,霧蒙蒙的跑道若隱若現,競賽的規則微妙而又晦澀。選手們不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一概混合編組,隨時參賽,自由退出,猶如在社會叢林中開展的一場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野戰。

滿心的不適應,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入錯了行當。因為在單位裏,完全沒有了眾星捧月的感覺,倒有了低三下四的卑微甚至屈辱。環顧左右,有威風凜凜的上司,有頭頂光環的海歸,有經驗豐富的老同誌,有財雄勢大的豪門子弟,還有悠來晃去的美女帥哥。站慣了高枝兒的大學生感覺自己處於下風,沒有了自我,敬陪末座的恐慌與日俱增,逐漸演變成了無邊的困苦與焦躁。

心中的一個聲音說:“走吧,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在這裏你不夠優秀,不會有出頭之日,這裏不適合你。”另一個聲音立即反駁道:“不行,不戰而退,太丟麵子啦。”

“衝鋒號”與“退堂鼓”在心中一齊奏響,左腿要前進,右腿要逃跑,整個人陷入了動彈不得的困境之中。周圍是強手如林的陌生環境,慌亂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隻能感到威脅與壓力在一步步地迫近。心旌不住地搖蕩,暈眩的頭腦不斷地編織出越發沉重的“困境”之環。日子就這樣一個月又一個月飛快地閃過。

有一天,單位裏又來了新同事。透過新同事那一雙惴惴不安的眼睛,大學生忽然明白自己也成了別人的威脅與壓力。原來,“困境”並不真實,也不可怕。人是可以出入自如的,出口就隱藏在我們的誤解之中。是誤解封鎖了我們。我們誤會了,以為隻有最優秀的人才能在單位裏立足,以為隻有最優秀的人才能在競爭中勝出。這看法的根源是曲解了達爾文的社會進化論,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簡單歸繆為“優秀等於成功,不優秀等於失敗”。

而現實根本不是這樣的。古今中外,“不優秀”的人取得非凡成就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牛頓是個病秧子,拿破侖是個小矮子,愛因斯坦是個平庸的學生,海倫·凱勒又聾又瞎,李小龍瘸腿並且高度近視……當今的政壇上、商場裏、學術界以及三百六十五行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平常人啊!看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人們會不難發現,一些原本不如自己的人也贏得了令人豔羨的成就。

相反,從隋朝舉辦科舉考試以來,中國曆代的狀元們又有幾個做出了成就?日常生活中,我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裏,碌碌一生的“優秀人才”何止萬千?如果“優秀等於成功”,那些天資優秀的人何至於無所作為,甚至潦倒沒落、身陷囹圄呢?

資質並不優秀的人做出了最卓越的成就,而眾多“最優秀的”人卻一事無成,為什麼?因為優秀與否隻關乎起點的高低,並不注定成就的大小。成就的大小取決於努力的多少,而不是起點的高低。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廣為人知,雖然誇張卻很能說明問題。烏龜不如兔子優秀,可是烏龜勤奮肯幹、孜孜不倦;而兔子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結果烏龜勝利了,兔子隻能鬱悶生氣。

不用說,中國職場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遠不像龜與兔那樣明顯,而人的潛力也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加巨大。何必在乎自己是否最優秀呢?成就才是人生的真義。而成就隻問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無所謂你是不是最優秀的。王侯將相本無種,英雄不必問出處。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努力仍然能夠做到最好。無論你追求什麼,別再猶豫,去幹吧!

11.以一種平常心麵對逆境

有一位名字叫弗蘭克的心理學家,他在希特勒的集中營裏待了十幾年。在那裏他的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如果一切都不能改變,至少還能改變自己的感受;如果一切都不能控製,至少還能控製自己的風度。還有誰麵對的環境能比希特勒的集中營更糟糕呢?

這應該是人生最寶貴的一課。在麵對一個不能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客觀環境時,有兩種態度可以選擇:一是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地接受它,因為這是一個客觀的環境;二是從心理上不接受這個不能改變的事實,為它而煩躁、歎息、憤慨。第一種態度至少能夠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第二種態度則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在客觀上受損失的同時,再加一層心理的傷害。

一座山擋住你的去路,你不會對著山生氣,隻能想法攀越它,或者繞過它。一群狼圍住你時,你也不會對著狼群生氣,你會用最大的智慧和力量戰勝它們、消滅它們或者逃避它們。一叢荊棘刺破你的手時,你也知道刺人不過是荊棘的本性而已。為什麼這些元素替換成“人”的時候,就令你怒火中燒或者憤憤不平呢?古人說:君子不跟牛執氣。跟牛執氣,就是把自己降低到牛的層次。跟小人執氣呢?

還有人說,婚姻的意義,就是讓一對冤家相互磨礪,以培養出堅韌、自製、溫和、穩重、耐心、責任感、善與人相處、容忍不同意見等種種單身所不需要的品質。用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話說:“娶一位好老婆的男人會變得快樂;娶一位壞老婆的男人會變成哲學家。”既然婚姻可以成為培養人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和美德的學校,壞上司為何不能呢?

要成為一個領域的領袖人物,首先需要培養節製、堅韌等諸多品質。現在你遇上了一個壞上司,不應該感謝上蒼的厚愛嗎?

你應該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勇敢地麵對你的壞上司。然後,在與壞上司的相處中努力培養你的各項美德。

12.惡劣環境能激發你的潛能

人沒有敵手是很難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的,因為最難的是“戰勝自我”。沒有敵手的激勵,難免怠惰、難免放縱、難免降低追求的目標。

台灣的劉墉寫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已經就業的同學對他抱怨他的美國老板“吃”他,不但給他很少的薪水,而且故意拖延他的綠卡申請。劉墉當時對他說:“這麼壞的老板,不做也罷。但你豈能白幹這麼久,總要多學一點兒再跳槽,所以你要偷偷地學。”他聽了劉墉的話,不但每天加班,留下來背那些商業文書寫法,甚至連怎樣修理影印機,都跟在工人旁邊記筆記,以便有一天自己出去創業,能夠省點兒修理費。隔了半年,劉墉問他,是不是打算跳槽了?他居然一笑:“不用!現在我的老板對我刮目相看,又升官,又加薪,而且綠卡也馬上下來了。老板還問我為什麼做事態度180度轉變,變得那麼積極呢?”他心裏的不平不見了,他做了“報複”,隻是換了一種方法,而且他自我檢討,當時其實是他自己不努力。

劉墉接著說:你喜歡鬥狠嗎?你總是心裏憤憤不平嗎?你要知道,敵人、仇人都可以激發你的潛能,成為你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