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好性格(1 / 3)

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孩子具備什麼樣的性格才會在社會上贏得應該擁有的成功和人格呢?家長們要以身做責,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讓他(她)們從小就懂得好性格對人生的作用,從而形成好的性格,為將來打下好基礎。

怎樣對待性格倔強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倔強得像一頭小牛,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做什麼事他總是脫口而出“我不!”,你一定會為此大傷腦筋。其實,倔強的孩子未必不好,倔強意味著有毅力、有主見、善始善終。所以,我們這裏所要談的不是如何矯正孩子的倔強性格,而是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倔強的孩子。

了解孩子性格倔強的原因。幼兒從兩三歲時間開始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獨立行動的意願也日益強烈,所他反抗或不服從家長要他做的某些事是很正常的。除了年齡的原因以外,父母的管教過於嚴厲,或管教方式前後不一致,也都可能是孩子形成倔強性格的原因。也有為數不多的孩子天生的氣質就屬於比較沉默、倔強的類型。了解上述情況對於父母恰當對待性格倔強的孩子,避免激烈衝突是會有所幫助的。

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少用命令式語言。你下班回到家裏,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你會怎麼做呢?如果你皺起眉頭,命令孩子:“快把玩具收拾好了!”你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我不廠如果你換個方式,對孩子親切地笑一笑:“看來你今天玩得挺高興,來,我們一邊收拾玩具,你一邊告訴我今天玩了什麼遊戲,好嗎?”孩子很可能會高高興興地照你的話去做。同樣,如果想要孩子幫你做點什麼,用請求的方式——“幫媽媽澆一下陽台上的花,好麼產’肯定比命令的方式——“別玩了,去把桌子擦幹淨2”效果要好得多。

對待倔強的孩子要寬容大度。幼兒在二至五歲這一時期最常說的字就是“不”,家長不必針鋒相對他們“一定要/隻要裝作沒聽到他們的話,靜靜地等一會兒,他們多半會按照家長的話去做。如果他們真的不肯服從,也不要強迫,因為倔強的孩子很少會屈服於強迫的,家長與其和孩子激烈衝突起來,還不如順其自然的好。

兒童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他正玩得起勁,不可能一聽到你的喊聲就馬上跑回房間。所以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之前,要提前提醒他:“再玩一會兒就該吃飯了。”“再過十分鍾就該上床睡覺了。”孩子有了充分的時間做好準備,就比較容易順從家長的要求。

孩子嫉妨別人怎麼辦

嫉妒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曆這種情感,即使成年以後也會不時被嫉妒心理所困擾。如果你的孩子正受到嫉妒心理的煎熬,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嫉妒別人是人人都可能產生的心理,但是過度嫉妒會影響人的情緒,使人做不好該做的事情。然後,你應該仔細了解清楚:孩子究竟在嫉妒誰?為什麼嫉妒他?不同的嫉妒原因決定著你應當采取的對待方式。

有時孩子是因為別人在某些方麵比他出色而嫉妒,比如冬冬很懂禮貌,人人都喜歡他,牛牛卻因為時常闖禍而不受歡迎,於是嫉妒人家。家長就要向牛牛講清道理,教育牛牛發現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這樣就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有時情況會有所不同:冬冬也許是因為歌唱得好而受歡迎,牛牛雖然很不服氣,可是他在音樂方麵確實天分不高,怎麼辦呢?家長應該提醒牛牛,他自己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會打乒乓球、會給小朋友講故事、還會幫媽媽做家務,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入這方麵特別棒,有人別的方麵很出色。這樣孩子就不會隻是嫉妒別人,也能逐漸學會接受和欣賞自己。

如果孩子嫉妒別的小朋友是因為他們的衣服漂亮。家裏有很多玩具,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家裏沒有那麼多漂亮的衣服和玩具,但是爸爸媽媽很疼愛你,每天都抽時間陪你玩,玩具盡管不太多,我們一起玩卻能玩出許多新花樣。”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們家裏沒錢,哪去買那麼多玩具?你嫉妒人家也沒用。”這不但沒有幫助孩子解除煩惱,反而使他的嫉妒情緒更加強烈和無望。類似這樣的錯誤說法還有“人家就是比你強嘛。”‘“你自己沒用,何必去嫉妒別人。”這些話不無道理,但是它們對一個被嫉妒心理困擾的孩子毫無幫助。隻有根據孩子嫉妒的原因,進行啟發引導,才能化解孩子的這種不良情緒。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自製力指的是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幼兒由於中樞神經係統尚未發育完善,神經衝動的傳遞容易泛化,不夠準確,因而自製力比較弱。比如:有的孩子雖然懂得別人的東西不該搶的道理,可是看到小朋友的玩具,還是忍不住搶了過來;有的孩子明明知道不應該偏食挑食,可是看到媽媽把自己不愛吃的胡蘿卜放在自己的小碗裏,還是氣得把碗裏的某一下倒在地上,這都是缺乏自製力的表現。

自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而且實從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特別是日常生活的習慣,如:規定孩子按時睡覺、準時起床、按時吃飯、不偏食挑食等。最初,要給孩子訂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應該這樣”、“不要那樣”,規則不宜太多,否則就沒有足夠的威力,規則的內容也不要複雜,製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任何地方都是有約束的,不能為所欲為。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中,自然會逐漸學會控製和約束自己。

有些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想要什麼玩具,爸爸馬上給買回來;孩子想吃什麼東西,媽媽馬上端到麵前。孩子習慣了想要什麼就能馬上得到,不懂得有些時候需要克製自己。不會等待和忍耐,這正是孩子缺乏自製力的原因之一。有些聰明的家長卻不這樣做,當他們的小寶貝想要一個特別喜歡的玩具時,他們會和孩子約定,如果下個星期他能好好吃飯、或送去上幼兒園時不哭、或每天幫媽媽澆花,那麼到時候爸媽就給他買玩具。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增強了控製又己的能力,而且懂得了要想得到什麼東西,自己需要作一些努力,付出一定的代價。

兩三歲的孩子脾氣大怎麼辦

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孩子非常逗人喜愛,可是過不了多久,父母就會發現他們的小寶寶開始變得愛發脾氣了,常常會為了一點小事而大吵大鬧,讓父母感到困惑或煩躁;兩三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脾氣呢?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愛發脾氣是不足為怪的,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在所謂“第一反抗期”。愛發脾氣正是他們這一時期的一種個性心理表現。首先,兩三歲的兒童的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他看來,每件東西都應屬於他,每件事都應按照他的願望發展,一旦事實並非如此,他就會毫無保留地發泄自己內心的委屈和憤怒。另外,兒童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自我意識,因此表現出強烈的獨立行動的願望,不願受父母的管束,父母卻仍把孩子當作時時需要照顧的小寶寶,自然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反抗。

由於愛發脾氣是兩三歲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所以家長要以特別的方式對待:

1.既不能遷就,也不能強迫。遷就順從孩子的一切要求(指不合理的要求),會助長孩子的“自我中心”,可能使孩子變得自私、任性。而以打罵等粗暴方式強迫孩子服從,又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極、被動的個性,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2.利用孩子的情緒不穩定、情感易變的特點,用他愛玩的玩具、喜歡做的遊戲、愛聽的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讓他暫時忘掉不快,恢複愉快的情緒。

3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根據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比如:貝貝想要剛下班的爸爸給他講故事,可是爸爸又要忙著做帶回家的工作,沒時間給貝貝講故事,於是貝貝哭鬧起來。這個時候,應該由家裏其他大人代替貝貝的父親,陪貝貝玩一會兒,講個故事給他聽。爸爸也應該盡快結束工作,滿足貝貝想和爸爸在一起的願望,因為這個願望是完全正當合理的。

但是如果貝貝是為了年邁的爺爺不讓他騎在背上玩“騎大馬”的遊戲而發脾氣,家長就要跟孩子講清道理,告訴他爺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他如果想和爺爺二起玩,就要換一種遊戲,不能為了自己玩得高興而讓別人受苦。堅持這種滿足合理要求、拒絕不合理要求的做法,就會把小寶寶培養成一個懂得克製自己、關心體諒別人的好孩子。

孩子亂發脾氣時怎麼辦

與兩三歲時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脾氣大不同,四歲以後的孩子應該學會適當克製自己,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失望和傷心。如果孩子過了四歲仍然動不動就發脾氣,大聲哭鬧、躺倒耍賴、摔東西,那麼父母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來糾正孩子這種脾氣暴躁的傾向。

1.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向他“投降”。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讓步了,孩子就知道隻要他發脾氣就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嚐到甜頭以後,孩子會越來越經常地利用這一“法寶”。所以,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絕不遷就,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怎麼發脾氣,都不能控製別人,達到自己的願望。

2。如果孩子是在家裏大發雷霆,不妨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大家都不去理會。讓他一個人發作,過不多久他就會覺得沒趣而逐漸安靜下來,這時候大家就可以像往常一樣對待他。這等於告訴孩子“我們很喜歡你,願意和你在一起,但是如果你發脾氣,大家就不願理你了。”

3.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修養,以身作則。孩子在發脾氣時,人們也許會發現孩子此時的動作、語言和周圍某個人發脾氣時很相像。顯然孩子脾氣暴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孩子的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和修養,動輒破口大罵、摔摔打打,又怎麼指望耳儒目染的孩子有溫和開朗的好性情呢?

孩子做事沒有耐心怎麼辦

小華是個聰明、活潑、懂事的孩子,可是,他也有讓父母煩惱的地方:做什麼事都沒有耐心。剛開始玩積木不到幾分鍾,又要去玩電子遊戲;拿出一大把五顏六色的蠟筆來準備畫畫,可是連一座小房子都還沒畫好就扔下筆纏著媽媽給講故事。爸爸媽媽很發愁,小華總這樣漫不經心,做事有頭無尾,將來長大了,怎麼能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呢?有什麼辦法可以培養小華的耐心呢?帶著這些問題,他們去拜訪了一位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朋友——王老師。

聽完他們夫婦倆的敘述,王老師笑了:“你們兩位有點過慮了,其實像小華這麼大的孩子一般耐心都比較差。我這裏有一分資料,科學家的實驗表明,在良好的環境下,3歲兒童能夠連續集中注意力3-5分鍾,4歲兒童連續集中注意10分鍾,五六歲兒童連續集中注意力15分鍾左右。所以像小華這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缺乏耐心是屬於正常範圍的,不必過於擔心。不過,兒童的耐心也需要某些方法來培養,這些方法都很簡單,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采用。”

王老師向小華的父親介紹了幾種方法,他們回去以後,就時時注意按照王老師教的方法幫助小華,半年過去了,小華果然比以前有耐心了。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腳舉幾個例子:小華對畫畫挺感興趣,可是總是役耐心畫完一幅完整的畫。這天,他隻在紙上畫了幾棵小樹,就跑去讓爸爸跟他做遊戲,爸爸看了看小華的畫,提議和小華來個“畫森林”比賽,看誰先在紙上畫滿小樹,畫成一片美麗的森林。小華立刻高興地拿起了畫筆,專心致誌地埋頭畫起來。

又有一次,小華正在用積木塔一個大輪船,剛搭了一半,又去玩桌上一隻小塑料瓶,小華媽看見了,知道他又沒耐心搭積木了,於是走來對小華說:“你看這隻小瓶子像不像一隻煙囪?我們把輪船搭好,然後把它放在輪船上做煙囪吧。”於是小華回到積木遊戲上來,直到一艘漂亮的大輪船被他“建造”起來,才跑出去跟小朋友玩了。這兩個例子都表明,當孩子沒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時,家人不要批評。更不要強迫孩子一定做完,而應該巧妙地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原來的活動上,並且幫助孩子把活動變得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

怎樣對待攻擊性強的孩子

攻擊行為,又稱敵視行為,指可能導致一方的傷害的行為,這種傷害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具體而言,攻擊行為包括打人、“抓咬、踢人、吐唾沫、扔東西、罵人、嘲笑、威脅等。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攻擊行為:小亮亮看到別人搶走了他心愛的電動玩具,氣得衝過去使勁踢了人家一腳;佳佳平時是個文文靜靜的小姑娘,可是當她聽到別人在罵自己,也忍不住和人打了一架。可見,攻擊行為在幼兒當中相當普遍,隻不過有的表現比較激烈,有的較少表現出來而已。

應當怎樣對待幼兒的攻擊行為呢?有些家長的做法是:孩子打了別人,家長就打孩子。孩子被家長打怕了,可能會暫時壓抑住自己的攻擊行為,可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那裏。時間長了,父母的拳腳失去了威力,孩子便又會表現出嚴重的攻擊行為,有的孩子還會增加說謊等嫁禍於人的錯誤行為,所以,兒童教育專家一貫排斥用體罰的方式解決問題。

那麼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呢?以下有一些方式可以選擇:

中當兩個孩子發生爭執,並動手打起架來,家長要以冷靜的態度弄清誰是誰非,如果雙方都有錯就要當著兩個孩子的麵分別批評他們。特別是對首先采取攻擊行為的J方,更要嚴厲批評,並幫助他們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爭執的方式。

如果情況是一個孩子采取攻擊行為欺負小朋友,家長應當對受害的一方表示關心和同情,是一種無聲的批評,可能比把孩子痛斥一番還要有效。

將欺負人的孩子隔離起來也是類似的一種方式,沒有什麼懲罰的方式比讓一個孩子獨自呆在某處,不能與他人的接觸更讓難以忍受了,因此這種方式也最能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經常提醒他不要對別人采取攻擊行為。

當你看到一個經常表現出攻擊行為的孩子正眼小朋友玩得很融洽,或者正在幫助別人,不要把它看作一件正常小事,要抓住這個機會大力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因為對良好行為的正麵強化正是對不良行為的抑製。孩子正確的待人方式得到家長的肯定,就會慢慢向好的方麵進步。

孩子有“自閉症”怎麼辦

“自閉症”是兒童心智和情緒發展上的一種很嚴重的障礙,這種精神疾病在嬰兒出生後就可能產生,一般在兩歲半以前發病。“自閉症”的表現有: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願與人交談,即使別人跟他說話也毫不理會;常常自言自語,獨自一人玩玩具;不斷重複做某件事S遊戲的方式也非常特別,如長時間凝視某個地方,或雙手在眼前不停晃動。

患“自閉症”的幼兒智商並不比正常人低,有些在某一方麵還會有特殊的才能,比如有特殊的記憶力,或對數字特別敏感,能很快計算出複雜的算式,或者在藝術方麵有過人之處。不過,由於患兒在人際交往方麵的嚴重障礙,他們中的大多數長大後都不能正常上學和進入社會。

對於“自閉症”,目前還沒有根本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及早判斷、治療,再加上父母的幫助和配合,也是有好轉的希望的。如果置之不理,孩子肯定不會自然好轉,而且由於‘啟閉症”患兒較難溝通和相處,又容易使父母和其他人逐漸與之疏遠,孩子則更加趨於自我封閉,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更無好轉希望。

因此,對待“自閉症”患兒,家長要給予加倍的關懷和耐心,盡可能多與孩子接觸,因為父母是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人,比較容易被孩子接受。等到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改善之後,再帶孩子接觸其他人,和別的一兩個小朋友做遊戲,讓爺爺奶奶參加並照顧他的生活等等。孩子接觸過的、熟悉的人漸漸增多,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也就逐漸增強,最終將走出封閉的自我世界。

孩子不和同齡夥伴一起玩怎麼辦

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總喜歡和年齡比他大的小學生們一起玩,跟他們在一起興致勃勃、輕鬆愉快,可是和同齡小朋友在一起,玩不了多久他就會獨自走開,一個人看畫冊或搭積木。另一個六歲多的男孩與他恰恰相反,總跟一群四五歲左右的小不點一塊玩,在這些年齡比自己小的孩子中發號施令,非常神氣,一回到同齡夥伴當中,卻常常躲在角落裏,一言不發。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第一個例子中的小男孩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比同齡兒童快,與同齡夥伴一起玩時,可能覺得遊戲的內容乏味,感到不滿足,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們玩的遊戲和談論的話題卻對他很有吸引力。這種類型孩子,由於是與年齡較大的孩子在一塊兒,可以跟他們學到很多東西,對孩子的發展有好處。

但是如果這種傾向過於嚴重,孩子的智力發展雖然很快,卻很可能因此變得過於自信,缺乏對弱者的同情和寬容,因而在幼兒園或J。夥伴中受到孤立。從這一點來講,對孩子的影響又很不利。所以對於這類孩子,家長要鼓勵、引導他們與同齡夥伴交往,請一些和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到家裏來玩,甚至可以交給他們一些照顧較小的孩子的任務,幫助他們學會與同齡夥伴融洽相處。

第二個例子中那個喜歡和小孩子一起玩的六歲男孩屬於另一種類型,這類孩子還保留著嬰兒期的特點,他們的智能、情感的發展與其年齡不很相稱,所以隻有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時,他們才會感到輕鬆和自信。對這類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他們成為獨立、自信、身心同步發展的孩子,具體的做法同對待第一種類型的孩子相同,即盡可能幫助孩子發展與同齡兒童友誼。同時家長也要充當孩子的玩伴。在與孩子共同遊戲、活動的過程中觀察孩子,看他究竟是否在智力或情感的某一方麵存在發展滯後的問題,然後針對孩子的問題采取彌補措施。一般來講,智力、情感等方麵如果出現發展略微滯後的現象;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隻要采取適當措施,耐心等待,孩子不久就會趕上同齡人的發展程度。

孩子沒有主見怎麼辦

孩子很聽話、很乖巧。做父母當然可以省許多力氣。不過規果孩子過於順從,總是按別人的意願做事,總是模仿別人,順從別人的領導,也未必是件好事。盡管有一種觀點認為缺少主見、過於順從隻是一種個性傾向而且,但是目前多數人認這種傾向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不利,應該糾正孩子這種個性的偏差。

父母對年幼的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這句話暗含的意思無非是“你不需要動腦筋考慮什麼,一切都按我說的做就行了。”聽著這句話長大的孩子恐怕多多少少都有點缺乏自主性。所以,如果你已經注意到孩子比較缺乏主見,那就不要再用這句話束縛孩子的手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這並不是說父母要事事為孩子做示範、做指點,特別是對缺少主見的孩子,更不應事事替他們計劃、安排。家長應當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家長本人則少拿主意。如果孩子確實遇到困難,家長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和盤托出,隻要給孩子一點啟發就可以,給孩子留下主動思索的餘地。

家長、老師是學齡前兒童心目中的權威,對於權威的指示,他們很少表示懷疑。但是,要想使孩子變得有主見、善於獨立思考,就必須打破孩子對權威迷信。家長不妨有意出點小差錯,並引導孩子注意到家長的差錯,告訴孩子,不僅家長會出錯,幼兒園的老師也可能出錯,甚至書本也會有錯誤。孩子認識到了這一點,就不會盲目追隨別人,模仿別人的行為。

對孩子盲目模仿、追隨別人的表現,家長要流露出不滿:“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而一旦孩子提出了自己獨立思考後的意見或出了一個好主意,家長就要經常以此表揚他,即使孩子的意見未必恰當,也應當首先稱讚他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的表現。然後,再修正他提出的意見。這樣做,既能從正麵強化孩子的獨立性表現,又能從反麵幫助孩子克服盲目追隨行為。

孩子生活中的小事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作主,比如過生日時請哪些小朋友來、和小夥伴一起做什麼遊戲、帶什麼玩具去幼兒園等等,對於這類事情,父母不必包辦代替。對於那些習慣於一切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反而要提醒他們自己拿主意,至少要讓他們在父母提出的幾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孩子交了壞夥伴怎麼辦

每個孩子都會有幾個小夥伴,他們可能又聰明又懂禮貌,也可能是聞禍大王戎淘氣鬼。如果孩子模仿壞夥伴的粗魯言行,四處闖禍,做父母的一定非常擔心。怎麼樣才能避免孩子被不討人喜歡的小夥伴帶壞呢?許多父母都試過禁止孩子同壞夥伴來往的方法,可是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盯住孩子不放,小孩子又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不讓他做什麼他卻偏要去做,所以這種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兒童教育專家和有經驗的父母們找到了不少更為積極有效的方法,在這裏介紹給大家,或許其中某種方法會對家長有所幫助。

加強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乍一看這一條似乎與阻止孩子和環夥伴的交往沒有太大的關係,而實際上孩子與壞夥伴之間的關係和孩子與父母間的關係恰好成反比,你與孩子的關係越是融洽、和諧,孩子就越少可能去小夥伴那裏尋求歸屬感或新鮮感。所以,為了消除環夥伴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你就必須多花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做你們都喜歡做的事。如果你們之間關係非常好,孩子也就會為了討體的歡心而不去做你不喜歡的事情。

向孩子的朋友敞開家門。不要因為怕小家夥們弄亂你整潔的居室而把他們拒之門外,應該讓孩子們在你的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他們在家裏找到了樂趣,就用不著到外麵去尋求刺激了,而且您可以借此機會充分了解孩子的小夥伴。讓孩子們自由自在地玩,並不意味著對那些專門給別人製造麻煩的孩子放任不管。別的孩子到你家來玩時,也要按照你平時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對待他們。當孩子們玩得好時,就報以讚許的微笑和語言表揚他們,當他們做錯了事,則應以親切的態度提出批評:“這樣做不好,以後不能這樣了。”如果小家夥頂嘴說:“在我們家就是這樣的。”你應該堅持己見:“阿姨家不許這樣做,你在阿姨家玩就要聽話。”讓這些平日為所欲為的小家夥懂得守規矩是很必要的,對他們自己也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