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好性格(2 / 3)

幫助孩子交更多的朋友。孩子的活動範圍很小,能交到的朋友也隻有鄰居幾個小孩,盡管你覺得他們又不懂禮貌又討人嫌,但卻很難讓孩子放棄他僅有的這幾個夥伴。那麼不妨在假期帶孩子到爺爺奶奶家住一段時間,他們馬上又會和那附近的孩子打成一片,玩成形影不離的朋友。擴大孩子的朋友因當然還有許多別的辦法,如送孩子參加夏令營或其他活動;跟親戚朋友頻繁來往,讓孩子和他們的孩子一起玩,等等。

以上介紹的三種方法是整個兒童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那些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的行為,家長應當采取“疏導”的方式,而不是“堵”的方式。

孩子太驕傲怎麼辦

驕傲有時會被誤認為是信心十足的表現,因此不少家長對自己孩子驕傲自大的毛病機而不見,甚至認為這是好事。事實上,驕傲是一種盲目的或過度的自信。它不僅不會給人帶來成功,反而對孩子本人的成長和良好性格形成很不利。因為驕傲的孩子往往隻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別人,這種心胸狹窄的孩子很難同別人友好相處,容易受到小夥伴的拒絕和排斥。而且驕傲的孩子隻能聽奉承話,聽不得一點批評和反對意見,稍微遇到挫折就會失去心理平衡,難以擺脫將來生活中必定會遇到的困境。

不少孩子的驕傲自大是被父母“誇”。出來的。盡管適度的稱讚在兒童的成長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過多的、不切實際的稱讚卻會使孩子造成愛虛榮、自滿的毛病。所以,稱讚自己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已經“翹起了尾巴”的孩子時,要注意:(-)不要在眾人麵前炫耀孩子的優點。(二)不要用貶低別人的方式稱讚孩子,像“我們家貝貝特別聰明,哪像隔壁毛毛笨得不開竅”這類活是絕對不應該說的。(三)對孩子的稱讚要有針對性,沒必要僅僅因為孩子長得漂亮而當著他的麵大加讚賞。(四)對孩子的稱讚要具體地就事論事。恰如其分,稱讚優點的同時不要忘了提醒孩子改正缺點。不過,對於all@受到稱讚的機會不多的孩子,就不必洛守這一條原則了。

對於驕傲自大的孩子,除了要用正確的稱讚方式以外,還應該使他們得到鍛煉的機會。具體地說,就是交給孩子一些難度稍大的工作,使他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還需向別人學習,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做一方麵可以促進孩子進步,另一方麵又能防止孩子由於過分順利而滋長驕傲情緒。

有不少兒童故事,比如“驕傲的孔雀”、“龜兔賽跑”等等,用來教育驕傲自大的孩子是再合適不過了。通過講故事來講道理,孩子們會比較容易接受,印象也比較深刻,所以這類故事一直被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采用,效果也非常好。

孩子太任性怎麼辦

任性的孩子有時也非常乖巧、聽話,可是一旦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鬧、使性子、發脾氣,家長怎麼哄勸也無濟於事,於是隻好“投降”。可是,向孩子妥協隻會使孩子的任性表現更加頒繁、更加嚴重。究竟應該怎樣對待任性的孩子呢?

“防患於未然”。做父母的都非常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一般都能估計到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任性行為,在孩子發生任性行為以前,父母就應該采取措施預防。比如:丹丹的爸爸媽媽已經給他買了許多玩具,可是她一見到小朋友的新玩具,就鬧著一定要爸爸媽媽給她也買一個。這天,丹丹要到小朋友家裏去玩,出門之前媽媽告訴她:“如果你在小朋友家看到喜歡的玩具,可以回來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覺得應該買,就會買給你。但是,如果我們認為用不著買,那不管你怎麼鬧我們都不會獎的。”事先提醒孩子,任性是不會達到目的的,可以使孩子進行自我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控製和防止任性行為的發生。

中采用心理療法中經常使用的“實驗劇場”,設法使孩子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認識任性行為。比如:可以讓一個任性的兒童去照顧比他更小的孩子。一個五歲的孩子在照顧一個兩歲的小不點時,無論如何是要遷就對方的,小不點兒的任性一定會給他深刻的感受,使他認識到任性有多麼糟糕,給別人造成多少麻煩,於是,不用大人教導,他也會慢慢收斂自己的任性。

怎樣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正常

許多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同尋常的地方:聽故事的時候會突然發出一聲怪叫,在夏天正午的陽光下久久地觀察一隻蟲子,上了小學突然又尿床了,膽子小得出奇等等,可是不能確定孩子的行為是否屬於正常的範圍,需不需要進行治療和矯正。怎樣才能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正常呢?專家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判斷。

從大多數同齡兒童的情況去判斷。大多數同齡兒童都有的行為,就是正常的行為,否則,就可能不正常。比如:嬰兒一般在9個月時間開始昨呀學語,在12個月左右開始會講一些單詞,2歲時能使用簡單的句子。所以孩子在3歲以前學會說話是正常的,如果3歲時仍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就是不正常。又如,兩三歲的孩子尿床的現象很普遍,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的。到了5歲時,隻有10%的孩子尿床,6歲以後的孩子還尿床就不正常了。還有一些行為,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有,但有的孩子的表現程度大大超過多數孩子的表現程度,也屬於不正常。如:許多孩子都害怕上幼兒園,在幼兒園裏會比較沉默、害怕老師、不愛活動,但是有個孩子卻怕得一到幼兒園就聽不懂老師說的話,這就屬於不正常。

從孩子本身的發展史去判斷。如果孩子本來已經極少尿床了,可是突然又頻繁出現尿床現象,這就是不正常了。又如:一個本來非常活潑好動的孩子,突然變得呆板沉默,也屬不正常。

從孩子所處的環境去判斷。有時候,孩子的行為看似不正常,實際上是對他所處環境的正常反應。比如:孩子在大家安安靜靜的時候突然怪叫一聲,可能是因為受了委屈而表示不滿,也可能因為缺少關心而想以此引起老師或家長的注意。這種情況下,雖然孩子的表現異常,但問題顯然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他周圍的老師或家長身上。

盡管有了上述三方麵的判斷標準,但是孩子的表現多種多樣,有時仍然難以判斷,那麼家長可以請教一下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他們可以運用心理測量工具,對孩子做出科學判斷,並針對孩子的問題采取矯正措施。

孩子依賴性強怎麼辦

曾有報導說,一個小學生帶了煮好的雞蛋去學校,通常這孩子的媽媽總是替她把雞蛋剝好,這天媽媽忘了剝,結果孩子在學校裏看著沒利殼的雞蛋不知所措。許多年輕家長看過這則報導都會一笑置之:“這孩子怎麼這麼笨啊,其實這並不是笨,而是依賴性太強,事事依靠父母,從不會自己動手。過分依賴還有另外一些表現:動不動就哭鬧、發牢騷,遇事不先自己試著去做,而要求大人幫助;總賴在父母身邊,父母離開一會兒也會哭。如果你的孩子有諸如此類的表現,那麼說不定哪一天他也會像那個不會剝雞蛋的孩子一樣鬧笑話。即使不至鬧笑話,依賴性太強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很難獨立生活和工作,更不要說戰勝挫折和困難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擺脫對大人的過分依賴,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好辦法是: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要按照孩子的年齡及智力、能力發展的程度,引導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兒童在2歲左右,就有了參加成人做事的強烈願望,父母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找一些最簡單的活兒給他幹,如。讓他自己穿上襪子,幫媽媽一起剝豆、摘菜,最初孩子可能做得笨手笨腳,千萬不要因此打擊他從事勞動的熱情,不久他就會做得很像樣了。在孩子三、四歲時,可以幫他學會自己穿衣服鞋襪、自己盥洗。不過這時如扣子係鞋帶對孩子來說還有點困難,讓孩子練習給洋娃娃穿衣服,或者用一隻洗幹淨的鞋練習係鞋帶,幫助孩子掌握這些比較複雜的動作。孩子5歲的時候,已能夠理解成人的口頭指示,可以讓他去買一點零星的雜物,掃掃房間,擦擦低矮的桌椅,收拾餐桌等,還可以教他洗自己的襪子、手帕、整理自己的衣物和床鋪等。

總之要讓孩子盡早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樣無論父母在不在身邊,孩子都能對生活中的事情應付自如,從而更加自信,也有更多的經驗和精力去學習其他的東西。

教給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克服他們的依賴性的好辦法,不過這還不夠。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能幹、自信,父母還要注意對孩子既不能控製太嚴,也不可放手不管,因為太多的約束、太多的咦叨會使孩子過於順從和依賴,而對孩子放手不管也會使孩子無法感受父母的讚同和支持,從而難以變得自信和自立。隻有那些既向孩子提供關心和幫助,又堅持讓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的父母,才會培養出獨立堅強的孩子。

孩子性情孤僻怎麼辦

性情孤僻是性格內向的一種極端表現。一般的性格內向對於兒童的個性形成和社會交往並沒有太大妨礙,但是如果伴有孤僻行為,不及時矯正的話,孩子將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和與他人的交往。

防止和消除兒童的孤僻性格要及早動手。研究表明,如果兒童早期不能對某個親近的人形成依戀,就會影響他發展人際關係的能力,變得性情孤僻,不願與人交往。孩子一出生,與他關係最密切的是父母親,父愛與母愛使嬰兒獲得最基本的安全感、滿足感和依戀感。所以,無論父母工作多麼繁忙,也不要隻把孩子丟給保姆或孩子的爺爺奶奶看管,要盡量抽時間多摟抱、撫摸和運弄孩子。父母的音容笑貌,甚至體溫和心跳,都是對嬰兒最良好的刺激。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依戀之情,也是防止和消除孤僻性格的良方。

對於性情孤僻的孩子,父母要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並想方設法鼓勵他參加各種活動。例如: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裏做客,過新年的時候帶孩子去參加遊藝會,送孩子參加各種形式的夏令營活動,這種活動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有父母相陪,孩子也不會感到太拘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孩子與周圍人逐漸建立起信任和友誼,就會慢慢開始喜歡與人交往和參加各種活動。家長還應注意,如果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有什麼不當的舉動,隻要加以提醒和暗示就夠了,千萬不要嚴厲批評,否則孩子剛剛前發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容易受到挫傷。

孩子太過膽小怎麼辦

孩子在年齡很小的時候膽子並不小,因為那時他們對外界的危險還沒有過體驗,他們會用手去摸鋒利刀刃,會爬到窗台上。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樣會把手劃破、會摔傷。孩子越長越大,膽子反而會越來越小,因為大人們不停地告訴他:這裏很危險,那裏要小心。他們自己也會吃不少苦頭,於是變得膽小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膽小、懂得害怕是孩子生活經驗逐漸豐富的結果,但是如果膽小得過了頭,什麼都怕,什麼事都不敢嚐試,那就要想想辦法了。

孩子對家庭中的氣氛極為敏感,不要以為大人們沒當著孩子的麵吵架,孩子就對家中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即使是小嬰兒也能感受到家中氣氛的變化,“而一個缺少愛、歡樂和溫暖的家庭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多方麵的影響,孩子可能因此變得膽小畏縮,因為他不能從家庭中獲得安全感,也就無法對陌生的人或事物產生信任。所以,要幫助孩子改變膽子過分小的狀況,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快樂溫暖的家。

不要嚇唬孩子。為了讓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許多人都習慣對於孩子說這樣~些話;“大灰狼來了”、“不要出去,外麵有妖怪”、“再不聽話,讓大夫來給你打針”。不少孩子膽子小多半都是被父母嚇唬的。

給孩子做個勇敢的好榜樣。如果媽媽是個見到一隻小蟲就嚇得大叫起來的人,又怎麼指望孩子膽子大呢?有一位母親帶孩子參觀蛇類博物館,當服務員問有沒有人願意摸一條無毒無危險的蛇時,這位一向怕蛇的母親,看到孩子躲在自己身後,心想無論如何得摸一下。母親鎮靜地在蛇身上拍了一下之後,孩子也很高興地仿效他的母親。孩子的勇敢精神就是在這樣的生活小事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行為及時肯定,並且讓孩子有機會鼓勵別人勇敢些。例如,在一家醫院的注射室裏曾有過這樣一幕:護士正在準備給一個兩三歲大的幼兒打針,幼兒嚇得直哭,旁邊正在等候的一個稍大點的孩子顯然也很害怕,他的媽媽卻並不安慰他,隻是讓他去鼓勵一下那個哭著的小妹妹。孩子過去對小妹妹說:“你別哭了,別害怕,打針一會兒就完了,不太疼。”這樣說了以後,不但小妹妹止住了眼淚,大一點的這個孩子也好像不那麼害怕了。看來這個辦法還挺管用。

孩子怕生怎麼辦

怕生不僅表現為怕見生人,還表現為怕接觸新環境、怕嚐試新事物。

怕生這種現象,在孩子隻有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孩子六個月大時,就會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當他麵對陌生人或新的事物時,會不知所措,會哭泣和躲避,這種情形會持續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孩子長到2歲以後,他的社會需求開始增加,開始喜歡與別人交往。特別是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一般來說,兩三歲的孩子即使剛見到陌生人時會有些不自在,但過不了多久,他就會與他們玩得很熟了。

但是有些孩子卻不同,他們即使到了四五歲,甚至更大一些,還是一見到陌生人,一到了新環境,就會局促不安,不敢說話;參加什麼活動,他們也會畏縮不前,膽怯害羞。這種持續時間過長的怕生現象,不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也會使孩子失掉許多學習和嚐試新事物的機會。而且還會影響孩子成年以後的生活。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怕生?應該怎樣幫助柏生的孩子呢?

孩子怕失可能有這三個方麵的原因:天生氣質如此,缺乏安全感或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首先人的天生氣質各不相同,有的外向活潑,有的內向拘謹;其次,孩子必須在他所熟悉的環境裏獲得充分的安全感,他才能把這種安全感轉移到陌生的人或事物上麵去。如果家裏缺乏歡樂和溫暖,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多方麵的影響,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膽怯怕生。另外,如果孩子從小很少見到陌生人,缺乏在眾人麵前露麵的體驗,也會使孩子難以適應陌生的環境和事物。

了解了孩子怕生的原因,就不難找到幫助他們的辦法,下麵這幾種方法會使你對柏生的孩子有所幫助。

創造機會讓孩子與生人交往,而且要盡可能在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就開始這麼做。帶孩子散步的時候,停下來跟友善的陌生人聊幾句。在公園裏,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會兒。漸漸地,孩子就會感到陌生人並不可怕,而且很和善,能與他們友好地相處。孩子稍大一點以後,爸爸媽媽可以幫他請鄰居的小朋友來家裏玩,讓他們自由自在地交談和遊戲,不要因為吵鬧或弄亂了房間而責怪他們。在這種自由歡樂的氣氛中,孩子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來,漸漸就會變得活潑起來了。

鼓勵怕生的孩子與別人交往還有許多別的辦法。比如:讓孩子到附近的超市買點東西,開始的時候隻讓他買一樣他自己喜歡的小東西。到第二次、第三次以後,孩子就敢與陌生的售貨員交談了。另外還可以留心替孩子找一個活潑外向的小朋友,他會帶著他結識別的孩子,並逐漸加入孩子們的小群體當中。

容忍孩子的怕生。家裏來了客人,父母不必一定要勉強怕生的孩子向客人打招呼,也不要非讓孩子為客人表演節目,更不要覺得孩子怕失有報自己的麵子,不然孩子更會感到不安和焦點,對於克服怕生的心理沒有好處。如果孩子願意,可以讓他給客人拿一盤點心,展示一下他最喜歡的玩具,一般來說孩子對這類事情不會感到太為難。

不要譏笑孩子。有一種非常普遍的情形,是父母當著孩子的麵,把孩子從前所做的可笑的事向別人講述,或者讓孩子向人表演化以前的可笑動作,這些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以後孩子還怎麼敢在生人麵前露麵呢?

讓孩子明白,不被某些人喜歡和不喜歡某些人是很自然的。誰也不可能跟所有的人都相處得很好。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擔心自己會不受歡迎而不敢進太陌生的環境,也不會因為一兩次交往的失敗而對與他人交往心存畏懼。

每一個孩子都與眾不同,而隻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也隻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希望年輕的父母能想出更巧妙、更有針對性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怕生的心理。

怎樣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無論你想使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平凡快樂的普通人,還是一個成就卓著的成功者,培養孩子具備堅強的性格都是必不可少的。隻有具備了堅強的性格,一個人才能承受生活的壓力和挫折,才能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草。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那些取得較大成就的人並非隻在智商上麵優於一般人,他們的成功與其性格特征關係密切,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堅強的性格。培養孩子具備堅強性格要從以下兩方麵做起:

以適當而嚴格的要求代替溺愛和過分照顧。溺愛孩子是目前獨生子女家庭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然而溺愛、放縱和過分照顧是不可能培養出性格剛強的孩子的。試想,如果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還要父母幫他洗臉、穿衣,那麼怎麼能想象他長大成人以後會性格堅強、意誌堅定呢?所以,父母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生活、學習各方麵向他們提出與年齡相適的要求,不要對孩子照顧得過於地細致周到,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時,父母可以有意委托孩子做一些對他來說既有一定困難,又可經過努力做得到的事情,這樣做的目的在才培養孩子對工作或勞動的興趣,並且使孩子經受工作的鍛煉,,經由自己動腦動手、克服困難而變得更加有自信和堅強。

家長要以自己的堅強勇敢和鎮定行為影響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要培養孩子堅強,首先我們成年人自己堅強的態度麵對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小如家裏的洗衣機出了毛病,大如生病、失業,如果我們能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變故麵前處變不驚、沉著堅定,並且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那麼這種堅強勇敢的品質會在不知不覺中“遷移”到孩子的身上,比起向孩子大講“做人要堅強”的道理來效果要顯著得多。

孩子性格怯懦怎麼辦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進取、富於開創性,以便長大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然而偏偏有些孩子從小就表現得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對任何事都缺乏興趣,形成這種怯懦性格的原因主要有:

身體方麵:體質不好,經常生病的孩子比健康兒童更容易產生這種性格特征。

教養方式方麵:家長過多地限製孩子的活動或什麼事都管孩子做好,以致壓抑孩子的自然發展,使之缺乏應付問題的能力,由於無能而怯懦、退縮。

環境方麵:孩子的生活環境沉悶單調,缺少與其他兒童和陌生人交往的經驗,也會造成沉默、消極的性格。

了解上述三個方麵的原因以後,父母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利於兒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教養方式,同時照顧好孩子的身體,幫助孩子與他人結識、交往,為孩子創造一個更符合孩子特點的生活環境。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手段可以用來矯正孩子的怯懦性格,例如:角色扮演遊戲。孩子都是天生的演員,他們非常熱衷於玩各種“假扮”遊戲。家長正可以利用這種遊戲矯正孩子性格中的弱點。舉個例子來說,假如過幾天孩子該上幼兒園了,家長就可以和孩子玩一個“我問你答”的遊戲,家長扮演幼兒園的老師,孩子扮演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可以向孩子提一些老師可能會問的問題,讓孩子回答。

這種假設的情境正是幾天之後現實生活中將要發生的,但由於目前還隻是“假扮”.是遊戲,孩子就會感到比較安全,會自在地完成他扮演的角色。幾天之後,當這一情形真的發生時,孩子也不會過於緊張。不知所措。角色扮演遊戲的作用當然不僅限於這類“演習”,平時,家長也可以針對孩子性格中的弱點,設計各種形式的角色扮演遊戲,比如:“主人與客人”的遊戲,家長和孩子可以交替扮演熱情的主人和拘謹的客人,讓孩子從家長的表演中學到一些與人交往的方式。

讓性格怯懦的孩子變得主動大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隻要巧妙設法、循序漸進,最終還是能夠達到目的的。比如:你不可能一開始就讓一個拘謹怯懦的孩子當著大家的麵表演節目,但是你可以鼓勵他參加合唱之類不十分強調個人表現的節目,孩子便不會太擔心自己是否表現得與別人不同。當孩子逐漸適應了這類集體活動,並能在其中恰當地表現時,他在克服自己的怯懦性格方麵已經邁了一大步。

孩子有異性傾向怎麼辦

多多是個漂亮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小巧紅潤的嘴巴,小時候媽媽帶著他出去玩,別人都誤以為他是個漂亮的小姑娘呢。媽媽覺得把多多打扮成小姑娘模樣挺有意思的,於是常常給他穿上花衣服,戴上蝴蝶結。多多長到五歲了,說話柔聲細氣,行為舉止也越來越像女孩子,媽媽這才開始擔心起來。

像多多這樣本身是男孩,性格舉止卻像女孩,或者相反,是個女孩卻男孩子氣十足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異性傾向。嚴重的異性傾向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極為不利,使孩子將來不能正常擔任社會所要求的性別角色。所以,家長注意到孩子有比較明顯的異性傾向時,一定要仔細分析原因,改善不當的教養方式和不良的生活環境,必要時甚至要采取醫療手段,以便使孩子能正常、健康地成長。

幼兒的異性傾向是由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①由於目前實行的家庭生育政策,使有些家庭難以達到自己想要男孩城女孩)的願望,於是把自己的小女兒(或兒子)打扮成相反的性別,聊做安慰。也有些家長,比如前麵提到的多多的媽媽,隻是出於好奇、有趣,而將子女作異性打扮。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卻會使年幼的子女難以建立起正確的性別意識,於是出現混亂\異常的行為舉止。②有的家庭成員中可能隻有孩子一人是男性(或女性),孩子處在全是異性的環境之中,找不到同性別的模仿對象,卻耳清目染地形成了一些異性的性格特點。③也有極少數的孩子是由於性器官異常,外觀為男(女)性,實質卻是女_(男)性,孩子的性格、心理都能朝其外觀性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