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好性格(3 / 3)

針對上述三種造成孩子的異性傾向的不同原因,家長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遇到第一種情況,家長首先應當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絕不能有由於自己的願望和興趣給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影響。是男孩就要鼓勵他跑跑跳跳,玩一些比較粗野的遊戲,做些諸如河釘子、換燈泡之類的活動;是女性就給她穿上漂亮的花裙子,教她給布娃娃做個蝴蝶結、縫個扣子、梳個小辮。給孩子購買衣服、玩具和其他用品時,也要注意突出其性別特征,與孩子同性別的家長更應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性別模仿形象。如果遇到第二種情況,除了采取上述適當的教養方式以外,還需要留心選擇幾位與孩子同性別的親友或孩子的老師,請他辦〕們經常和孩子接觸,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與同性別的成年人相處對於糾正孩子性格發展中的偏差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家長懷疑孩子屬於第三種情況,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一旦診斷結果證明確實如此,家長就要盡早配合醫院,對孩子進行手術矯治和心理行為上的引導,同時要特別注意保密,免得孩子長大後產生自卑心理。

怎樣孩子的恐懼心理

恐懼是兒童成長發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駿;引起恐懼的事物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如嬰兒期害怕強烈的聲響和陌生人,兩三歲時害怕動物、黑暗和離開父母,四、五歲時害怕妖怪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的發展,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感會自然消失。但是,恐懼畢竟是一種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果父母的對待方式不當,或者由於別的工作原因,孩子對某種事物的恐懼感可能會異常頑固,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需要采取措施矯正。家長應當怎樣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呢?

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證明,隻有強烈的聲音和懸空兩種刺激可以使新生兒產生本能的恐懼的反應,而兒童對其他各種事物的恐懼,如:怕黑暗、怕鬼怪、怕狗等,都是由於後天的生活體驗或父母等的影響而產生的。因此,為了保護孩子神經係統的正常發育,年輕的父母應當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遇事大驚小怪或喜怒無常,還要注意避免在孩子近旁突然叫喊或發出巨大聲響,更不要用鬼怪、動物、黑暗來嚇唬孩子。此外,不要讓孩子看影視中的暴力、凶殺等恐怖場麵,如此就可以避免讓孩子受到強烈刺激而產生恐懼心理。

兒童總是傾向於否認自己內心存在的恐懼心理,特別是5~8歲的孩子,總是誇口說:“我什麼也不怕。”否認恐懼的存在對於克服恐懼心理是無濟於事的,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擺脫恐懼的陰影,首先就要和孩子一起承認和麵對恐懼。你可以告訴孩子:“很多像你這樣大的孩子都會害怕什麼東西,我自己小時候也怕過,後來長大了以後才不怕的。”讓孩子坦率地流露出他的恐懼,這樣你才可以想辦法幫助他。

用遊戲的方法矯正孩子的恐懼行為很有效。舉例來說,對一個怕黑暗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玩“救娃娃”的遊戲:把孩子喜歡的玩具娃娃放在某個房間裏,然後和孩子一起衝進屋裏救娃娃,玩得高興時,家長可以提議關上燈玩,家長先和孩子一起衝過去,下一次則讓孩子衝在前麵,家長跟在他身後不遠的地方,最後讓孩子一個人衝過去,家長在外麵用語言鼓勵他。孩子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很可能忘記了對黑暗的恐懼,如果孩子中途意識到房間裏關著燈,感到害怕、那就打開燈繼續玩,下次做遊戲時再找機會鍛煉孩子的膽量和勇氣。

對於害怕其他東西的孩子,家長也可以利用做遊戲、講故事等生動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因為“玩”是兒童的天性,同時也是塑造兒童健康身心的有效方法,遊戲、故事等都可以使他們在無意識中忘記所害怕的東西,增強勇敢精神,直到最終戰勝恐懼。

孩子行為莽撞怎麼辦

人的天性差別很大,有的孩子從小做事認真細致、不急不快,也有的孩子總是毛手毛腳、慌慌張張。後麵這種就是我們所說的行為莽撞的孩子,他們的這種性格特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糾正,成年以後仍然會表現出魯莽、草率、浮躁。

感情用事。

行為莽撞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學會等待。如果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立刻得到滿足,那他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我要的東西應該馬上就能得到。這種錯覺會使他們衝動、缺乏耐心的性格傾向更加明顯。所以,父母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知道,要想時時處處立刻得到滿足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願望時,要告訴孩子:“你可以等一等。”或者要求孩子做好某件事,然後再滿足他。

行為莽撞的孩子還需要學會計劃。孩子快要過生回了,何不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如何計劃呢?讓孩子和你一起準備他的生日晚會,事先計劃好該清哪些同學?如何通知他們“該買哪些東西?同學來了做什麼?玩什麼遊戲?在準備生日的過程中,孩子懂得了做事要有周密的部署,還學會了如何製定計劃,下一次全家去郊遊之前,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來訂定計劃。養成這種先計劃後行動的好習慣,孩子的莽撞行為肯定會越來越少。

行為養懂的孩子還需要父母為他們做個好榜樣。在孩子麵前,家長不要不加思索就決定做什麼事。遇到比較緊急的事,可以當著孩子的麵對自己說:“我最好停下來想一想該怎麼做,雖然這件事比較急,我也要保持冷靜。”家長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無疑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有助於幫助孩子克服衝動和莽撞的行為。

孩子過分慷慨怎麼辦

慷慨是一種美德,所以當孩子把蘋果送給鄰居的小弟弟吃、把玩具給小朋友玩時,父母都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不過凡事都應有個限度,如果孩子動不動就拿自己的東西送人,甚至以此作為結交小朋友的主要方式,這種過分的慷慨顯然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更加危險的是,這種行為方式可能會使孩子變得虛偽和虛榮。因此,當你發現孩子總是送給別人東西時,就要問一問孩子為什麼要送。根據孩子的回答和你自己的判斷,找出造成孩子過度慷慨的真正原因,並采取相應的對策。

有時,孩子之所以慷慨得過了頭,原因恰恰在家長身上。家長也許給孩子買了太多的玩具,孩子被包圍在玩具堆裏,難免感到厭煩,於是索性把玩具分給大家,對於那些他不喜歡的玩具,更會不加思索地隨手送人。所以,家長給孩子買玩具要適量,甚至少一點都沒有關係,千萬不要一高興就把玩具商店裏的東西買一大堆回家,而且應該允許孩子挑選一些他自己感興趣的玩具,這樣他才會舍不得隨便送人。

孩子過生日時,親朋好友可能會送孩子很多利物。家長這時可以和孩子商量好,留一兩件他最喜歡的玩具在外麵,其餘的先由父母幫他收拾起來,過一段時間換一件玩具,這樣孩子可以對玩具保持長時間的新鮮感,不至於很快厭煩。

孩子過度慷慨也和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有關,他們還不懂得物品的價值和物品來之不易,不會珍惜。怎樣才能使孩子建立起適當的價值觀呢?下一次孩子向你要什麼玩具時,不要馬上買給他,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存錢,每天存一定的數目,直到存夠了錢再去買。孩子在等待和盼望中,也懂得了任何東西都得來不易,都應該好好珍惜,再也不會大方慷慨了。

孩子也可能誤以為東西送給別人是唯一的向人表示友好的方式,這和我們成年人過年過節的“禮尚往來”不無關係。家長應當設法糾正孩子的這一誤解,告訴孩子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待人有禮貌等,都可以贏得友誼,沒必要非送東西不可。如果隻靠送東西來交朋友,那沒有東西可送的時候,也就沒有朋友了。這些道理,孩子也許不能全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有了初步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以後,就會逐漸改掉隨便送人東西的習慣,而學會更多的交往方式。

怎樣幫助孩子交朋友

友誼是人生旅途中永不凋謝的花朵,而那些最持久、最溫暖的友情往往是在幼年時代培育起來的、可是,對於那些不善交往、性格內向或者剛剛搬到新住處的孩子來說,結交小夥伴可能不太容易,做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們呢?

許多家長都會犯一個錯誤,他們認為孩子公e然而然地找到朋友,無需他們操心。事實上,孩子隻有有機會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才能和他們建立友情,而父母正可以幫助孩子結識朋友。小盼盼的父母帶著她搬到一個新地方,在那兒盼盼誰也不認識,媽媽知道盼盼是個靦腆的孩子,於是決定幫助盼盼結識小朋友。她注意到,每天傍晚樓下都有一些孩子在玩,有的玩跳房子,有的奔跑追逐。一天,盼盼媽帶著盼盼下樓散步,特意來到玩跳房子的兩個小女孩麵前,跟她們打招呼,介紹盼盼跟她們認識。過了幾天,盼盼就和樓下的孩子們玩得很熟了。

和盼盼不同,明明一家已經在一個地方住了快兩年了,明明還是沒有合得來的小朋友。原來,明明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才能,規定他每天下午從幼兒園回來以後要練習一個多小時的鋼琴,可是周圍的孩子們這時候都在外麵的小花園裏玩呢,等到明明練完琴,迫不及等地跑下樓,小夥伴們都準備回家吃晚飯了。明明自然沒有和大家一起玩的機會。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一些自己作主的機會,這些事情不妨讓孩子自己決定、帶什麼玩具去幼兒園、清哪些小朋友到家裏來做客等等,這些事情不妨讓孩子決定,這樣就不會由於父母的不知情和疏忽而妨礙孩子們之間的交往。

小孩常常會無意中從父母與他們的朋友交往的方式中學到一些東西。如果你當麵和某人稱兄道弟、親親熱熱,背後卻在家裏講他的壞話,或者隻在用得著某個人的時候才去拉關係,那麼孩子從你的行為中又能學到什麼呢?父母應該在每件事上都為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應該以關心他人、珍視和維護友誼的行為,使孩子領略到友誼的真諦。

孩子老愛重複著做某件事怎麼辦

有的孩子總是喜歡反複做某件事情,自己的小床已經鋪得很整齊了,又要打開來再鋪一遍,玩具已經收拾好放進抽屜了,還要拿出來重新數了又數,理了又理。而且這種過分認真、苛求完美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孩子的態度認真得像在舉行某種儀式。有個五歲的小女孩歡歡,對自己有多少本畫冊,在小書架上排放的順序是怎麼樣的,記得一清二楚,別人稍微動過,她就會發現,而且一定要立刻把畫冊按原樣擺放好。其實這些孩子都知道所做的事可以不再重複,但是又忍不住要反複去做,有人將這種性格稱為強迫性格。

研究證明,兒童的強迫性格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苛刻。態度嚴厲有很大關係。孩子為了達到父母的嚴格要求,往往又下意識地刻板地做某件事,生怕哪個地方做得不夠好。久而久之,孩子所做的動作在外力的強化下定型了,似乎隻有這樣做才能平衡他們生理上的需求,才能獲得父母的歡心。

因此,家裏如果有這種做事過分認真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對孩子是不是缺乏關心?要求是不是太高?良己是否有多次重複做某件事的習慣?如果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家長之間就要互相督促和提醒,以免孩子因此受到消極的影響。

另外,當孩子在把某件平時經常重複的事做完第一遍後,家長就明確地告訴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我覺得這樣就可以了”,或者“我們喜歡你把一件事隻做一遍,這樣才是聰明的孩子。”然後有意將孩子的注意力引開。比如在孩子整理第一遍玩具之後,跟他說:“爸爸帶你出去玩一會兒吧,咱們比賽,看誰先穿好外套路到門口。”孩子對這類挑戰的興趣很大,注意力自然會被吸引過來。下次再遇到孩子過分認真地做某件事,再想個別的辦法弓研其注意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原有的刻板行為就可能漸漸消退,重新建立起正常的行為方式。

孩子做事不專心怎麼辦

兒童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幹擾,有些孩子更是特別容易從一項活動轉移到另一項活動,這樣的孩子被說成是“容易公y’、“不專心”,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往往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不專心。因此,幫助孩子克服不專心應該從兒童時期開始。

確定標準:什麼是“不專心”?兒童不專心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注意力限度短暫(注意力限度指專心從事一項活動的時間範圍),兒童的平均注意力限度為:2歲時7分鍾,3歲時9分鍾,4歲時12分鍾,5歲時14分鍾。所以,一個3歲孩子玩一件玩具達20分鍾,那麼他的注意力限度較長。如果他隻玩兩三分鍾,那麼他屬於不專心的孩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幫助他克服。

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專心致誌。有一位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大賽獎牌的少年,常常能夠連續好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解一道數學題,當別人問起他的父母怎樣從小培養他的數學興趣和專注品質的,他的父母回答:‘’其實他小時特別愛玩,常常很長時間地玩著某個遊戲,我們那時很忙,既不限製他玩,也沒有刻意教他太多知識。”

這個例子證明了一個道理:隻有小時候能夠專注於遊戲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專注於某項事業或工作。所以與其讓孩子上午學畫、中午練琴、下午背唐詩,弄得孩子疲倦不堪。心不在焉,還不如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發揮他們愛玩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養成的專注品質就會被引導到學業和其他活動當中。

創造條件克服不專心。如果家長能夠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那麼即使是平時不專心的孩子情況也會有所改善。比如,可以用地毯、窗簾減少外來的聲音和光線;用櫃櫥、書架遮擋視線;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或玩完某個遊戲之後,立刻把東西收好;在孩子做事的時候不要打開電視機或錄音機;如果外麵人聲喧嘩,可以用棉花塞住孩子的耳朵,這些辦法對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都會有所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以後,要逐漸恢複到正常的條件,這樣才能使孩子學會自覺抵禦外來幹擾,專注於所做的事情。

孩子感情脆弱怎麼辦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當中,都有一些感情特別脆弱特別敏感的人。他們的這種特點會在許多地方表現出來,比如他們很容易被電影或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所打動,為主人公的命運烯噓感歎,甚至淚流滿麵。在現實生活當中,他們也會對別人的不幸遭遇懷同情,並樂於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此可以說,感情脆弱的人往往也是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人。然而,感情脆弱的人有時又缺乏寬廣的心胸和堅強的意誌,他們當中有的人可能自尊心特別強,對於別人對自己的態測員敏感,容易多心;也有人可能遇到點挫折就感到難以承受……總之,感情脆弱雖然並不是一種缺點,但它卻是一個弱點。感情脆弱的孩子很需要特殊的對待和引導。

一般的孩子如果受到責備,比如老師批評他做操時動作太慢,隻會吐吐舌頭,扮個鬼臉,頂多臉紅一下就過去了,可是感情脆弱的孩子受到這類批評時卻會眼淚掉個不停。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這類孩子都要特別注意,盡量少批評、責備、除非他是故意搗亂、不聽話或沒禮貌,批評他們時也要態度溫和、語氣委婉。其實對這類孩子隻需輕輕提醒一句,就會見效的。

如果家長也是這類生性敏感的人,就會對孩子比較理解和同情,想方設法保護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靈。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孩子在家長這裏雖然被小心保護了起來,但他卻沒有克服自身的弱點,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傘”,就更容易無端感到被傷害,所以這種順其自然的對待方式並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保護孩子的同時尋找機會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使他們逐漸變得心胸開闊、意誌堅強起來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成長經驗給孩子講道理,也可“製造”一點小小的挫折來鍛煉孩子。

有些父母很難理解孩子的心情,誤認為孩子“心眼小”。“沒出息”。實際上,就像我們前麵講到的,感情脆弱不是缺點,感情脆弱的孩子也絕非劣等,家長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慎重對待幼小、善感的孩子,而不會在感情脆弱這一點上責備孩子。遇到孩子抹著眼淚回到家裏時,父母不要反複詢問孩子原因,更不要失去耐心,對孩子發脾氣。如果家長能夠從孩子的老師和小朋友那裏了解情況,很可能會發現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但是孩子卻由於感情脆弱而感到受了傷害或委屈,這時家長應當耐下心來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他周圍的人對他並無惡意。平時,家長也要花些時間,多跟孩子交流,同他談些愉快的事,使他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麵。

孩子“霸道”怎麼辦

獨生子女在家中是人人關注的中心,是家裏的“小太呼’、“小皇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圍著他轉,孩子難免養成驕橫跋扈的性格,處處指手劃腳,總想指揮別人,可是大家對這樣的孩子很反感,小朋友也會排斥他、疏遠地,使他無法享受到友誼和歡樂。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生命會帶給家庭無盡的歡樂和希望,全家人自然會對他倍加寵愛,有求必應,有時甚至當孩子蠻不講理時,也盡力滿足他的要求。孩子在家裏不僅沒有因為他的專橫霸道受到指責,反而總能因此得到自己的想要的東西,於是便把這套已經習慣的方式用到和小朋友及其他人的交往當中,所以,要想使孩子不成為總想操縱別人,又總不受人歡迎的“小霸王”,家長就不能聽任孩子為所欲為,更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要讓他意識到他不可能操縱別人。.當孩子向家長提出不合理要求時,要向孩子講明道理堅決拒絕不合理要求。孩子的祖父母最容易溺愛孩子,家長一定要和他們溝通協商,取得老人的合作,決不姑息容忍孩子的霸道行為,這才是真正為孩子著想。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較少與陌生人接觸,一旦進入幼兒園等小朋友的環境當中,由於不熟悉而產生緊張不安,為了掩蓋這種緊張不安的心情,他們故意做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指手劃腳地指揮別人,想經由控製別人來保護自己。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要從小給孩子提供機會,使他慢慢習慣與陌生人接觸、交往和相處。這樣,等到他們麵對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就不會因為生疏而采取不受歡迎的霸道行為。

孩子自卑怎麼辦

克服自卑與培養自信其實是一回事,所以這個題目又可以叫做“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談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一位父親,從兒子四歲起就教他擲保齡球的遊戲。起初他根本不去管規則如何,孩子把球擲到什麼方向,他就把球瓶移到什麼方向,所以不管孩子怎樣擲球,總是能擊倒球瓶。這孩子後來成為一名出色的職業保齡球手,當別人問起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從來不記得有擊不中球瓶的時候,因為我有一個非凡的爸爸。”這位父親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教給孩子擲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給了孩子自信。

自信心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兒童的自信心應該從小得到培養,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他們的老師,都應當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比如孩子學寫大字的時候,作為師長,是應該向孩子—一指出他哪些字寫得不好呢?還是先把他寫得比較好的那些字圈起來,然後幫他認識到其他的寫不好在哪裏呢?顯然後一種方法更有利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而“自信是成功的秘訣”,隻要孩子對寫大字有了自信心,又怎麼會寫不好呢?

孩子的自信既來自於成功體驗,也來自於周圍人的鼓勵。一位美術學院的高材生在回顧自己的藝術道路時說:“我在幼兒園時一點也不喜歡畫畫,總覺得自己沒有別人畫得好,每次上圖畫課都要哭一場。記得有一次我隻畫了幾個圓圈,心裏真怕被人笑,可是老師卻表揚我有三點進步:一是不哭了,能認真畫畫;、二是畫得快,一口氣畫了三隻氣球;三是有一隻氣球畫得又大又圓。我高興極了,從此變得喜歡畫畫了,我相信自己能畫得很好了。”

這位可敬的老師用自己的細心和技巧巧妙地幫助一個孩子擺脫了自卑的陰影,充滿信心地踏上了成功的人生之路。我們從這位老師身上,從麵前故事中那位父母的身上得到的啟示是,做為一名稱職的家長必須懂得: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自信心。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

不合群的孩子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自我為中心、性格內向、攻擊性強。這三種孩子既不善於與小夥伴友好相處,也難以受到集體的歡迎,如此惡性循環,使孩子的不良性格傾向更加頑固。要改變這種狀況,還需從矯正孩子的性格入手。

自我中心型。小孩子的自我中心有各種表現:愛搗亂、愛逞能、總想指揮別人等等,要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毛病,家長首先要以第三者的眼光細心觀察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時的表現,但不要讓孩子發覺你在觀察他。觀察一兩天之後,你就能看出孩子的毛病來,以此為基礎,就不難找到改善的良策。對於自我中心的各種表現可以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然而遵循的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改變孩子在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的地位,如果不遵循這條原則,恐怕什麼高明的辦法都無濟於事。

性格內向型。性格內向的孩子天生不善於主動結識別人,如果突然把他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他一定很難順利地與人交往。對於這類孩子,需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讓他和少數幾個小朋友玩熟了,再幫他慢慢擴大交往的範圍。這種方式不會使孩子感到突然和勉強,等他漸漸體會到與小朋友一起的樂趣時,就會願意主動結交更多的小夥伴。

攻擊性強型。攻擊性強的孩子也需要先在家裏“調教”一番,再把他放回孩子們的圈子裏。強取搶占,即使很生氣也絕對不能打人和罵人,不能強迫別人做什麼事情,等等。要求孩子在家中就必須遵守這些規則,做得不好就不讓他出去和小朋友玩。過一段時間以後,孩子會大大收斂自己的攻擊行為,小朋友也會歡迎他回到群體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