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解釋說:“劉備乃人中之傑,今不除之,必為後患。”郭嘉在此關鍵時刻,非常讚同曹操的意見,他說:“袁紹生性遲疑,即便來攻,也不會迅速。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未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擊,一定可以把他擊敗。這關係到生死存亡,千萬可不能失去啊!”於是,曹操就下定決心要先打劉備。
應該說東征劉備是官渡大戰的一個前奏曲。對曹操來講,與袁紹決戰在即,倘若不迅速撲滅劉備的反叛勢力,任其在心腹地區星火燎原,勢必就要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大戰之前,先肅清次敵,以鞏固後方實屬高明之舉。但袁紹呢?他為何能讓曹操在與自己決戰的同時還能忙裏偷閑去打劉備而沒有抓住良機去消滅曹操呢?
當時,劉備勢孤力單,難以抗曹,於是致書袁紹向他求救,袁紹的謀士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勝利。”然而,袁紹卻為自己的愛子袁尚生了疥瘡而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心灰意懶地歎道:“我將死矣”,“吾有何心更論他事乎?”於是,他決意不發兵。氣得田豐以杖擊地,跺腳長歎:“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如此良機,他都不知把握,真是可惜。相反,如果當時袁紹當機立斷,聽從田豐之謀,派精兵偷襲許昌,曹操糧路就會被攻斷,與劉備裏應外合,就可打敗曹操。那樣,中原的霸主還不就是袁紹嗎?但他卻不要江山隻為兒子的病而煩惱。真是有點婦人之心,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
袁紹雖然憑藉雄厚的實力,受人尊重。但他隻知道表麵上效仿古人禮賢下士,卻不知如何用人。用人不當,是袁紹失敗的重要原因。他雖尊重名士、喜愛謀略,卻不聽謀士之忠言。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袁紹不用良才,更不采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在官渡之戰前,謀士田豐就勸他不必出擊曹操,而要“據山河之險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不出二年,可坐克也!”他卻不聽田豐直言,田豐死諫,他竟將田豐下獄;官渡戰敗後,他無顏見田豐,竟惱羞成怒,將田豐殺了!如此小肚雞腸的領導人,能夠成什麼氣候?又有誰會真心為他賣命呢?
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麵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囤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於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官渡之戰剛剛開始,沮授又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於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裏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異常,便冒死向已醉臥的袁紹進諫。愚蠢的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玩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真是委屈了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