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正值大旱,土地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連袁術手下的士兵都是饑寒交迫,苦不堪言。而袁術卻仍然花天酒地,在後宮養了數百嬪妃,個個都綾羅綢緞、衣著華麗,整天山珍海味,享受不盡。結果自然是“資實空盡,不能自立”。
由於袁術窮奢極侈,貪婪地搜刮民財,使生靈塗炭,盡失民心,曹操率兵討袁術,術大敗。敗後兵弱將死,人心離散,加之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袁術以10萬鬥給部將舒仲應為軍糧,讓其抗擊曹軍。舒仲則淨其糧食盡皆分給了饑民。袁術大怒,布兵將設刑場斬之。舒仲應曰:“當知必死,故為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也!”袁術怒曰:“足下獨欲享天下之重名,而不與吾共之也!”遂殺之。公元199年,袁術這個貪生怕死之小人放火燒宮,帶上一大幫隨從想去投靠部下陳簡、雷薄。陳、雷二人早就知道這位皇上的德行,惟恐惹禍上身,加以拒絕。袁術真夠失敗的,連自己昔日的部下都不敢收留自己。這也怪不得別人,隻能說是他自己德行太差了,太不會做人了。
最後,袁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決定與袁紹言歸於好,向那位他一向最看不起,被他常常罵為“家奴”與“非袁氏之子”的哥哥大低其頭,派人送信給袁紹,表示願意把皇帝的寶座讓給袁紹。
袁紹還算有點良心,叫他的兒子青州刺史袁譚派人去迎接他北上。袁術走到半途,聽說曹操叫劉備領兵在附近攔截,嚇壞了,掉轉頭向壽春走,走到離壽春不遠的江亭,終於一病不起,一命嗚呼了,他的皇帝也做到了頭。
袁術這個人,既無治國安邦之策,又無稱霸天下之才,隻是仰仗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後就野心大發,懷問鼎天下之誌,實在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
雖說袁術連皇冠都戴上了,但熟知三國的人都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拿著祖宗家產揮霍的紈絝子弟,還是一個失敗者。要是袁術真的有德業大誌,以他袁家嫡子身份,天下人才就會歸到他的旗下,他還愁大事不成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袁術稱帝未得到後人的好評,而後來的曹丕、劉備、孫權等人皆稱帝,卻沒有人質疑其正當性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袁術稱帝所選的時機不好。在戰爭格局很不明確的時候,他就自立為王,肯定會四麵受敵,所以他成為眾矢之的再正常不過。曆史上任何勢力都是在戰局明顯,勢力明確,所有變數盡可能降到最低的情況下才稱帝,否則隻能被扼殺在繈褓之中。
袁術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本來是應該去勤王的,卻偷偷把傳國玉璽藏了起來,然後就稱帝起來。那時漢家還有獻帝在掛名當皇帝,就這樣公然與漢帝分庭抗禮起來,難免更強的豪強就借著討伐“偽逆”大旗,來瓜分他的地盤了。當然,如果袁術有項羽那樣的能力,倒是可以稱帝的,可他不僅不是項羽,甚至連章邯這樣的能力也沒有,空掛著個“四世三公”的牌子和一個想當皇帝的空想,成功又怎能屬於他?
縱觀袁術的一係列稱帝爭戰事件,我們可以知道袁術是一個很典型的貪生怕死之人,貪財忘義、言而無信、氣量狹隘。幾次事件,均是因小失大,這些特點之外再加上貴族的共同點,目中無人、輕信別人、反複無常,數年之間一敗塗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