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殺者本人的心理疾患沒有及時得到解決,自殺行為對周圍人群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也產生巨大的心理衝擊,並直接導致其他人染上心理疾患。一名大學生告訴記者:“我看到同學跳樓自殺後的慘象,心裏非常痛苦。有時在碰到為難事時也想,到天堂去也許會有一個好的解脫。”

湖北省教育廳決定,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實行自殺事件及時報告和調查製度,對今後自殺頻發的高校,將取消其評先進的資格。

根據學生自殺原因的分析結果,湖北省高校將有針對性地加強相關工作,防範學生自殺現象。例如,做好扶貧幫困工作,教育廳已經籌集500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加強學生政工幹部隊伍建設,在學生中大力開展價值觀、人生觀、就業觀和專業思想的教育,提高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加強和學生家庭的溝通,防範因為家庭變故導致的學生心理抑鬱。

考生自殺專家:考後心理調試比考前更重要

西安市高陵縣一名20歲的楊姓考生近日在家中服毒自殺,消息震驚當地。如何正確地客觀地看待高考,成為當地的一個熱門問題。

這名考生性格靦腆、內向,平時不愛言語,自尊心很強,看重學習成績,去年曾參加高考落榜。6月9日中午,其父上班未歸,母親去了娘家,獨自一人在家的他服用了敵敵畏。由於服用過量,送往醫院後搶救無效身亡。人們推測,其自殺可能與今年考試不理想有關。

西安歐亞學院侯冠英老師認為,這一事件給學校教育敲響了警鍾。學校應注重對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引導他們“兩分法”地看待高考。她認為,考生考後的心理調試比考前更為重要,考生應該學會心理調試。

陝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石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又一起不該發生的悲劇。他認為,社會、學校、家庭和考生對待高考應當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這方麵值得深刻反思。近幾年,隨著高校的擴招,入學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但能考取的還是少數,總會有考生達不到理想目標。他認為,考生的壓力很大程度來自於家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有的家長喜歡攀比,並以此為談資,這無形中給考生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家長對孩子應有客觀清醒的認識,考前考後的攀比和責怪、責難往往無濟於事。

我國每2分鍾有1人死於自殺專家分析心理因素

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於自殺,有兩百萬人自殺未遂。平均每兩分鍾就有一人死於自殺,八人自殺未遂。

據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主任曹連元介紹,自殺已經成為中國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在十五歲至三十四歲年齡段的青壯年中,自殺是首位的死因。

根據專家對中國自殺者進行心理解剖分析,發現中國自殺者有以下特點:農村自殺率明顯高於城市,女性多於男性;五成八的自殺者為服用農藥或鼠藥,七成五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藥,六成二的自殺者曾尋求醫療幫助;兩成七的自殺死亡者曾有自殺未遂史,其親朋好友中四成七曾出現過自殺行為;六成三的自殺死亡者曾患有各種精神疾病,但接受過精神科醫生診治的不到一成。

曹連元認為,現已明確的與自殺有關的危險因素有:曾有自殺未遂史;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嚴重急性或慢性應激反應;近期內嚴重的抑鬱症狀;生活質量低,失業等巨大社會生活壓力等等。

另外,自殺造成的“後遺症”亦不容忽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一個人自殺平均會使六個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響。據此測算,中國每年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承受著因家人或親友自殺死亡所帶來的嚴重心理創傷,其中大約有13.5萬名小於十七歲的孩子經曆過父親或母親死於自殺的悲劇。專家認為,這種嚴重的心理影響會持續十餘年,甚至會持續影響他們的後半生。

專家反對炒作自殺大學生自殺主因是人際關係

昨天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共同製定的首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來自本市高校和衛生係統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預防醫學和精神醫學等專家齊聚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向社會發出呼籲:建議應盡早成立上海心理危機幹預研究中心,向全社會普及危機幹預的基礎知識。

近年來,全國的自殺率始終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據衛生部統計,我國1993年時的自殺率為22.2/10萬,此後這一比例始終在20/10萬——25/10萬之間浮動。此外,我國城市自殺率明顯低於農村地區,尤其是上海地區,為8——10/10萬,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精神衛生係主任季建林教授分析道,自殺率的高低通常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高收入地區的自殺率明顯低於低收入地區,因此,上海的自殺率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且並無明顯上升的趨勢。近年來,人們之所以會造成自殺人數上升的錯覺,最主要是因為社會關注度的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在預防自殺的建議中提到:“媒體要淡化自殺報道”。上海市心理學會副會長孫時進教授昨天也指出:“媒體要關注自殺現象,但切勿過度炒作自殺個案。”

盡管上海的自殺率偏低,但青少年的自殺率卻有所提高。孫時進說,16——23年齡組中,自殺已經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在這個年齡段中,青少年正處於心理學分期中的“青春期後期”和“假成人期”階段,在世界各國都屬於預防自殺的重點人群。他們對死亡的意義並不理解,其選擇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過於簡單,因此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此時,媒體對於自殺個案的報道比較容易幫助他們作出不正確的選擇。

“媒體進行自殺報道必須要具備危機幹預的常識。”孫時進嚴正指出。前段時間,部分媒體對一些明星的自殺報道采用了比較浪漫的字眼,對於一些學生自殺的個案,又持有同情和憐憫的態度,還對自殺誘因之一的教師或家長進行了過度的指責。這些都令孩子們造成“自殺是解決問題途徑”的錯覺,由於他們對於死亡的意義知之甚少,極可能在遇到挫折時,錯誤地學習明星或者某些自殺個案,走上一條極端的道路。

孫時進還提醒道,媒體在報道自殺時候,切勿披露自殺的細節和方法,而應加強自殺惡果的報道,時時牢記自殺是一種具備傳染性的社會現象。一個有良知的媒體應該回避報道每一個自殺個案,為預防自殺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中國屬高自殺率國家每十萬人中超過二十二人

據新華社天津9月10日電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委員李振濤教授提供的一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已經進入高自殺率國家。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國際標準,每年自殺發生率每10萬人中少於10人的,為低自殺率國家,每10萬人中高於20人的,為高自殺率國家。李振濤說,在1993年以前的統計中,中國屬於低自殺率國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報告,中國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22.2人,中國已經成為高自殺率國家。

根據衛生部日前發布的統計數字,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有200萬人自殺未遂。

去年上海高校自殺事件中人際關係緊張成主要誘因

-記者施嘉奇報道

本報訊人際關係緊張已經取代戀愛失敗,成為上海高校自殺事件的最主要誘因。

據統計,2002年上海高校自殺事件中,以戀愛為誘因的比例為22%,人際關係緊張的占27.8%,健康原因的5.6%,精神疾病的占11.1%,其他為5.6%。而在20世紀80年代的統計中,戀愛失敗為主要誘因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專家認為,在現代青年中,梁祝式的戀愛觀念已經成為曆史,學生們更看重自己的社會價值。

台灣一名學者講過,一個青年人到了20歲還沒想到過“死”就可怕了。人生中應當經曆一些挫折和苦難,這樣可能會想到“死”,但絕對不能真的去死。因為那樣不僅是對自身生命的不負責,還是對家人、對社會的不負責。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寫下了著名的社會學著作《自殺論》。在分析了自殺的原因和規律後,他認為,“自殺必須列為不道德的行為”。在昨天“上海預防自殺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應加大高校心理輔導的力度。據悉,上海高校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已經從原來的1:10000上升為1:5000,但是這樣的比例依然不能滿足學校心理衛生工作,因此亟需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擴大社會衛生服務力量。

新聞背景

世界預防自殺日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共同確定的第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

目前,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一個人自殺平均會使6個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響。自殺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

在中國,自殺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而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首位死因。衛生部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平均每兩分鍾就有1人死於自殺,每年至少有200萬人自殺未遂。

一項調查表明,自殺給中國造成的經濟負擔占中國每年疾病負擔的五分之一,居各種疾病負擔之首。

據調查,有精神障礙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經濟困難者是最容易自殺的三大人群。抑鬱症是自殺的頭號殺手。

自殺是高級哺乳動物才有的行為

在動物界一些高級哺乳動物如鯨魚、海豚、海獅、海豹自殺現象經常見諸報端,人類自殺現象更是比比皆是,你隻要到醫院的急診室裏去看看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自殺是IQ高的哺乳動物才有的行為,自從人類懂得了“生命”與“死亡”的概念後,就開始有了自殺行為。也就是說,人類自殺的曆史與其進化曆程一樣久遠。

早在197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作出過自殺的統計,當時的數據表明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殺死亡。最近WHO的統計數據說明,自殺在全人類的死亡排行榜已經躍居第五位,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呼吸係統疾病和意外死亡。在青少年人群,有些國家,自殺是前三位,甚至是首位死亡原因。因此,自殺既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自殺的概念與分類

不列顛百科全書簡單地將自殺定義為"有意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這個定義強調個體致死的動機。

Durkheim從社會整合的角度將自殺分為失範性自殺(anomiesuicide)、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suicide)、利己性自殺(egoisticsuicide)和宿命性自殺(fatalisticsuicide)四類

按自殺的結局來分類將自殺分為自殺死亡(committedsuicide)和自殺未遂(attemptedsuicide)。

按自殺的行為特征將自殺分為主動自殺和被動自殺,采用主動行為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屬於主動自殺;拒絕進食和放棄治療或安樂死屬於被動自殺行為。這兩種自殺在結束自己生命的意願方麵沒有任何區別,隻是自殺的形式和手段不同而已。

自殺行為的心理剖析

自殺的原因可以分為四類:精神疾病導致自殺,軀體疾病導致自殺,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殺,宗教信徒自殺或集體自殺。不同自殺原因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精神疾病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自殺占所有自殺個案的30-40%。各種精神疾病總的自殺率為51/10萬,比普通人群高6-12倍。抑鬱症自殺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殺的1/4,精神分裂症自殺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殺的27-30%,自殺是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思維遲鈍、悲觀絕望、自我評價下降、自責自罪、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死亡被看著是唯一的解脫;精神分裂症的自殺主要受幻覺、妄想的支配,精神分裂症可以有命令性幻聽,病者會無條件地聽從叫他去死的言語性幻聽;精神分裂症可以有被害妄想,病者覺得有很多人在害自己,防不勝防所以也會選擇死亡以求解脫。其它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或酒精中毒患者自殺的危險性也頗高。甚至一些輕性的精神疾病如焦慮症、強迫症、癔症、恐怖症、抑鬱性神經症等也有自殺現象發生。一些人格障礙、性變態患者也有自殺傾向。這些輕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是不堪病魔的長期折磨而放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