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疾病也是導致自殺的常見原因,一些難治性的疾病往往對患者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精神崩潰,如癌症、愛滋病、一些難治性的慢性疾病,還有一些意外事故導致軀體殘疾等因無法改變殘酷的現實,為擺脫痛苦選擇自殺。當這些軀體疾病伴發抑鬱時自殺的風險就明顯提高。
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殺的特點
普通人群自殺者的心理特征:①對全社會、特別是對周圍人群抱有深刻的敵意,戒備心理較強,喜歡從陰暗麵看問題;②缺乏決斷力,遇事猶豫不決,沒有主見;③社會交往能力差,從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缺乏歸屬感;④缺乏理性的生活態度,認識問題傾向於過度概括化,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在挫折和困難麵前不能對自己和周圍環境作出客觀的評價。⑤傾向於誇大負性事件的危害性,傾向於自暴自棄,傾向於自我貶低。⑥過分追求絕對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確定性。⑦適應能力差,應付困難的技巧和能力較差;⑧行為具有衝動;⑨人格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神經質。⑩缺乏人格自知力,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
常見的心理社會因素:家庭矛盾,婚姻危機,失戀,人際關係問題,學習困難,失業下崗,經濟損失,考試或晉升失敗,事業受挫。
宗教信徒的自殺或集體自殺,一些極端的教派蠱惑人心,教唆信徒放棄生命,追求天國極樂。
自殺的幹預
自殺的幹預主要在預防,預防自殺可分為三級,即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一級預防主要是指預防個體自殺傾向的發展。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農藥、毒藥、危險藥品和其它危險物品,監控有自殺可能的高危人群,積極治療自殺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廣泛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人群應付困難的技巧。
二級預防:二級預防主要是指對處於自殺邊緣的個體進行危機幹預。通過心理熱線谘詢或麵對麵谘詢服務幫助有輕生念頭的人擺脫困境,打消自殺念頭。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預防曾經有過自殺未遂的人再次發生自殺。
一代巨星驟隕落,同性畸戀是禍首---心理專家談張國榮自殺事件
巨星隕落發人深省一代巨星張國榮愚人節墜樓身亡,留下許多謎團,一時間眾說紛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抑鬱症應是他自殺的最直接的原因,當然也不排除事發當天有觸發因素,但究其根源,同性畸戀才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猶抱琵琶宣揚另類眾所周知,同性戀本身就是一種性變態,從開始的那一天起,作為鮮花簇擁萬人擁戴的他就承受著壓力,內心衝突在所難免。盡管在西方已經將同性戀從性變態中剔除,但在社會所得到的認同畢竟還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早期他還是特意隱瞞著,在1985年有人開始猜測他與唐唐有特殊關係的時候開始,他的壓力就開始加大,盡管社會各界對他這樣很少有緋聞的巨星級人物比較寬容,但還是不斷被人跟蹤,偷拍,一九九五年還發生張國榮怒撞采訪車事件,內心隱藏巨大的秘密和外界的壓力壓迫到他透不過氣來,張國榮努力尋求突破,就在他歌唱事業頂峰時期,1989年突然宣布退出歌壇,毅然棄歌從影。當時可能沒有人洞悉其中的玄機,但現在回顧起來,他顯然是想從另一種表現方式去演繹他的人生,《金枝玉葉》《春光乍泄》《霸王別姬》《流星語》都有性角色混亂的傾向,特別是《霸王別姬》他成功地將角色反串,讓他真正地做了一回女人,將女人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並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就有很多人說不知是張國榮遇上了薑文還是薑文遇上了張國榮,可見劇中角色非常適合他的個性。這些作品不但滿足了他做女人的表現欲外,還是他向世俗宣戰的力作,為同性戀搖旗呐喊,尋求更多的支持和認同,表達著一種強烈的求同存異的願望,甚至在宣揚另類的生活方式。真可謂用心良苦。
張國榮1995年重返歌壇,簽約滾石唱片,並推出首張複出專輯《寵愛》。卷土重來的張國榮,搖身一變成為妖嬈華麗的兩性人。滾石時期的《紅》《PRINTEMPS》《這些年來》等作品,明顯不同於以往。尤其是前者,被視為平地驚雷,也被人們看作他真正意義上的複出之作。妖豔、浮華、性感、頹靡,從專輯概念到歌曲選擇,都表達著一種強烈的內心欲望,抒發自己的同性戀感情,借以歌頌同性戀的可歌可泣的愛情,舞台上的張國榮穿上嬌豔的女性服裝,穿上紅色高跟鞋,塗上濃濃的口紅,舞姿更是嫵媚動人,嬌豔欲滴,表達方式更直接更開放。“從那天起我不辨別前後,從那天起我竟調亂左右”(張國榮《左右手》),這時的張國榮在同性戀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可謂“病入膏肓”了。
同性畸戀一往情深經過了幾年的精心策劃和布置,張國榮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張國榮終於按捺不住,九七年一月的複出演唱會尾場時,公開了兩人關係。當時,他憑歌寄意,獻唱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向觀眾表白自己情係唐唐。他說:“唐先生是媽媽以外,我生命中至愛的人!”令兩人關係變得明朗化。張國榮終於殺出重圍,終於可以浮出水麵呼吸新鮮空氣,為自己同性戀正名。然而就是因為他坦承了自己的同性戀,使他走上了不歸路。因為坦承自己是同性戀需要很大的勇氣,這本身就是一種意誌的透支,等到後來的一些變故發生時,他的承受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97年到2000年應是張國榮最開心的日子,為自己所要的生活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毋需遮掩,無所顧忌。 張國榮與唐唐如漆似膠,多姿多采,兩人同居於加多利山豪宅,出入成雙,形影不離。於2000年,兩人的感情愈趨穩定,不但結伴出席公開場合,更親密同遊泰國,唐並與多位好友公開慶祝張國榮的四十四歲生日。在張國榮同年舉行的演唱會中,張更向對方公開示愛,深情款款地說:“我覺得用中文講我愛你太過肉麻,我隻會說‘ILoveYou’!”
張國榮對感情的要求與工作一樣追求完美,認真細膩,並且用情專一,然而就是因為他一往情深,過分癡情才為他日後的危機埋下伏筆。
孤軍作戰破鏡難圓在2001年就有傳張國榮與同居多年的密友唐唐感情生變,傳媒披露兩人的住所三更半夜常傳出爭吵聲,激烈時還會傳出摔擲器物的聲音,在張國榮四十六歲生日派對上,這位密友愛人反常地沒有露臉。2002年起張國榮與唐唐兩人也絕少一同露麵,反而有報道指張國榮與私人助手Kenneth過往甚密,另一邊廂,又有傳媒拍得唐鶴德與外表威猛的男子結伴同行,當年唐鶴德以一部銀色金龜車送給張國榮作生日禮物,但自從傳出二人感情出現問題後,就鮮少見到張國榮以該車作代步。種種跡象表明兩人的關係已亮起紅燈。
在與唐唐感情出現裂痕的時候,他立刻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局麵,顯得勢單力薄。十多年來他一直引以為豪,極力宣揚,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同性愛情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在他痛苦萬分的同時他並沒有輕易放棄,他一直在嚐試突圍,尋找真愛,但在打一槍換一炮,重性輕情(愛)的同性戀人群真情難求,他與唐唐的感情無從替代,雖然二個人都有意破鏡重圓,曾見二人到上環濟公廟求再牽紅線,又有傳他們曾雙雙在位於天後的蓮花宮投塔香求姻緣,但最後卻未能破鏡重圓,兩人再也無法回到從前。也許愛情真的就象古董,一旦有了裂痕,就一文不值了。這時候抑鬱的幽靈纏上了他。
假戲真做幽靈顯靈張國榮最紅的時候是在80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那時候的張國榮事業成功,充滿自信,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那個時候的他完全不會想到自己的生活會出現問題,畢竟成功是最好的鎮定劑。但在張國榮自曝同性戀以後,雖然表麵上他說不在乎,但實際上對極其注重形象的他來說,是個極大的包袱。再加上青春不再,歌壇上人才輩出,新人歡喜舊人愁,演藝歌唱事業逐步走下坡路,身體也不好,這對於過分追求完美的張國榮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更為不幸的是在與唐唐的感情出現裂痕的時候主演了《異度空間》,劇中的幽靈鬼怪的恐怖場景和情節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死亡,誘發對死亡的恐懼。一向樂觀的張國榮第一次感覺到了死神的逼近。角色的融入使他更難抽離,這些都是張國榮患抑鬱症的主要觸發因素。在重重壓力及諸多情緒困擾下,他選擇了和他所扮演的角色一樣的方法去解放自己。真可謂假戲真做,幽靈顯靈。
江郎才盡心願未了患抑鬱症的人聯想速度變慢,大腦變遲鈍,思維能力明顯下降,記憶能力也會大幅度下降,整個精神活力也大大降低,身心疲乏,少語懶動不願社交,做事力不從心,無心思做事,興趣減退,信心大跌,對前途喪失信心,在情緒低落的背景之下,自我貶低,自暴自棄,大有江郎才盡之感,這對一向追求完美的他無疑是種毀滅性的打擊。
張國榮平生最大的願望是做導演。一向追求完美的他想到的就要做到,心願未了,不想含恨九泉,惟有孤注一擲,自導自演最後一部驚世之作。
千古絕唱自導自演從古至今自殺隻是手段不是目的。為擺脫痛苦或困境,無路可逃才會選擇消極自毀。而在他,自殺不但作為一種擺脫痛苦的手段被他加以利用,他竟然還利用自殺來實現他的夢想,導演了他最後的一場最為慘烈的一出同性戀的愛情絕唱。他最清楚悲劇是最扣人心弦的。讓前經紀人,朋友,唐唐還有所有的影迷歌迷共同見證他的千古絕唱。一方麵可以借此向世俗宣戰,另一方麵是為同性戀徇情,第三方麵可以完成他做導演的人生最高願望。就這樣他以自己的生命導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絕作,結束了他那無法擺脫的痛苦,了卻了他傳奇的一生。
坐失良機扼腕歎息其實同性戀是可以治療的,隻要當事人有求變的心態,同性戀完全可以治好,抑鬱症也是可以治療的,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都有良效。第一次自殺未遂已經敲起警鍾,未引起重視。通常有15-20%的抑鬱症病人以自殺死亡告終,有過一次自殺未遂的抑鬱症病人發生第二次自殺的發生率超過50%。可能是因為他是名人不願意公開病情,畏疾忌醫,最終導致慘劇的發生。
輔助自殺
一般來說,輔助自殺是犯罪行為。即使法律對此沒有約定,由於每個人都有救死扶傷的責任和權利,一個人要是不但不努力打消自殺者的衝動念頭,反而支持幫助其自殺,那是不道德也是不負責任的。
目前,人們在倫理和日常生活中將輔助自殺分為兩類:一般性輔助自殺和醫療輔助自殺。
其中,醫療輔助自殺主要就是指安樂死。
有些專家認為,安樂死與輔助自殺不同,安樂死是在病人不參予的情況下,與第三者決定讓病人長眠。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實施安樂死需要取得病人的認可,否則醫生將無法回避法律責任。如果不獲得病人許可,那麼實施安樂死無異於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