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自殺和安樂死,可以看作醫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俄勒岡州是美國唯一的把輔助自殺定為合法的州,荷蘭雖然在法律上不允許輔助自殺,但在現實中卻可以接受。這兩個地方的醫務工作者,在2月24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談了他們的經驗。在輔助自殺合法的地方,女人、窮人和少數民族成員會更多地尋求輔助自殺,原因是他們在社會上所處的不利地位,會促使他們想到自殺。美國專家說:“在過去兩年半的輔助自殺實踐中,從未輕易給隨意尋求自殺的人致命的藥物,並堅持能治好的病人不予輔助自殺的原則。”
自殺急救
一般來說,衝動型自殺都是一時衝動,過後心境平複就會後悔。對他的幫助也隻是消除環境對自殺行為的不良作用,鼓勵其放下包袱,返回正常的社會生活。隻要讓他感到溫暖和信心,危機就可解決。
趨向型自殺獲救者,由於其自殺念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通常於二、三個月內可能會有再自殺行為,若該行為之次數過多,容易變成習慣。因此該類自殺者是需要長期且耐心地陪伴與恢複。親自陪伴是最好的支持方式,並提供他有關於創傷的恢複方法,以支持性的語句,鼓勵當事人多與他人溝通,以獲得情緒上的紓解。
心病還須心藥治,在挽救回來以後,對於趨向型自殺獲救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短期內打消其自殺念頭,防止再尋短見。由於放不下麵子,破罐子破摔。也是重複自殺的原因之一(即使對於衝動型自殺者)。所以一定要樹立其信心。不要對其另眼看待或有不良暗示。不能嘲諷。不能有什麼讓其可能產生誤解的言語或行為。過於嗬護也是不好的。當然,言語中盡量不要流露出責罵的意思,其氛圍、意境和效果應該是溫暖。
在他心境仍沒有平複的時候,親情和友情是拉住他的最好理由。在情緒衝動平複以後,對於自殺獲救者,我們仍須提供適當的協助,讓他想開些。比如說:
1、幫助其了解應激方式的不當之處,以協助增加問題解決的能力。
2、令其信服,告訴他該怎麼做,而不是一味否認他原來的做法。對於自殺獲救者,思想可能還比較偏激執拗,立比破更重要。對解決問題的形式、手段的教授比較容易,也較容易從利弊得失等出發獲得較快接受,但如果要治本,必須幫助他樹立正確的目標,指明發展的方向。這是很難的,不但因為思想的轉變潛移默化,更因為我們很容易處理不當而失去效果。適當地目標分解,降低期望,提高事情的可實現程度,是緩解壓力、樹立信心的最好方法。
3、協助當事人擴充其人際圈子,鼓勵他走入人群,並多多參加社團、集體活動。或者安排一些能和人多接觸的工作,比如賣雜貨等。
4、讓他們有這樣一個牢固的觀念:自殺獲救,還可以撫平對親友的傷害,彌補錯失,如果真的自殺身亡,那才是真的不可原諒。
在很多情況下,長期的照護對於家屬和朋友並不現實。比如,人必須為了生存或維係家庭而辛勤工作。這時必須教會自殺者自行解決心理問題、重返社會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在“中國心理熱線”的“心理治療”“心理谘詢”等欄目中都有詳細論述。
當然,還可能有更直接有效的協助方法,大家可以和我一起研究探討。
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和社會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死亡會帶給周遭的人悲傷與哀悼,然而自殺行為更易使悲傷及哀悼過程拉長,除了感到傷痛之外,其親人與朋友更會感到羞恥、愧疚,憤怒、被拒絕……等負麵情緒(即使是自殺未遂者之家人、好友也會有此種反應)。此外,他們都不願意去談及該事件,且為了害怕麵對他人責備的眼光,他們多半不願去尋求協助。所以在急救措施中,不但要關注自殺者,更要關注這些人,適當的處置方式,可協助這些重要他人走出親友自殺的陰霾,更可預防自殺連鎖效應之產生。
自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懦弱的表現。即使是宗教自殺者,雖然表麵上是為理想義無反顧,但本質上還是不能麵對現實,僅僅是不滿而不能為這世界更美好而努力。克服自私、為人著想,並考慮自殺對生者的影響,是打消自殺念頭的最佳自我督促用語。一個人要是能夠看到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被需要,自殺的念頭會少得多和輕微的多。
自殺預防
自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預防。
[親友的關愛]
最直接的預防方式就是親友的關愛。
[最接近人群的注意]
自殺總存在著很多比較特殊、明顯的跡象,隻要稍加留心,是不難發現的。比如在大橋上徘徊等等。
[誘因的解決]
自殺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誘因。誘因的消除就能夠很好地打消人的自殺念頭。
[心理素質的加強]
堅強的心是勇敢的心。
[錯誤觀念和錯誤認知的糾正]
鑽入牛角尖,片麵的絕對的看問題往往就是悲劇的根源。
[專家的幫助]
存在著專業的自殺預防機構相當必要。更有效的服務往往能夠防患於未然。應該說,《自殺救助熱線》也是一個自殺預防(中心)機構。主要是通過互聯網進行谘詢和化解。
這些專業的自殺預防機構往往稱為自殺幹預中心。他們認為對自殺過程進行幹預可以預防自殺。
[社會的支持]
如果自殺預防得不到社會(包括政府)的支持,自殺預防機構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自殺救助熱線》需要社會的支持,更需要有自殺意圖者、或他們親友的信任。
防患於未然,而不要等到事情發生再去尋求解決方法。
這樣最能夠減少社會的損失。
自殺預兆
自殺是有預兆的。絕大多數的自殺者在自殺之前或多或少會表現出警告訊號,如果忽略這些信號,或者對自殺者微弱的呼救不聞不問(這往往更令自殺者灰心失望),就可能導致自殺行為的實際發生。
對於親友同事來說,及時發現輕生念頭,防患於未然,是必要的。如果你並不熟悉如何開導,請來信“生命求助”。有時候技法不當,反而幫倒忙,促使自殺行為的發生。當周遭的人有下列的現象時,可能正處於危機當中,我們可以加以適當的關懷與注意並適時地轉介至專業的相關機構。
語言上的線索:
藉由話語、文章、日記…….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談話的內容常以死亡為主要話題。
行為上的線索:
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由開朗變成退縮:突然增加藥品或酒精的濫用;放棄個人的財產,或做事先的分配,如:立遺囑、將心愛的東西分送他人。
環境上的線索:
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或從社交圈中退縮下來。如:親人死亡、與好朋友吵架、分手、自認失敗…等;
生活發生重大的變動,如:財務困難、工作不順,而產生對環境的適應不良。
外表上的線索:
睡眠與飲食狀況變得紊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有憂鬱的徵兆。
當然,這些表現可能僅僅表明了一種心理危機,大多數人都會及時地糾正輕生的不良想法。
當這些異常和一些內向、缺少朋友的人聯係在一起的時候,更值得注意。
自殺種類
自殺可以按原因分類。如政治自殺、宗教自殺、不堪病痛的自殺、情感情緒危機的自殺、了無生趣的自殺、心理疾病造成的自殺、藥物因素造成的自殺等。自殺念頭產生的原因很多,而自殺傾向發展到自殺計劃、甚至自殺行為的實施,也需要各種因素的觸發或催化。所以,在《自殺救助熱線》中,我以自殺動機的產生原因組織網站結構,並試圖化解這些因素。
Durkheim從社會整合的角度將自殺分為失範性自殺(anomiesuicide)、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suicide)、利己性自殺(egoisticsuicide)和宿命性自殺(fatalisticsuicide)四類
自殺也可以按照自殺的方式(方法)分類。如:
1、窒息性:煤氣自殺、溺水自殺、上吊。
2、自殘性:割腕自殺、剖腹自殺、割頸自殺、肱動脈自殺、刺傷心髒、槍擊頭部和各要害部位、高處跌落如跳崖、跳樓等。通過傷害器官或血管,造成大量失血(或內出血),腦部缺氧,或腦部的直接損壞。有的死得很難看。
3、中毒性:服毒自殺、安眠藥自殺、毒性氣體自殺、毒針自殺、重金屬如吞金、毒性生物如植物中毒、蛇咬。
4、縱火自殺。
當然,各種致死性行為都可能成為自殺手段和方式(方法)。
我們可以按自殺的行為特征將自殺分為主動自殺和被動自殺,采用主動行為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屬於主動自殺;拒絕進食和放棄治療或安樂死屬於被動自殺行為。這兩種自殺在結束自己生命的意願方麵沒有任何區別,隻是自殺的形式和手段不同而已。
即使自殺是一種錯誤的應激,其本質是衝動,但根據自殺傾向的萌發時間仍可分為衝動型自殺和趨向型自殺。
衝動型自殺是一時的意外事件或藥物致幻使情緒波動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引起的短時間失去理智,一般在自殺過程中或自殺獲救後會後悔。掌握一些自救或緊急施救方法,及時降低損失對於這類自殺的幫助是很大的。
趨向型自殺雖然也可能由突發因素引發,但自殺的念頭,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甚至對自殺行為有著詳細、周密的計劃。這類自殺,必須從改變其世界觀、價值觀著手,並施加一定的心理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其心理康複是長期的,也相對較難。
自殺還有其他分類方式,如按自殺的結局來分類分為自殺死亡(committedsuicide)和自殺未遂(attemptedsuicide)。而自殺未遂者有很大一部分會再次嚐試自殺,這樣的自殺則稱為重複自殺。
根據自殺原因,自殺還有真偽之分。由於必須區別對待,我還專門設立“自殺真偽”專題。
在現實中,存在一些類似自殺的行為,但非自殺。這些本質上屬於事故,因為其動機不是死亡,而是追求快感、或滿足其它心理需求。如“高處興奮體驗”、“速度衝動”和“窒息性性快感”導致的意外死亡。
此外,在一些致命的危險中(如戰爭、打鬥),有的人會感到特別的刺激(過癮),有時還刻意追求那種危險,這樣招致的死亡,可能會被誤解為自殺。
一些對自身的傷害並不是以生命結束作為目的的,這些行為往往被稱為自殘。自殘有時也是自殺未遂的實際體現。
自殺的原因
不列顛百科全書簡單地將自殺定義為“有意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這個定義強調個體致死的動機。事實上,自殺動機是由各種內外因素促發的,這些內外因素就是自殺原因。
自殺原因主要有:
為信仰殉葬、犧牲。宗教迷信會引發自殺。即使在當代,也可能出現自殺殉夫現象。
逃避麵對現實。
逃避責任。
自責。工作失職等會造成人的過分自責,引起自殺。
害怕懲罰。比如害怕迫害。罪犯害怕法律製裁等。
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等。
恐懼。特別是對死亡的恐懼。
感情或情緒失衡。感情危機
生計艱難。
絕症,不願拖累親友。
藥物引發。藥物致幻。一些毒品的致幻作用。
藥物副作用。在疾病治療中,一些副作用較大的藥物使人痛苦、焦躁。
高溫、或通風不暢。
報複性自殺。仇恨。包括社會仇恨,民族仇恨等。
節律周期。在臨界日的焦躁不安或衝動。
慢性因素。如持續的挫折、失去信心、或對生活過多的灰色評價,會引起惡性循環。這種緩慢的不良情緒和不良認知的累積,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曆程,最終可能導致危機爆發。慢性因素還包括持續的緊張、壓力等。
家庭、學校、人際關係及社會文化、貞節…等的因素。生活上的變化非原本生活經驗、習慣、價值或想法所能麵對,由於不適應而消極的逃避。
研究發現,自殺雖然由於各種外因引發,但個人特質,比如個性和生理健康因素是自殺發生的基礎。
心理承受力過低,心靈脆弱。人格及情緒處理之方式較不成熟。
環境適應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較弱。
對於死亡的概念不正確,缺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缺乏智慧,存在迷信。一個能夠真實、客觀看待世界,知識經驗豐富的人發生自殺的幾率大為降低。
造成自殺的原因不隻一個,它必然是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行為結果。任何自殺都不是無來由的,任何自殺行為都可能由於這些原因的不成熟或消失而撤回、不至於發生。
自殺原因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控製的。對於一個發現有自殺念頭、自殺傾向、自殺計劃的人,適當對其環境施加控製,是可以有效降低自殺行為的發生。對於自殺獲救者,為了避免重複自殺更要注意對各種因素的控製。
更深層次的自殺原因
從更深的層次去看,自殺原因也可以如下分類:
1、沒有安全感。
陷入極度的恐懼。這種恐懼比對死的恐懼還要強烈。有時是為了逃避懲罰。這種恐懼一般來說都是短暫現象。如果自殺未遂,自殺者往往會後悔自殺行為,並希望自殺衝動能夠及時抑製。
這類自殺的預防可以從兩方麵著手:①消除不必要的恐懼,但是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如心理專家是否及時趕到、恐懼事物能否及時消除等;②行為限製,不讓他有自殺的可能,在他冷靜下來以後就可以消除自殺念頭,這是最有效也是GOPLA推薦的做法。
2、失去社會歸屬感。這常常是因為:
①感覺到被拋棄,被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拋棄、被戀人拋棄/遺棄、被伴侶拋棄(包括喪偶)、被親人拋棄(包括喪父母、喪子)等,有時社會角色扮演失敗也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情緒極端時可能感覺到被整個社會所拋棄;
②受到反對和限製,如喪失自由等;
③要求遭到拒絕;
④行為、心情、想法等等得不到理解;
⑤社會定位模糊或不定,如失業,發展需求異化等。
失去社會歸屬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會的坐標和參照係,引發絕望。有時擔心失去社會歸屬,或者預計自己將失去社會定位也可能誘發自殺。
這類自殺的預防主要是:①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這是最簡單實施也是GOPLA推薦的做法;②強化他們的一方麵或多方麵的社會歸屬和社會關係,父母、子女等不可改變的血緣關係是最佳的選擇,這也是GOPLA推薦的做法;③認可他們的成績,幫助他們恢複自信;④幫助他們進行人生規劃,對自我重新適當定位;⑤將外部現象合理化,比如被拋棄是特定條件下不可避免的現實結果,再如拋棄感覺僅僅是一種錯覺和假象。後三種方法應該在專家指導下進行。
3、痛苦的煎熬
痛苦的折磨可能來自生理的和心理的,有時也可能兩方麵都有。為了緩解甚至終止痛苦,就有可能選擇自殺。
心理的痛苦可以通過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緩解、消除。但是對於生理的痛苦,例如疾病的煎熬,目前除了疾病治療、止痛藥(甚至毒品)、痛覺神經阻斷等方法,目前無其他對付良方。特別是再受到治療費用、或絕症診斷的困擾,問題會變得相當複雜。社會上目前安樂死呼聲增大也是針對這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