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活單調、無挑戰性
許多了無生趣的人都是陷入到單調、重複日常生活,而無法發現生活的人。他們有的是的的確確生活單調,但是各方麵條件(特別是自己的心靈)的限製,讓他們不敢麵對競爭的挑戰,年複一年逐漸消磨了對生活的新鮮感。他們有的生活其實已經很豐富,但是由於不善於體驗而無法獲得豐富生活的感受。
這類自殺的預防就是讓他們學會生活。
5、環境和藥物因素
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是在一定的內外環境中的。一些不利於生理健康的環境,以及藥物、營養問題造成的體液環境往往會造成生理心理的失常,比如神經異常亢奮、幻覺、消沉等等。這些也是某些自殺的直接原因。這類自殺的預防是環境優化,營養均衡以及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甚至避免服用藥物。
6、特定動機
特定動機是意誌的產物。這往往是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的產物。這些特定動機主要有:①利益的交換,自殺會為社會組織的其他成員帶來好處,這包括求神賜福、平息神怒等集體或供奉性自殺行為,也包括大多數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原因造成的自殺行為;②期望的另一種生活的轉換,如自殺升天、解脫等;③報複性自殺,自殺對其他社會組織的成員造成更大的傷害或利益損失,比如反社會的自爆事件;④在死亡隨機性中的自願選擇行為,如打賭誰先死(左輪槍、安眠藥等),決鬥,求死遊戲(主要是叢林遊戲)等;⑤世界觀價值觀異化,如認為自殺是一種自由,自殺崇高等。
這類自殺往往是洗腦的結果,其預防從反洗腦著手,幫助他們重建合理的動機。
7、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導致自殺。對這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8、假性自殺
行為本質上屬於事故。許多自殺者沒有自殺動機,本意並非自殺,但是由於操作不當,使得某些危險行為(致死概率很高)成為事實自殺。這些行為主要有:①追求瀕死經驗;②以自殺相威脅達到特定目的;③窒息性性快感;④速度衝動、高處興奮體驗、冒險刺激等往往吸引人們進行極限運動,如瘋狂賽車、極限攀岩等。對這些危險行為應該用認知療法充分揭示風險,得失分析後再讓他們重新選擇。GOPLA不認可這些行為。
了無生趣
了無生趣的原因很多。
空虛感。特別是人孤獨的時候,或因種種原因遠離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
巨大的情感創傷會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至少短時間內),讓人覺得活著沒有意思。這在“感情危機”中專門論述。
患得患失。一些過於注重得失的人,在巨大損失發生以後,不能接受,會有任何東西都離他而去的錯覺,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營養缺乏會使人的感受力大為降低,也影響人的情緒,覺得生活沒勁。比如泛酸的缺乏,會使人覺得百無聊賴。
某些疾病或者治療藥物會使人的耐心大大降低,讓人難以靜下心體味生活的美好。久而久之,麻木的心靈就會對生活感到厭倦。
過於緊張,忽略生活小事。過於功利化和利益取向,失去各種愛好和興趣。其實適當的傻事和廢話是必要的。人不是機器,不能太“是這樣就要這樣”。有些看起來無效的舉動其實是人對自身的調節。
喪偶、喪子或失去自己心中最最重要的親人。
對於這一類的治療關鍵在於:
1、鼓勵社交,結識一些興趣類似、並無利害關係的朋友。鼓勵給與行為和奉獻。
2、對因治療。如果是藥物副作用太大,應該考慮更換治療方案,甚至停止治療,畢竟生命比疾病治療更重要,沒有了生命談不上健康的身體。
3、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4、緩解麻木,培養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不要把坐在草地上看螞蟻打架之類的事情當作無聊,那是生活情趣的培養!提高對生活的感受力。
精神病人自殺的防範
精神病人是自殺的高危人群,其中,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殺率名列榜首。病人的自殺行為常常在幻覺、妄想的基礎上實施,有時也可以繼發於抑鬱情緒。從自殺過程來看,有的病人屬於衝動性自殺,突然實施,不計後果,令人難以防範;也有的病人屬於預謀性自殺,這樣的病人在付諸自殺行動之前,一般有三個階段:
1萌生自殺觀念。病人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想法,感到生活已經毫無意義,然而對死又有一種畏懼的心理,瞻前顧後,還要考慮自己如果死了,對別人特別是家人會帶來什麼影響等等,為此猶豫不決。
2明確自殺企圖。病人決心已定,開始準備後事,選擇自殺的時間、地點、自殺方法等。到了這一階段,病人已經從深重的痛苦之中解脫出來,變得異常平靜,他開始整理舊物、書寫遺書、向親人作最後的訣別。這是最危險的時期,家屬如果仔細觀察,多數可以從病人的情緒、言談舉止中發現自殺的先兆,並及時采取措施。
3付諸自殺行動。一般來說,病人會選擇不易被人發現的時間、地點。自殺的方式多為過量服藥,這是病人最容易想到,也比較容易做到的方式。因為精神病人的就診間隔較長(一般為一個月左右),每次就診醫生開的藥較多,病人也容易拿到。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醫生一般都要求家屬來保管藥品,一方麵可以有效地督促病人服藥,另一方麵也是為了保證病人的安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服藥自殺又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自殺方式,多數病人並不了解精神藥物的致死量,而且藥物起效致死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容易被人發現獲救。其它的自殺方式如自縊、跳樓、溺水等,雖然發生率較低,但危險性較大,自殺成功率高。
因此,預防精神病人的自殺首先要詳細了解病人的精神症狀,注意發現病人的自殺先兆;其次要保管好藥品及其他危險物品,對發現有自殺企圖的病人,要時刻有人陪伴在他身邊,必要時可送病人住院治療。萬一病人已經采取行動,應盡快送醫院搶救,並且盡可能向醫生提供病人自殺的確切時間,以及服藥的品種和劑量,便於醫生製定搶救方案。
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在采取自殺行動之後,馬上感到後悔並盡力求救。精神病人自殺的危險性,在於他們在行動之前幾乎沒有任何情感的流露,也不與任何人交流思想。
盡管精神病人自殺常可獲救,但獲救他們的精神病症狀依然存在,而且已經有過自殺史的病人,自殺的危險性還會增大。根本的辦法是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消除病人的精神症狀。對於病人的家人而言,監護的責任將愈加沉重。
八成自殺者未得心理幫助專家呼籲完善幹預機製
僅因臉上有青春痘就3次自殺,因丈夫跟自己離婚自殺,因考試不理想自殺……南京每年有數千人自殺身亡,然而南京唯一的自殺幹預中心卻因顧客稀少時常中斷。9成以上自殺者行動前不知道接受也無法接受心理幹預,有關專家認為,建立健全有效的自殺幹預機製勢在必行。
一名19歲的大學男生長了青春痘,克製不住摳出了很多疤痕,“追”了3個女孩都因臉上的疙瘩未果。頹喪之餘,他決定自殺。第一次,他選擇吃老鼠藥,可老鼠藥是偽劣產品,沒死成。第二次,他用繩子上吊,然而繩子質量差,斷了。第三次,他跳了樓,結果掛在樹上。一直想死沒死成,他很惱火,決定殺人,最終殺死一同學。此時,他已不想死了,但他沒能逃脫法律的製裁。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一女大學生被強暴欲投江自殺,最後關頭她給省社科院心理學研究專家儲兆瑞打電話,被儲教授勸了回來。據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王克威介紹,全國每年約28萬人自殺死亡,約200萬人自殺未遂,南京長江大橋自建橋以來,已有至少1000人跳橋自殺。自殺已位居國民死亡原因的第5位,而在青少年中已位居前3位。
南京腦科醫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就建立了自殺幹預中心,但因為顧客稀少經常中斷,公布的免費自殺幹預熱線,平均每天隻有5位市民致電傾訴。谘詢師告訴記者,其中有很多傾訴心理壓力的,偶爾也有想自殺的。記者詢問被勸慰後自殺者是否會放棄自殺,谘詢師隻是模糊地說“大概會放棄”。據了解,西方國家自殺者9成由心理疾病引起,而我國衝動型自殺的人數比西方高出25%。我國80%的自殺者從未尋求過心理幫助,200萬自殺未遂者中接受心理治療的不到1%。
專家認為,建立一套完善的自殺幹預機製勢在必行,不光要有自殺者急診中心、配備120急救車,還要有專門針對自殺者的心理谘詢部門。同時,市民應增強有心理問題找心理醫生的意識。
學生危機幹預
上周末,孔勤還在西南財大學生工作部辦公室為校管課題“危機幹預”做準備。這門新課題在上學期末申報成功。
在她的電腦裏,保存著一份材料,記錄了近幾年來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抑鬱、異常行為以及輕生意念或者輕生行為)。“這是不能回避的現實,我們一直都在為此努力。”孔勤說。她是學校學生工作部的副部長、副教授,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運行。如今,西南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已經走到全國高校前列,並形成完整的“危機幹預”體係。
心理問題·現實 1%大學生想過輕生
“人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國內第一位精神分析學家霍大同這樣說。這種情況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更容易出現。
西南財大的“危機幹預”從1994年起步,每年,新入學的學生要接受西南財大校方組織的心理健康調查,由一種從國外引進,經過修正的表格來進行身心健康篩選。其中有輕生傾向的,1994年占新生的0.3%,去年這一比例上升到1%(31人)。除學校招生人數增加外,另一個原因則令孔勤高興,這表明更多的人願意將內心的困擾講出來。這1%中,隻有1/3的人被畫上了“A”,是必須關注的,而之前的0.3%中,很大程度上是屬於無法再忍受才講出來的。
危機幹預內容:從對正常人群心理輔導,到對一般心理問題者心理輔導,再到對異常者危機幹預。
心理問題·原因 家庭不幸與心靈創傷
心理異常者多表現為抑鬱,其異常心理行為,如心情沮喪、厭世無望、幻聽幻覺、強迫症等。造成的原因有多方麵,或是家庭不幸,或是成長中的創傷。
“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因存在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行為觸目驚心!”孔勤感歎。孔勤接觸過一個男孩,父母都在,但長期對他進行否定式教育。其實男孩很優秀,從小到大他得了許多獎狀,貼滿家中牆壁。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天,男孩回家看見獎狀全被父親撕毀了。他跪在光禿禿的牆前,不吃不喝整整一天。男孩進了大學,心裏的陰影仍無法消除。“他坐在我對麵,講起這件事,手止不住地發抖。”這是極端矛盾的人生岔口,他對輔導員說:“有一天我會死。”
1994年9月開學,一名學生在表上選了“想輕生”。入學幾天,他上到一幢大樓,要跳。一陣風吹來,門窗“哐哐”直響,他清醒了,又獨自回到教室。他是貴州人,“笑起來尤其單純,很甜”,但他患了嚴重的抑鬱症。他告訴孔勤,自己中學的物理老師被人殺了,就死在自己的臂彎裏。
也有的學生僅僅因為一點小事,就聯想到死,讓人難以置信。一名女生與同寢室同學關係不好,一回到寢室就表現出恐懼,這些都是造成抑鬱的原因。
在危機幹預中,對精神異常的判斷非常重要,特別是精神分裂患者,會出現自殘與傷害他人的情況。
孔勤幹預的實例中,有一名學生一到夜晚就會莫名吼叫。這名學生告訴她,自己欠了一女生的情。孔勤試圖為他做心理輔導,在輔導室,學生突然指著門外叫喊:“是她,她就在那裏!”表情令人駭然。但門外沒有人,這是比較典型的幻聽幻覺。
經過積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發現,單親家庭、成長創傷等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1999級學生中有9個學生需要危機幹預,到畢業時有7名學生恢複得好,有一名學生現在仍舊在住院治療。另一名學生成績優異,同一家單位簽了約,但在實習期間被認為“與眾不同”,就給退了。“這是我們所不情願看到的。”孔勤遺憾地說,在具體實施危機幹預中,心理輔導老師也無法做到完美,但他們幫助了很多同學走出心靈的困境。
幹預方法·提問 “你什麼時間自殺?”
非典時期一個院係的老師曾接到報告,說是一名學生曾有幾天晚上帶刀獨自爬向樓頂。老師跟家人聯係,家人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他們早知道這名學生精神異常,卻對學校隱瞞了事實。這樣做很危險,“他可能輕生。”最後,這名學生被送回家治療。
孔勤忘不了,在1994年以前,一名不太合群的學生反常地在寢室招待大家吃蘋果,大家隻感到詫異。次日,學生服藥自殺。醫生說他所服的藥,在國內自殺者中是首次使用,足見其準備充分以及內心困擾有多嚴重。“但當時大家不懂,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是遺憾。”孔說。這種例子占到被幹預者的10%。
危機幹預中,對有自殺傾向的學生,老師通常會直麵問“怎樣自殺”、“什麼時間自殺”等。這在從前是不敢麵對的,這種討論,能喚起輕生者對自己與他人的責任心,使他停下來重新思考,這也是幫助的過程。
過去,心理問題更多地被看成是道德品質問題。如今,向心理輔導老師求助者中,有30%屬於戀愛受挫,這在以前是難以啟齒和不可思議的。學校開設的心理素質教育課,其中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婚姻問題等課程,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在以前,這也是關注中的缺失。
幹預方法·空椅子 麵對空椅大吼“混賬”
在西南財大學生活動中心,有兩間單獨的心理輔導室,比起學校做團體輔導的教室,它顯得更加私密。每天都會有兩名心理輔導老師在這裏值班。
輔導室裏4把椅子,均套上了色澤柔和的布套。椅子扶手上擺了布藝小豬,心理輔導老師稱它為“發泄豬”,受輔導者可以拳打豬頭。靠牆還有個拳擊訓練球以及拳擊手套,也是提供給輔導者用來發泄的。
在這裏,椅子的擺放角度有講究,相互形成趨於平行的夾角,輔導老師和接受輔導者可以對視,也可以避開對方目光,以減輕被輔導者壓力。有種被稱為“空椅子”的方法具有象征意義,它提供一個相對自我、安全的空間,讓被輔導者講出藏在心裏最底層的怨恨。
一名學生患有嚴重強迫症,他對孔說“不想活了”,他想坐飛船,上升到“異度空間”,然後停下來,俯瞰這個世界。
孔對他使用了“空椅子”方法——讓他麵對空椅子坐下,而孔則繞到學生背後。孔引導他想像對麵坐著某個人,講出心裏的話。直到第6次采用這種方法,學生才開口說:“你把我害苦了!”而後聲淚俱下,足足講了20分鍾。孔得知,這是學生大一發生的事,他與另一學生因矛盾打架,被學校處分。這對他的打擊很大,處於精神分裂邊緣。這名學生一直由孔勤輔導,並取得成功。
有名學生,每次都被同學叫去教室幫忙占座位,他感到很煩惱,但又無力拒絕。他走進心理輔導室,假想“空椅子”上坐著這名同學,大吼“混賬”之後,痛快地說出了心中的不滿。“簡直舒服!”這個方法幫助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鼓起說“不”的勇氣。
已經畢業的一名學生,曾幾次在心理輔導室麵對“空椅子”。“每次都有變化”,他從蓬頭垢麵到開始洗澡,理發,換上潔白的襯衫。“這是我們努力的結果。”孔勤說。
一名學生曾經兩次麵對“空椅子”號啕大哭,他對心理輔導老師說:“這種方法太好了,以後遇到什麼事也知道該怎麼辦了。”
危機幹預·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