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西南財大共有11名老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危機幹預係統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各個院係與職能部門,形成成熟的網絡,並滲入學生教育管理中。從1994年以來,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經過危機幹預,未出現一例自殺案例。2001年11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授予了西南財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拓獎。

危機幹預·資料

抑鬱表現:

心情沮喪,厭世無望,自我譴責,興趣明顯減退,容易感到挫折,社交退縮,自殺意念及行為,食欲減退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等等。

異常表現:

情緒躁狂,思維錯亂,幻聽幻覺,語無倫次,答非所問等等。

如何建立自我形象?

認同自我,肯定自我,把握自我,獎勵自我,完善自我,學會求助。

怎樣實現自我?

悅納自己,心胸寬廣,積極樂觀,目標可行,坦率為人,積極競爭。

如何控製情緒?

接納情緒,積極樂觀,合理飲食,保證睡眠,經常運動,親近自然。

人際交往有哪些技巧?

學會微笑;讚美他人;學會傾聽;理解他人;善於寬容;善於承擔錯誤;學會批評的藝術。

勝利者的特性是什麼?

有時需要積極進取,有時需要稍斂鋒芒;有時需要與眾交融,有時需要默默獨居;有時需要相鬥,有時需要互愛;有時需要工作,有時需要遊戲;有時需要哭泣,有時需要朗笑;有時需要發言,有時需要沉默;有時需要善握良機,有時需要屏息等待。

自殺——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據悉,美國每年有3萬人自行結束生命,這個數字幾乎是去年(2002)愛滋病死亡人數的一半。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自殺是困惑人類的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讓人一直困惑的是:“到底自殺的傾向是天生的,還是由於不愉快的經驗累積而成?”科學家們正著手探索這些問題。

雖說在某些精神病學界的圈子裏,先天與後天之爭仍然方興未艾,但多數研究自殺的人員采取“中庸之道”的觀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附屬紐約州精神醫學研究所的艾蘭哥教授解釋道:“自殺的人必須有好幾件事情同時出了差錯。我不認為自殺純粹是由於生物因素所造成,但它卻是由潛在的生物危機所引發的。”她強調,生活經驗、突發的壓力以及心理因素都扮演一角,但是,自殺這團迷霧的根源,是神經係統出了問題,這些係統彼此間的聯係,纏繞成難以容忍的痛苦糾結。

艾蘭哥和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曼恩,正試著解開這團糾結,厘清自殺的神經病理。他們收集了大批自殺受害者的腦部標本。他們實驗室裏25台超低溫冷凍櫃裏,總共保存了200個這種人的大腦,供研究人員就其神經解剖、化學及基因等方麵的變化進行研究,以找出有衝動結束自己生命的人,腦中是否有特別之處。每個腦部標本都附有一份“心理解剖”卷宗,由死者家人及親近友人的訪談資料所組成,裏頭探索了導致死者做出那終結行動的心理狀態及行為。曼恩說:”我們試著取得事情的全貌,對該自殺者提出整體的解釋。”每個自殺身亡者的大腦都有另一個大腦做為對照,來自的個體與自殺者性別相同、年齡相近,但沒有精神異常,也非因自殺而死。

在大約1.3公斤重的膠質狀人腦中,是一堆細胞與分子,它們與這個人過往的所思所想,亦即他曾是什麼樣的人,有密切的關聯。曼恩與艾蘭哥的研究,專注於位在前額頭骨內部的“前額葉皮質”這塊腦區,那是腦中所謂“行政主管”的位置,包含了內在的監視器,讓我們在尷尬的社交場合不至於吐露真言,或是不會盲從危險的衝動而行事。

尋找自殺的生物線索

曼恩與艾蘭哥最感興趣的,就是大腦前額葉皮質具有“降低衝動”的這項功能。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衝動”是自殺的指針;雖然有些人會仔細安排他們的死亡,好比留下遺言、遺囑,甚至把喪禮也安排好,但自殺看起來仍是突發的事件,是在某個很差勁的日子裏所做的差勁決定。因此,艾蘭哥與曼恩在這些自殺身亡者的腦子裏,尋找與該衝動有關的生物線索。其中一個重點是腦中化學物質“血清張力素”的可用量;先前有關衝動的研究,顯示這種化學物質有缺少的跡象。

血清張力素屬於神經傳遞物的一員,這種分子會在神經元之間稱為“突觸”的狹小間隙中跳躍。位於訊息發送端的突觸前神經元末梢,帶有微小的膜狀囊泡包裹著血清張力素,可將其釋放到突觸中。位於接受訊息端的突觸後神經元則帶有血清張力素受體,可與其相接,並激活細胞內的生化反應,以改變神經元對其他刺激的反應能力,或是開啟或關閉基因。釋放過後很短的時間內,突觸前神經元會利用“血清張力素轉運子”這種分子海綿,將血清張力素重吸收回到神經元內。

血清張力素對於我們的心靈有一定的安定作用。百憂解及類似抗抑鬱藥的作用,就是與血清張力素轉運子相接,防止突觸前神經元太快將釋出的血清張力素重新吸收回去,使得血清張力素在突觸間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持續傳遞其安定人心的效用。

身體內有關自殺的線索

自殺身亡的人身上,有兩個腦區出現解剖及化學上的變異:位於眼睛上方的眼眶前額葉皮質,以及腦幹的背側縫合核。其中的變化,可由血清張力素的製造及利用能力的下降看出。已知在生性衝動及受抑鬱之苦的人身上,腦中數量不足的神經傳遞物主要是血清張力素。位於背側縫合核的神經元製造出血清張力素,再經由長距離的神經投射,將這種神經傳遞物傳至眼眶前額葉皮質。在自殺受害者腦中,從背側縫合核傳送給眼眶前額葉皮質的血清張力素,比正常量低。

背側縫合核的變化與死於其它原因者的對應腦區相比,位於自殺身亡者腦幹的背側縫合核神經元,含有較多用來合成血清張力素的酵素。這顯示自殺者的腦子試著製造更多的血清張力素。

神奇的鋰鹽

鋰似乎能防止自殺。但為什麼自殺者沒幾個人服用呢?

鋰通常以碳酸鹽或草酸鹽的形式製成膠囊。對許多人來說,服用了鋰並不好受,它會造成手發抖、不斷口渴、頻尿、體重增加、行動遲緩、肌肉協調性降低、思路不清,以及短期記憶缺失等毛病。服用鋰鹽的人必須定期檢查血中的鋰濃度,以保持濃度落在有療效的範圍內。隻要每公升血清中的含量低於0.6毫克,通常就不具療效,而如果每公升高過2毫克的話,就可能引起致命的毒性反應。

通常患有躁鬱症(或稱雙相情感性障礙)的病人會固定使用鋰鹽,以擺平情緒的極端波動,但開給抑鬱症患者服用的鋰也多了起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鋰可以讓具有自殺風險的人保住性命。1998年,推廣鋰鹽的先驅者,丹麥裏斯柯夫精神醫院的摩根蕭,把使用鋰鹽作為防止自殺措施的各個研究結果集合起來,發現沒有服用鋰的抑鬱患者,自殺率要比服用者高出3~17倍。同樣地,摩根蕭算出,鋰鹽使得嚐試自殺的人少了6~15倍。

鋰的這項益處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雖然有一些吸引人的線索,但研究人員仍未能確定。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潘迪說:“目前很難有所定論,鋰有太多的作用方式。”一般相信,鋰可能影響了神經細胞表麵稱為“離子信道”的微小管道;這些離子信道的開啟與關閉,就允許或阻斷了帶電原子通過細胞膜。細胞內外的電位差由這些帶電荷的原子所形成,也決定了神經元本身的活性,以及與其它神經元溝通的能力。科學家認為,鋰鹽經由影響這些離子信道,或是扭曲了興奮細胞內部所發生的生化連鎖反應,而使得神經元不那麼容易興奮。

藥物必須正確服用,才可能產生療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史考特與波普教授發現,一組98位服用像鋰一類鎮定藥物的病人中,有半數未能遵照指示服藥。這兩位研究人員指出,研究鎮定藥物的科學文獻中,隻有1%提及為什麼病人不遵照指示服用鋰。

曼恩表示,不遵醫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類願望裏不願意接受自己有病。曼恩解釋說:“人的天性對於長期服藥有種排斥感。當人沮喪時,他們很難想象自己會有變好的一天;反之,當身體健康時,他們也無法想象自己會再度病倒。”

鋰的副作用也令人不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躁鬱症及自殺的精神病學專家傑米森,本身也是躁鬱症患者,她發現病人停止服藥最常見的理由是認知上出現副作用、體重增加,以及協調功能受損。在她動人的自傳《躁鬱之心》中,傑米森重述了她自身的掙紮,即必須麵對一輩子都可能要與鋰的副作用共存的事實。

美國約60~90%自殺的人患有精神疾病。這個毛病的患者除非服用適當的藥物,而且對藥物有反應,否則他們會在絕望的穀底及得意或激動的顛峰之間擺蕩。多數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都有抑鬱或躁鬱症的病史,但患有重度抑鬱的人,他們的自殺傾向則有所不同。

科學家已經發現一些行為傾向的線索,並開始探究自殺身亡與死於其它原因的人,腦部解剖構造及化學組成有何差異。如果使用醫學影像掃描或血液測驗可以偵知其中的變化,有朝一日,醫生或許能找出具有自殺傾向的高危險群,而試著防止悲劇的發生。可惜這個目標到現在還未能實現:就算一旁有人大力幹預,許多有自殺傾向的人終究還是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有關自殺的誤解

對於自殺,普遍存在著大量的誤解,事實上有時會被一些假象弄得混淆不清。有關自殺的誤解如下:

1.與可能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將誘導其自殺

事實上一般應該和可能自殺的人討論自殺。與一個想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將可能使其產生相信的感覺,能夠幫助他們正確處理一些重大問題,並緩解他們的壓力,願意花時間重新獲得控製。

2.威脅別人說要自殺的人不會真正自殺

事實上大量的自殺身亡者曾經威脅過別人或者對他人公開過自己的想法。

3.自殺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事實上從自殺者的角度看,幾乎所有采取自殺行動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4.自殺者有精神疾病

事實上僅有小部分自殺未遂者或自殺成功者患有精神疾病。他們大多數人是處於嚴重的抑鬱、孤獨、絕望、無助、被虐待、受打擊、深深的失望、失戀或者別的情感狀態的正常人。

5.想要自殺的人是真的想死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想死,他們隻是想要逃離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經想過要自殺的人現在都很高興他們還活著。他們說當時他們並不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隻是想終止自己的痛苦。

6.自殺發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事實上自殺傾向沒有遺傳性,它是習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

7.想過一次自殺,就會總是想自殺

事實上大部分人隻是在他一生中的某個時候產生自殺企圖,在這段時間裏,他們要麼克服這種想法,要麼尋求幫助,要麼死亡。如果他們自己能夠從短時的威脅中恢複過來,學會適應與控製,就會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

8.一個人自殺未遂後,自殺威脅可能結束

事實上自殺最危險的時候可能是情緒高漲時期,當想自殺的人嚴重抑鬱後變得情緒活躍起來的時候。一個危險的跡象是在抑鬱或者自殺未遂後出現“欣然”期。

9.一個想自殺的人開始表現慷慨並和他人分享個人財產,表明這個人有好轉和恢複的跡象

事實上大多數想自殺者在情緒好轉後,才有精力開始作出一定的計劃,安排他們的財產。這種個人財產的安排有時類似於最後願望與遺囑。

10.自殺總是一種衝動行為

事實上有些自殺是衝動行為,另一些則是在仔細考慮之後才實行的。

幫助一個想自殺的朋友或是親人

不要説話,請靜靜聽對方傾聽!

如果有人感到抑鬱或是想自殺,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幫助他。我們會提出建議、告訴他我們自己的經曆、試著為他找出解決的方法。

我們最好能做到安靜傾聽。想自殺的人並不真正想得到什麼解決方法或是任何答案。他們隻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說出他們的恐懼與焦慮,讓他們做回他們自己。傾聽——真正做到一個好的聆聽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必須控製自己想要說些什麼的衝動,不要做出什麼評論、插入一個故事或是提個建議。我們不僅要聽他口述的那些事,還要感受那些事情後麵所隱藏的感情。我們應當從他的而不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理解問題。以下幾點注意事項是你必須要牢記的,如果你想幫助一個想自殺的人。

想自殺的人要什麼

有願意傾聽的人

有人願意花時間認真地傾聽他們細訴。不做任何評論、提出什麼建議或選擇,隻是一心一意地去聽。

有可信的人

有人會尊重他們,而不是試圖為他們做出安排,並且能對所聽到的任何事情完全保密。

有關心的人

有人能夠能使他們感到自然,能夠冷靜地和他們交談。有人能使他們安心,能接受他們,能相信他們。有人會說:"我在乎。"

想自殺的人不要什麼

孤獨

被排斥會使得事情變得更糟。有一個可以讓他們倚靠的人能大大改變情況。

忠告

說教對事情沒有幫助。建議他們輕鬆一點也不會有用,當然簡單的一句忠告說教對事情沒有幫助。建議他們輕鬆一點也不會有用,當然簡單的一句忠告說教對事情沒有幫助。建議他們輕鬆一點也不會有用,當然簡單的一句"一切都會好轉的"也不會有用。不要分析、比較、分類或是批評。

問話

不要轉變話題,不要顯出憐憫或是一切讓我做主的模樣。要描述感情是很難的。想自殺的人不想匆匆忙忙的説話,也不想為任何事情做出解釋。

感情和情緒危機

感情和情緒危機往往是應激性反應。這有時會讓人覺得了無生趣,但更多的時候是讓人衝動、想不開、一意孤行。

失戀。

背叛。離婚也屬於一種背叛。

父母責罵。

朋友的不理解。

分離。比如戀人或配偶意外死亡。

感情和情緒危機有時不僅僅出現在突發事件的應激。我在分析研究中發現,惡劣情緒的累積也常導致心理失衡的發生。在一連串自認為的打擊之下,人會逐漸喪失信心,有時對自己都會產生懷疑,自暴自棄。自殺是自暴自棄的一種表現。

有時在感情和情緒危機發生以後,自殺作為一種報複手段。但是從各種案例分析,這種報複對於被報複者是影響甚微的,自殺真的很不值。

疏導(包括自我疏導)要點:

感情和情緒危機說明了人的心理承受力和挫折化解、轉移能力欠佳。

雖然很多大事要事(特別是感情上)會使人亂了分寸,連我這樣冷靜的人都可能手足無措,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且把事情放一放,可能會更好。

人不該在意於過去、現在的有無,而是致力於將來的有,為將來努力。

重建信心相當重要。

不值得為傷害自己的人犧牲。別人可以對不起你,但你不可以對不起自己。

不經曆風雨,那裏見彩虹。

不要輕言失敗。

不是自己的,何必強求。

對於感情危機,存在不少誤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女人對感情危機的心理更脆弱”。其實,在感情危機麵前,男性並不比女性堅強。隻是由於長期的不獨立,曆史上感情失敗對女性的殺傷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