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啜泣聲一片,連看起來還不懂事的小男孩也在流淚。心理輔導老師將話筒遞給同學,聽到的是發自肺腑的聲音:“吳老師,我想念你!”“吳老師回來吧!”“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希望!”“吳老師,我給您添了許多麻煩,請原諒我的不懂事吧!”“您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
孩子們的話簡單而真切。如果吳老師在天有靈,聽到這些,她一定會感到幸福與安慰。
在冥想中與老師告別
無論心中有多少留戀,我們還是要麵對現實。吳老師走了,我們要與她告別。
告別是麵對喪失的重要儀式。人的生老病死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我們與一個人的認識、相知、分別也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告別不僅是生理層麵無奈的分離,也是心理層麵理智的再見。
有專家認為,非典的殘酷就在於它讓我們無法與親人正式地告別,無法完成心理層麵的分離,這對生者來說是一種傷害。所以,這個輔導就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對吳老師說再見。
那就冥想吧!在心理輔導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進入一個想像空間。
“請大家再認真地看一看吳老師,將她記在心裏……”孩子們目不轉睛地凝望著吳老師的遺像。
“請閉上眼睛,想像你仿佛來到了一片美麗的草原……吳老師依然是那麼慈祥,在對你微笑,她的眼神仿佛在對你說著什麼……”孩子們的淚水滑過麵頰,但誰也不願去擦拭,不想破壞那美好的最後時光。
……
“最後,我們要轉身離開了。眼前出現一條平坦的大路,在你身邊,還有你的父母、同學和老師……”要讓孩子關注到身邊的親人、朋友和自己的責任,也讓他們看到將繼續帶領和支持他們的新班主任。
此時,在新班主任的帶領下,孩子們對吳老師三鞠躬,完成了最後的告別。
新班主任含著淚發表了她的第一次“就職演說”,雖然很短,但孩子們能夠聽出新老師的感動和共鳴。因為在其後的活動中,孩子們表現出了對她的主動親近,這是一種感情上的接納。
班級是一張相互支撐的網
團體輔導的結尾是精心安排的遊戲。一根普通的繩子在團團圍坐的同學手中傳遞,同學們一邊織網,一邊表達對他人的祝福和對班級未來的期望。
“祝你健康快樂!”“祝你乒乓球賽取得好成績!”“祝咱們班明天會更好!”
從孩子們的話中,我們聽到了感慨,聽到了支持,聽到了希望。當一張密實的大網織好時,孩子們的臉上已經綻出了信任的光彩和溫暖的笑意。
其實班級就是一張網,每個人都是網上的支撐點。無論哪一個環節的鬆懈都會關係到整個網的結實和安全。在彼此拉緊的手指之間,孩子們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
“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
新班主任成了大家的邀請對象,而她也充滿信任感地,很輕鬆地將自己放在了網上。眼看著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班主任抬起,老師們的心中都充滿了感動。在他們眼中,調皮的孩子可愛了,從前的誤解變成了體諒。
下午時分,傳來了新班主任老師的反饋。她說,孩子們和她很親,一群女孩子圍著她追問,是否知道自己的名字。我們可以想見那一張張小臉上綻放的渴望和信任。這個班的孩子又找到了自己的支撐,40多顆純真的心又有了新的依托。
“吳老師您放心吧,我們會和新老師一起勇敢地走下去,盡力做到最好!”這是一個孩子結網時表達的心聲,相信每個聽到它的人,都會感到欣慰。
兒童性侵犯:陰影不會相伴終生
越來越多“浮出水麵”的兒童性侵犯事件令人發指。調查顯示,僅從去年1月至今年6月,在全國報刊和網站中公開報道、並在公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的兒童性侵犯案件就達36起。如果再加上其他社會機構接到的舉報就更多了。此類案件的嚴重性不容忽視。
兒童性侵犯是指:18歲及以下未成年人所遭受的任何違背個人意願,或非知情同意情況下發生的性活動。侵犯者是受害者熟悉的、相對處於權勢地位的家人、親屬、熟人,也可以是同齡人或陌生人。
此類案件表現出一些相同特點:侵犯者基本都是孩子的熟人,以學校老師居多。孩子都曾受到侵犯者不同程度的恐嚇、欺騙,“不聽話”的孩子都受到當眾指責。有的孩子告訴父母後不被信任,受到侵犯後行為退縮、噩夢不斷、性格孤僻或變得“逆反”。同樣,孩子的家人也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備感無助。
如何給遭受創傷的孩子心靈撫慰?如何幫助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研究表明,這類兒童的心理康複水平取決於他們此後經曆了些什麼,取決於家庭、特別是父母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程度。日前,本報記者對“兒童性侵犯問題”研究者龍迪進行專訪,她認為,通過有效的心理幫助———
龍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係博士生,目前致力於“遭受兒童性侵犯的中國家庭經驗的探索性研究”,曾在香港社會福利署處理虐待兒童問題的機構實習,並參加社工和警察聯合調查兒童性侵犯的訓練課程。
期待孩子的創傷隨著判決結果而消失
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記:近來兒童性侵犯案件在媒體上頻頻曝光,你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
龍:我注意到公眾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時,最關心的是司法判決,似乎孩子的創傷可以隨著圓滿的判決結果而消失。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一個4歲的女孩在幼兒園遭受老師性侵犯,她的母親講述自己陪伴孩子麵對此後傷痛的七年時說:“與身體創傷不同的是,孩子遭受性侵犯沒有明確的康複日期。如果沒有精心的陪伴和治療,孩子的心理創傷就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位媽媽特別提到,孩子的康複主要歸功於一位有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生,除了定期為孩子進行心理治療,還指導媽媽理解孩子受傷後的諸多“反常”表現。而國內目前尚無專門的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我很擔心那些孩子未來的處境。
記:那麼,遭受性侵犯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心靈創傷呢?
龍:這些過來人的共同經曆是,盡管當時告訴了母親,企圖得到保護,但母親都不相信,或者還因“胡說”遭到父母的暴打,令性侵犯持續多年。在陰暗的童年裏,她們想方設法與侵犯者周旋、保護自己。有個孩子一直都不信任任何人,連課間上廁所都要抱著書包。
她們常常噩夢連連,白天無精打采,不能專注於學習和遊戲。情緒極不穩定,與同學打架、“破壞紀律”,顯得十分“特別”。她們不僅經常受到侵犯者的當眾指責,而且也被老師和“好孩子”疏遠。幾位母親曾告訴我,孩子在遭受班主任性侵犯那段時間裏,成績下降、說謊、偷家裏的錢、不願上學等。可惜那時父母沒往那方麵想,以為是孩子不好,還打了孩子。
來自西方的研究表明,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將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係列精神症狀,比如:恐懼、焦慮、抑鬱、暴食或厭食、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有異樣感、低自尊、行為退縮、攻擊性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藥物濫用、自殺或企圖自殺。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幫助,成人後多會在人際關係方麵遇到困難,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有人還會多次受害。
當這些創傷加在一起
讀書還重要嗎?
記:孩子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傷害?
龍:人們常常會以為性侵犯是傷害了一個女孩的貞操,令她終生生活在性的恥辱中。然而,從人權道德的角度來看,兒童性侵犯是對一個生命最徹底的摧殘和剝奪。它可能給孩子造成以下四種嚴重傷害:
性傷害:在性侵犯關係中,侵犯者向兒童傳達的是完全錯誤的性觀念,孩子可能由此學會利用性滿足自己,支配他人;或將性活動與負麵情緒及記憶聯係起來,從此對性產生厭惡,混淆性與情感的關係,並在行為上可能表現為過分專注於性,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恥辱感:孩子常常聽到侵犯者這樣的恐嚇:“不聽話就殺了你!”“要是說出去,學校就開除你、你媽就會死!”等等,甚至當眾責備和貶低孩子。孩子會因保守黑色的秘密感到內疚和羞恥,在行為上變得孤立和退縮。當受侵害的事實被發現後,周圍人往往報以負麵反應,孩子更覺得自己是一件已經受損的物品。
背叛:很多侵犯者是孩子的熟人,比如老師、父母和親友等。這讓受侵犯的孩子感受到,本應關心和保護自己的成人背叛了自己。當受侵害的事實被揭露,孩子一旦缺乏父母的支持和保護,就會更加強化這種背叛感,出現憤怒、敵意、悲傷、抑鬱、不信任他人、對人缺乏良好的判斷等情緒。他們要麼對親密關係不舒服,要麼就特別“黏人”,或者極度“逆反”,好像一個“問題兒童”。